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气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气韵

气韵

画论用语。气指气势、气机,即画面显示的动态;韵指情致,是对生动方面更高一步的要求。最初为南朝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的第一法,最初的涵义,指所绘人物的气质、韵度,后来被广泛用于山水、花鸟等画科。历代书画家十分重视对气韵的理解与把握。明顾凝远《画引》: “气韵或在境中,或在境外,取之于四时寒暑晴雨晦明,非徒积墨也。”清唐岱《绘事发微》: “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清黄钺《二十四画品》: “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天风冷冷,水波潺潺,体物周流,无小无大,读万卷书,庶几心会。”

☚ 气格   书卷气 ☛
气韵

气韵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气韵一词最早用于评画,语见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至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采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他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以后,气韵经常见于历代画论中,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清唐岱《绘事发微·气韵》:“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之真气。凡物无气不生。……六法中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从这些有代表性的阐述中,可知气韵指绘画形象生动传神,其源于画家品格灵府高拔超逸,具体的风格表现则又多种多样,圆浑雄壮,顺快流畅等,无不可以气韵流贯。“气韵”从画论移用到诗论,几乎与画论同步,其内容也包括上述主要的含义。语见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此处“文章”,或者说主要是指诗歌。说明“气韵”是诗人“情性”、“神明”的自然流露。屠隆认为世人爱好梁鸿、陶渊明、王绩、孟浩然等人诗歌,“岂非以其抱幽贞之操,达柔澹之趣,寥廓散朗,以气韵胜哉”(《白榆集》卷三《李山人诗集序》)。具体指出气韵主要出于诗人幽贞柔澹的情操志趣。诗歌的气韵是指作品生气活力,神理内质之美,“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陈善《扪虱新话》卷七)。“晋诗如丛彩为花,绝少生韵。”(陆时雍《诗镜总论》)。“五言佳处,全在气韵,不求工于语言对偶之间”(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卷一一评邝露《洞庭酒楼》)。可见仅仅追求词藻、声律、对偶,而诗歌神理不称者,是无气韵之作。气韵又非简单地等同于诗中之志,有情的诗歌未必有气韵。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二:“唐人之诗,虽主乎情,而盛衰则在气韵。如中唐律诗、晚唐绝句,亦未尝无情,而终不得与初盛相较,正是其气韵衰飒耳。”气韵不像诗中之情那样具体,而是指涵盖作品,贯充其间的风致神韵。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读古人诗,须观其气韵。气者,气味也;韵者,态度风致也。如对名花,其可爱处,必在形色之外。气韵分雅俗。”此虽提出气韵有雅俗之分,而诗人追求的气韵往往出自气味风致高雅清深的诗境。人们提到气韵,还常用“雄深”(尤袤《全唐诗话序》)、“沉雄”(袁宏道《与丘长孺》)等词加以描述。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上举张巡《闻笛》、祖咏《望蓟门》二首诗有气韵的范例。张、祖诗体气浑壮,情志昂扬,以此论气韵,也含雄厚深沉之意。因此,气韵主要指生气和清韵而言,含义与神韵相近,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就是在接近神韵的意义上使用气韵一词。如果其中“气”字主要指雄浑之气而言,则气韵又与神韵区别开来。气韵可改趋于阳刚,而神韵则一偏于阴柔。

☚ 气象   气质 ☛
气韵

气韵

气度、神韵。多指书画作品中所具有的内在的艺术生命力。语出清代黄钺《二十四画品》: “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如音棲絃,如烟成霭。天风冷冷,水波,体物周流,无小无大。读书万卷,庶几心会。”

(盛)

