水源涵养林建设典型模式
我国总结出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具体类型有:
黄河源头区。黄河源头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南部。该区属温带干旱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0—8.6℃,极端最高气温23.5℃,极端最低气温-36℃,大于或等于0℃的年有效积温1500—2834℃,年均降水量300—600毫米。该区主要分布有云杉、白桦、山杨、杜鹃、山柳、金露梅、紫菀、苔草、唐松草、蕨类等植物。土壤以黑钙土、灰褐土和山地草甸土为主。该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低矮稀疏,生态条件非常脆弱。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黄河源头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场退化,沙化非常严重,水土流失逐步加剧。因此,黄河源头区的治理已刻不容缓。采取的主要措施应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结合人工造林种草,通过草场改良,营造水源涵养林,实行乔、灌、草一起上,多林种有机结合,达到防治草场沙化、控制水土流失、增强保土蓄水功能的目的。该地区的典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有: 高寒干旱草原区退化草场植被恢复治理模式; 高寒阴湿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高寒干旱丘陵区雨季直播造林模式; 低山整地集流抗旱造林模式。
黄河上中游高山区。主要包括陇秦山地及六盘山、太行山、贺兰山等高山区,平均海拔1200—3700米,年平均气温-0.9—7.5℃,大于或等于10℃的年有效积温500—3600℃,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主要土壤为黑钙土、栗钙土、褐土、山地草甸土。主要树种为油松、云杉、杜松、落叶松、山杨、白桦、沙棘、杜鹃、高山柳等。该区气温低、降水多,多数为天然次生林分布区。目前,由于多种原因,森林资源逐年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流泥沙逐渐增多。治理重点应以增加植被、涵养水源为主。主要通过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森林植被,增强该区的蓄水保土功能。该地区的典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有: 六盘山天然林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秦陇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拉脊山地区封山育林建设模式; 大青山天然次生林封育治理模式。
长江源头区。长江源头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通天河及其支流地区,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境内海拔4000—5000米,以山原地貌为主,在通天河东南部、金沙江、雅砻江上游有部分高山峡谷地貌分布,在上游和河源部分存在着大量的湖泊、沼泽和湿地。该区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河川径流主要靠融雪补给。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有机质分解慢,有泥炭和潜育化现象。该区植被类型主要为灌丛草甸,乔木林呈现 “块状” 分布于通天河流域东南部及川西高山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该区为风蚀和冻融侵蚀的水蚀区。该区居民以藏族为主,人口稀少,人口密度为0. 8—3人/平方千米; 森林少且分散,仅占1.8%; 植被以疏林、灌丛为主,由于超载放牧、过度采伐,金矿业发展对森林植被和草场的破坏,导致沙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加。据调查,长江源头水土流失面积为6.5万平方千米,林地水分亏缺严重、有效积温低、春季水分温度变化不协调、霜冻严重等导致苗木成活、保存率低。森林天然更新不良,森林植被一经采伐或破坏极难更新恢复。鉴于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植被恢复困难等特点,长江源头的森林植被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长江上游源头区应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为主,结合人工造林的技术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
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长江上游高山峡谷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包括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流域的上游地区,总面积约29.9万平方千米。该区山高坡陡,冬寒夏凉,森林类型及组成多样,为西南最大的原始林区,也是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森林类型以云杉属、冷杉属种类组成的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主。主要特点: 一是该区人口稀少,平均人口密度不足10人/平方千米; 二是畜牧业基础较好,各种牧畜数量较大; 三是林业用地丰富,面积达157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2.6%,但森林覆盖率仅23.35%,水资源面积不足,分布不合理和体系不完整,森林天然更新率低,造成该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弱;四是农区陡坡耕种多,广种薄收,水土流失面积大,仅川西高山峡谷区水土流失面积就达3.22万平方千米,占川西总面积的25.7%。由于该区地处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的上游,农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面积大,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人工造林主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及进行相应的配套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