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于克斯屈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于克斯屈尔 【生卒】:1864—1944年 【介绍】: 德国生物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哲学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864年9月生于东普鲁士的爱沙尼亚,1884年毕业于多尔帕特(现为苏联境内的塔尔图)大学。在海德堡大学继续学习至1903年。 他的自然科学专业领域主要是动物行为学,因专业研究的需要,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1925年起担任汉堡环境研究所所长兼汉堡大学名誉教授。1944年7月逝世于意大利的卡普里岛。 于克斯屈尔根据他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提出了他关于动物和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理论,在这一理论中,表现出鲜明的哲学上康德主义的观点。这一理论的中心范畴是“周围世界”与“内在世界”。从这一对中心范畴出发,他认为,每一种生物体和人都生活在对其来说是唯一的世界中,都存在著某种结构,表现出一种“目的制约性(Planmässigkeit)”。这一特征在有机体世界中到处可见,例如,在基因的行为中,在胚胎发生的过程中,在生理功能中,等等。 这就说明,有某种特殊的“目的制约力”在生命体中起作用。这种目的制约力完全不同于物理化学作用,不可能用机械化的观点来解释,但也不能用“活力论”或“目的论”的观点来解释它。于克斯屈尔认为,这是一种自然力,他称之为“生命动力”。但他承认,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生命动力”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如何作用于生命体。 由于于克斯屈尔的哲学议论是与他的科学研究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很难分清,哪些是他的科学著作,哪些是他的哲学著作。 主要著作有: 《动物的周围世界与内在世界》(Umwelt und Innenwelt der Tiere,1909)、《理论生物学》(Theoretische Biologie,1920)、《国家生物学》(Staatsbiologie,1933)、《动物与人的周围世界概论》(Streifzüge durch die Umwelter von Tieren und Mensch,1934)、《从未见过的世界》(Nie-geschaute Welten, 1936),《自然中不死的精神》(Der unsterbliche Geist in der Natur,1938)、《意义教程》(Bedeutungslehre,1940)、《生命的意义——关于生物学任务的思考》(Der Sinn desLebens、Gedanken über die Aufgaben der Biologie,1947)、《我的朋友的周围世界》(Umwelten meiner Freunde,1949)。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