☚ 墨   朴拙 ☛

气韵

 气韵,是书法审美的范畴之一,指书法中的生气、气势、韵味、韵致等,是书家撷取节奏化、韵律化的意象,又化入自我,并通过线条的律动传达出来的节奏,使欣赏有者一种音乐感,一种味之无穷、想象丰富的美感。如杜牧 《张好好诗卷》。
 中国画论中有谢赫的 “六法”,居首一法即是“气韵生动”。书法审美也以气韵之有无、高下、厚薄而分判。而书法作品以得气韵,气韵生动、高逸为上。刘熙载 《艺概》评王右军书法,除了从 “力”着眼,还从 “韵”上品评,认为 “韵高千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述学》谓张裕钊书法: “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邓石如书法“临南北碑最多,故其气息规模,自然高古”。在碑刻方面,康有为也多从气韵方面品评剖视。他曾赞扬《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理通,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而《龙藏寺》碑则秀韵芳情,馨香溢时;然所得自齐碑出。齐碑中《灵塔铭》、《百人造像》,皆于瘦硬中有清腴气”。叶昌炽也曾评唐碑的气韵有一变化过程,他说: “唐碑至会昌 (武宗年号,引者注) 以后,风格渐卑,气韵渐薄。”(《语石唐十四则之十四》)临书也讲究气韵,如清代梁𪩩说: “临欧不虑飘,恐不韵; 临褚不虑灵,恐不实。”(《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
 然而懂得艺术中的气韵,能得书法中的气韵,是不容易的。康有为曾明确地说: “夫艺业唯气息最难。”( 《广艺舟双楫》)气息,即是气韵、神韵的问题。包慎伯(包世臣)是位清代著名的书家、书论家,他师承邓石如,提倡北碑,开辟书法新途径,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风颇有影响,其撰《艺舟双楫》为书学名著,影响深远。但是康有为还评说包氏对于神韵、对于邓石如的气韵也未曾说到,只是从点画上研究,“慎伯仅求之点画之中,以其画中满为有古法, 尚未知其深也”。 清代的赵㧑叔 (赵之谦)是卓越的书法名家,但康有为尖锐地批评他: “赵㧑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㧑叔之罪也。”( 《广艺舟双楫》)而康有为自己学书经历,是“熟极于汉隶及晋、魏之碑者,体裁胎息必古,吾于完白山人得之”、“用墨浸淫于南、北朝而知气韵胎格”。康有为之说或许可为书法家提供某些启示。
 现代美学家、艺术家对于 “气韵”又是如何理解呢?宗白华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 ‘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他又引五代荆浩 《笔法记》中解释 “气韵”的话: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宗白华对此进行现代的诠释: “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为典型的形象了。这样的形象就能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余地。所以黄庭坚评李龙眠的画时说: “ ‘韵’ 者即有余不尽。”(《艺境·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书法作品之气韵,是一种节奏、韵律,是书法家通过自己的慧心把节奏化、韵律化的自然又从书法艺术中表现出来,使书法中一点、一画有节奏,一字结构有节奏,以及行有节奏,篇有节奏,是节奏、韵律化的 “小自然”。在节奏、韵律中传达出生气、气势、有韵味、韵致,欣赏者从中获得一种音乐感,联想丰富,体味无穷。张旭就是听见鼓吹的音节,看到舞蹈的姿势,并与行笔往来的轻重疾徐理通神会,从而表现出这种节奏和韵律之美,从而体会到其书法作品中的气韵。

杜牧 《张好好诗卷》


 确实,书法和乐舞相似,是无声之乐、有形之舞。书法线条的上下曲止、延伸断续,也如旋律、和声、节奏等音响结构唤起美感,表达感情。而书法中线条的翩翻的波磔,波动的韵律,也如舞姿的变动,抒发出情志。沈尹默就说过: “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形势,却是动作的成果,动的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的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凡具有生命的字,都有这种魔力,使你越看越活。”(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
 在古代书家那里,书法审美讲究的 “气”,又有“内气”、“外气”之分。“内气”是从一字有气势、有韵味而言,“外气”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乃至整幅作品联络照应得有气势、有韵味而言。内气要使每字有气势、韵味,就要在点划之间巧施匠心,将其疏密、轻重、肥瘦等调停和谐,错落有致。外气要使一幅作品有气势韵味,就要有更高的艺术手腕,纯熟地运用书艺辩证法,安排其虚实、疏密、管束、承接、映带、错综等。正如清代蔡和在《学书要论》中云: “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内气言笔划疏密、轻重、肥瘦,若平板散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这是一种高超技法的操纵、驾驭!
 古代书家讲 “气”,又往往是 “精气神”联言。蔡襄说: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论书》,见 《蔡忠惠公集》)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这是书艺风采神韵的一个因素,必须在书法中显示生气、显示一种生命的律动。因此书法审美中 “气”又与 “骨气”相联。刘熙载说: “书之要,统于 ‘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这也可以同书法审美范畴“神采”等沟通并观。
 书法中还讲究“墨韵”,指墨的神采、韵味。浓墨欲其活则墨彩艳发,气韵深厚;淡墨要欲其华,神采焕发,也要得元气淋漓。这也需要高超技法,以及辩证的处理。

