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氯化卤素麻醉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氯化卤素麻醉药

氯化卤素麻醉药

卤素碳氢化合物临床上用作全身麻醉,氯能强化卤素麻醉药的效能。氯化卤素麻醉药包括氯仿、氯乙烷、三氯乙烯及水合氯醛等药。
氯仿 氯仿(CHCl3)于184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为当时最常用的麻醉药,后因报道有关肝脏的损害及麻醉诱导时出现过室颤及死亡,临床上逐渐减少使用。氯仿的优点是不燃烧,麻醉效能高,挥发性低,宜用于热带等地,因其肝毒性大,且近来新的全麻药的相继出现,故临床已不复采用。为了避免在诱导期发生意外,诱导时静注巴比妥盐,并给纯氧,然后以氯仿维持。使用时不能单凭蒸发器固定浓度,必须从临床症状来识别麻醉深浅。
理化性质: 氯仿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甜味,分子量119.5,液体比重1.47,蒸气比重4.12,沸点61.0℃,挥发性低。不燃烧,遇光和热分解成醛及甲酸盐,加热后形成光气。加入少量乙醇(稀释成1%),能使氯仿稳定并能对抗光气的形成。血/气分配系数8.5,MAC0.64,所以麻醉效能很强,次麻醉浓度就可起良好镇痛作用。开放点滴法较安全,是常用方法。若有精密蒸发器的配合,可进行非重复吸入法或关闭法,但必须严防麻醉逾量。麻醉诱导平稳,对气管、支气管粘膜无刺激,唾液分泌不增加,支气管肌肉松弛。氯仿在体内不变,绝大部分于30分钟内由肺排除,最初15分钟内有30~50%被排除,小部分代谢成为氯化甲烷,完全去饱和作用需数小时。
生理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有不规则下行性抑制,血管舒缩中枢直接受到抑制。呼吸、呕吐、体温调节中枢受抑制。颅内压上升,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氯仿直接抑制心肌,抑制程度与剂量成正比。浅麻醉时或麻醉诱导时,心肌应激性升高,易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导致死亡。麻醉逾量出现舒张期心搏骤停。心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麻醉诱导时主动脉和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增高,抑制迷走神经活动,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结性节律、室性期前收缩等。严重的是心律失常,可出现在浅麻醉或麻醉诱导时。周围血管系统被抑制,出现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约(30%)。呼吸中枢受到抑制,麻醉初期呼吸率略有增加,分钟通气量下降。麻醉诱导及苏醒过程中,呼吸道分泌增加,麻醉维持平稳。氯仿并不刺激支气管粘膜,支气管肌肉松弛。氯仿与乙醚相似,约40~50%病人术后有恶心呕吐。肠的张力、活动、分泌均受到抑制。胰岛素及胆汁分泌均减少,血糖升高了一倍,是肝糖原动员的结果。肾功能抑制伴有少尿。血中乳酸盐及丙酮酸盐增多引起酸血症。氯仿对肝功能的抑制较乙醚严重,肝糖原很快耗失,肝细胞直接中毒,出现肝小叶中央坏死。这种药源性中毒性肝炎,一般出现在氯仿麻醉后1~3天。多次接受氯仿麻醉者,或吸入浓度较高,营养不良,慢性或潜在肝功能损害等情况,容易出现肝损害。主要症状为术后恶心呕吐继续加强,伴有黄疸,虚脱,昏迷甚至死亡。严重时肝功能与肾功能同时衰竭。如不死亡,第五日一般能恢复,不致有肝永久性损害,肝再生迅速,很少出现纤维化。
氯乙烷 氯乙烷(CH3CH2Cl)于1847年发现有麻醉作用,但未被重视。其沸点低于室温(12.5℃),极易挥发,利用此特点,喷雾于皮肤上,皮肤温度可低于7.7℃,能痛感减退,多用于脓疡切开引流,拔牙,治疗神经痛等短小手术。如同时吸入氯乙烷蒸气,可使神志消失。理化性质: 氯乙烷为透明液体,有醚样气味,蒸气较空气重,沸点12.5℃,低于室温,极易挥发,在室温下已成为蒸气,故须加压存入金属或玻璃器内,压力为30~40mmHg。氯乙烷在空气或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能燃烧,产生有刺激性的盐酸烟雾。碱化作用产生酒精及氯化盐,遇酸水解,遇水、光、热分解。血/气分配系数较低(2.0),脂溶性很高,麻醉效能介于氯仿与乙醚之间。麻醉诱导迅速,无兴奋期,当吸入浓度2.5~4.5%即可进行手术,4~5%时呼吸将停止,6%时循环衰竭,安全范围很狭。一般均采用开放法,关闭法能被钠石灰分解,不宜采用。
