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涵养林工程体系
由原始森林、次生林、天然草坡保护工程、改造工程等组成的综合体。
我国现有的山地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大部分分布在河流上游,无论是什么林种,都起着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是十分珍贵的水源涵养林。江河上游的水源涵养林,以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天然草坡(山、场) 为主。在这些区域内,也存在着农业耕作、开垦林草地、砍伐森林的活动,存在着水土流失,因而也就存在着营造水源涵养林的任务。一方面要强调保护现有天然林 (原始林) 和天然草坡,改造灌木林地、次生林地; 同时应在水源区的无林地,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及用材林、水土保持林和其他林种。
水源涵养林生态工程体系主要包括: 天然林保护工程 (包括原始林、天然灌木林)、天然森林草地保护工程 (包括林间草地和林缘草地)、天然次生林改造、水源涵养林营造工程、自然保护区及其他林种,如用材林、水土保持林等。长期以来,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森林经营的核心一直是用材林,有关水源涵养林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少。从整体来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多零星分散,地理位置上不连贯,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很多本应属于水源涵养林的森林,未达到防护成熟即被采伐,甚至被 “剃了光头”,使水源涵养林面积与江河蓄水量很不适应,而且森林结构不符合水源涵养林的要求,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