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源涵养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源涵养林watersource containing forest

又称水源林。防护林的一种。设置在江、河、水库上游的丘陵山地,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防止江、河、水库淤塞,以及保护居民点的饮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水源涵养林可发挥阻滞、吸持降水,将地表径流转变为地下水或土壤中水,使水流能均匀流入河川或水库,保持枯水期仍有稳定的流量。其林下地被物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土壤非毛管孔隙率高,能吸持贮存大量水分,起着涵蓄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冲刷、调节河川流量等作用。一般为异龄林或乔灌混交林。经营上禁止主伐,只能采取抚育采伐、卫生伐和更新择伐。依据中国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
❶流程在500 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森林。
❷流程在500 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森林。
❸大、中型水库、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的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森林,或其周围平地250m以内的森林及林木。

水源涵养林

简称“水源林”。设置在河流分水岭及集水区的防护林。可减少地表径流,调节河溪流量,防止土壤流失,以达到暴雨无山洪、久旱水不枯的目的。

水源涵养林

水源涵养林

亦称“水源林”。指以涵养水源为目的,分布在河川分水岭及集水区的森林。森林的蓄水作用是巨大的,在一般情况下,降水的15—40%可以被林冠所截留; 5—10%被林下的枯枝落叶层所吸收,其余50—80%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充,表面径流仅在1%左右。50000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积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 环境保护林   水土保持林 ☛
水源涵养林

水源涵养林

以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为目的的一种防护林。也称水源林。其建设意义是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可饮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水源涵养林主要分布在河川上游的水源地区,对于调节径流,防止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包括树种选择、林地配置、经营管理等内容。
❶树种选择和混交。在适地适树原则指导下,水源涵养林的造林树种应具备根量多、根域广、林冠层郁闭度高 (复层林比单层林好)、林内枯枝落叶丰富等特点。因此,最好营造针阔混交林,其中除主要树种外,要考虑合适的伴生树种和灌木,以形成混交复层林结构。同时选择一定比例的深根性树种,加强土壤固持能力。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可考虑用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的豆科树种作先锋树种; 在条件好的地方,则要用速生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
❷林地配置和造林整地方法。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取不同的配置方法。在降水量多、洪水为害大的河流上游,宜全面营造水源林。在因融雪造成洪水灾害的水源地区,水源林只宜在分水岭和山坡上部配置,使山坡下半部处于裸露状态,这样春天到来,下半部的雪首先融化流走,上半部林内积雪再融化时就不致造成洪灾。为了增加整个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一般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脚和沟谷中造林,因为这些部位的森林能把汇集到沟谷中的水分重新蒸腾到大气中去,减少径流量。水源涵养林要因时、因地、因害设置。水源林的造林整地方法与其他林种无重大区别。在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降雨量大,要在造林整地时采用竹节沟整地造林; 西北黄土区降雨量少,一般用反坡梯田整地造林; 华北石山区采用水平条整地造林。在有条件的水源地区,也可采用封山育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等方式。
❸经营管理。水源林在幼林阶段要特别注意封禁,保护好林内死地被物层,以促进养分循环和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利于微生物、土壤动物 (如蚯蚓) 的繁殖,尽快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当水源林达到成熟年龄后,要严禁大面积采伐,一般应进行弱度择伐。重要水源区要禁止任何方式的采伐。

☚ 防护林体系建设原则   水源涵养林工程体系 ☛

水源涵养林

forest for conservation of headwater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