生理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下行性抑制、大脑皮层、呼吸、咳嗽,呕吐、血管舒缩中枢均被抑制,使血压下降。心肌直接受到抑制,麻醉加深后容易出现室颤。最初心率减慢,以后增快,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氯乙烷对气管支气管粘膜刺激很小,呼吸中枢开始时兴奋,然后抑制。浅麻醉时呼吸频率及呼吸幅度均上升,形成过度通气,有时出现喉鸣,麻醉加深后呼吸变浅。氯乙烷麻醉下大肌群松弛较差,小肌群松弛尚佳,嚼肌容易痉挛,故不应使氯乙烷达到临床所需的肌松要求。
氯乙烷麻醉效能强,并直接抑制心肌,使用大剂量如伴有缺氧,将引起肝损害,现已极少作为全麻药使用。因诱导迅速愉快,曾用于小儿乙醚麻醉的诱导,以缩短兴奋期。作为表面喷雾麻醉,镇痛作用不够完善,还需注意勿使病人吸入过多的挥发气体。
三氯乙烯 三氯乙烯 (CCl2CHC1)1934年初次用于临床麻醉,因对心脏产生不利影响,故曾弃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重新应用。它为一良好镇痛药,如使用得当,仍属安全。
理化性质: 三氯乙烯为无色透明液体,气味与氯仿相似。比重1.46,沸点较高(87℃),不易挥发。易溶于血和脂肪,血/气分配系数9.0,因而诱导和苏醒均较慢。在临床条件下,不燃烧爆炸。三氯乙烯全麻性能强,MAC为0.17,意识消失前镇痛明显。麻醉用三氯乙烯内含0.01%麝香草酚作为防腐剂并加蓝色染料以资区别。暴露于阳光、空气及碱中易分解成盐酸、光气及二氯乙炔,后者有毒,可能引起脑神经麻痹,因而禁用关闭法。麻醉诱导较慢,达到饱和时间较长。三氯乙烯吸入后,大部分以原形随呼气排出,达到饱和时,排泄较慢,麻醉苏醒所需时间也长。小部分在体内转化降解为三氯醋酸从肾缓慢排出,三氯醋酸无药理作用。
生理影响: 三氯乙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神志未消失前即可产生良好镇痛作用。吸入浓度0.5%即产生镇痛,1%时可进行手术操作,再加深浓度将引起呼吸急促,术后遗忘明显。三氯乙烯毒性产物为二氯乙炔,能使颅神经麻痹,常受影响的颅神经为第Ⅴ及第Ⅶ,损害可为暂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全麻中偶有惊厥发生,多见于小儿。浅麻醉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小,血压很少改变,但有窦性心动过缓,为迷走神经亢进所致。麻醉较深时,出现窦房结抑制、房室结节律,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当出现节律障碍时,应减低三氯乙烯吸入浓度。因三氯乙烯能促使心肌对儿茶酚胺敏感,故两者不能同时应用。三氯乙烯对呼吸道刺激较小,一般麻醉诱导较平稳。浅麻醉时呼吸即增快,随着麻醉的加深,频率可增快至60次/min以上,继而呼吸停止。麻醉越深呼吸频率愈快,因此呼吸增快可作为麻醉过深的指标,但个体差异很大。呼吸急促可能是通过肺的迷走神经反射,刺激肺泡缩小感受器所致。呼吸急促时,分钟通气量未降,但潮气量锐减,肺泡通气量不足,引起PaO2下降,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目前尚无三氯乙烯引起肝肾损害的确切证据。术后恶心呕吐较乙醚氯仿少,无肌肉松弛作用。
临床应用: 三氯乙烯可用于产程镇痛或小儿外科小手术,吸入浓度0.25~0.75%镇痛效能良好,病人意识存在。因不易挥发,开放点滴法效果不可靠,可采用特制蒸发器,借空气或氧化亚氮-氧将三氯乙烯蒸气带出。三氯乙烯与钠石灰接触,产生有毒性的二氯乙炔及光气,病人吸入三氯乙烯后,不能再采用有钠石灰的全麻装置。
水合氯醛 水合氯醛(CCl3CH(OH)2)不属全麻药,但它是卤素碳氢化合物,具有镇静及催眠作用,可以产生生理睡眠。水合氯醛结晶易溶于水和油,一般常为口服,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不宜空腹服用。临床常用剂量不影响呼吸和循环,大剂量将影响心肌收缩。水合氯醛吸收后,部分在肝内和血内很快还原为三氯乙醇,另一部分在肝和肾内被氧化。三氯乙醇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脲氯酸从尿排出。常用剂量为1~2g。目前常用于分娩镇痛、儿科术前用药(剂量40mg/kg),也有用于子痫及破伤风的抗惊厥。

☚ 醚类和氟化醚类麻醉药   氟化碳氢脂类麻醉药 ☛
000108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