气韵qìyùn

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多用于褒义。
他的绘画,气韵生动。

气味

气味

气(气息;气韵;酒~;泥土~) 味(香~;药~) 臭(臭味;香臭;无声无~)
气味不好闻:难闻
气味呛鼻难闻:刺鼻 呛鼻
气味败坏:臭败
气味辣:辛辣
气味美:香(花~;稻~;饭~;肉~;酒~;菜~) 好闻
气味纯正:味正
气味浓:喷(~香) 浓郁 淑郁 浓馥(桃李~) 扑鼻(香味~) 裂鼻蜇鼻 破鼻 氛氤 熏天(臭气~)
蔬菜气味浓:荦辛
清香扑鼻:扑冽
不同寻常的香味扑鼻而来:异香扑鼻
气味浓重强烈:酷 浓烈 酽冽
气味强烈:热扑扑
清新浓烈:清严
浓烈刺鼻:辣(~眼睛) 冲(冲鼻;~菜;~劲儿)
气味淡:清淡
没有气味:无味

另见:鼻子 闻 物品 气体 感觉

☚ 气味   各种气味 ☛

气韵

气韵

韵(道韵)
诗文的气韵:气度(~高逸)
词致气韵:词韵
风格气韵:神气
传留的韵致、气韵:余韵
秀丽的气韵:丽气
高雅的气韵:素韵
高洁的气韵:贞韵
文章气韵优美:金声玉润
(文章或书画的意境或韵味:气韵)

☚ 作品的韵味   韵律 ☛

意境1

意境1

意象 意调 意兴
意境与风格:意度 意格 神姿
诗文书画的意境:笔意 境界 境地 境域
文章或书画的意境或韵味:气韵 骨气
文章的意境:文境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境界:设境
书画中的意境:化境
绘画中的意境:画境 画意
艺术的意境:藩墙
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诗情画意 画意诗情 画情诗意
富有诗画的意境:诗中有画
高妙的意境:上乘(已臻~)
极高超的意境:绝境
深远的意境:邱壑 丘壑 旨远(言近~)
平庸的意境:下乘
文字简短而意境深远:疏远
诗文书画等意境、格调高远:格高致远
诗文绘画等意境、格调高远:不落凡近 不落常调 不落凡调 不落挽近
诗歌语言质朴,意境闲适恬静:冲淡
意境超过当代:妙绝时人
(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

另见:境界 情调

☚ 意境1   诗的意境 ☛

书法

书法

笔阵 文宪
对他人书法的赞美之词:神笔
笔画的锋芒:笔锋 锋毫 芒角
书画的笔锋:锋芒 锋角 锋距
藏在点画中不出角的笔锋:藏锋
书画笔锋刚劲有力:刀头燕尾
毛笔书法的一种运笔方法:藏头护尾
书法或文章的样式、风格:体(柳~)
文字的不同形式,书法的派别:字(草~;篆~;颜~;柳~;欧~;赵~)
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字体
书法的字体和法度:柳骨颜筋
书法的着力处:顿(顿笔)
书法的回旋曲折:顿挫
书法的意境或韵味:气韵
书法的精髓:笔髓
书法拙劣:风鸦 鬼画符 画蚓涂鸦 字若涂鸦 涂鸦画蚓
书法或写作水平拙劣:画蚓涂鸦 涂鸦画蚓
不讲究文字书法或文章章法:粗头乱发
书艺尚未成熟:鹦哥娇
(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书法)

另见:书写 写字 艺术

☚ 书法   书法好 ☛

气韵氣韻qì yùn

指风格、意境及韵味。《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张公度医专法仲景,如简斋赋诗,并有少陵气韻。”

气韵qi yun

the spirit,character,tone or style of art or literature

气韵

artistic conception


气韵

ton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