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精、神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化生、互相制约。从人体生命活动来看,人体可分为形、神两大部分,气、血、津、液、精属于形质(有形之物质),是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功能活动,维持生命力的物质基础。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在人体形质正常的基础上产生的。兹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
神与精(包括气血津液精)的关系
神,是在精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神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存在。故《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自乃生”。《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等等,都说明精、气、血、津液乃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以形神言之,则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之形体的主要物质,或者说,形体即由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所构成。神寓于形体之中,脱离形体的神是不存在的。《荀子·天论》指出:“形具而神生”。《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但神又是人体的统帅和主宰,没有神的形体就是失去生命的尸体,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说法。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以及判断预后时,特别重视人的神气,其道理就在这里。形和神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内经》提出的精神修养和形神共养的许多养生方法,在养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气和血的关系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景岳全书·血证》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而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和血皆为水谷所化,气属阳,血属阴,二者不可分离。气具有推动、温煦的作用,血具有营养、滋润的作用。因此两者无论在生理或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影响的。兹分述之:
气为血帅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气能生血: 是指气为血液化生的动力。气盛,则化血功能自强而血充;气虚,则化血的功能自弱而血亏。所以,气虚常可以进一步导致血虚,而见气短、乏力、面色不华、头昏、眼花、心悸等气血两虚的病证。在临床治疗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也是取“气能生血”之义。李念莪《医宗必读·医论图说》曰:“故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吴鞠通《温病条辨·治血论》中说:“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成方切用·独参汤》说: “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这是说在大失血的情况下,更需要急速补气固脱,以恢复机体之机能,气固则血液才能渐生。
气能行血:上已述及,血液的运行主要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即所谓“气行则血行”。《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若气的功能障碍,如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故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时,常于活血化瘀药中加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气能摄血: 摄血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由于脾气健旺,统摄作用正常,血液才能正常运行于经脉之中而不致溢出脉外。若脾气虚弱,失去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则往往导致各种出血证(如崩漏、便血、衄血、紫斑、紫癜等),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在治疗上,必须用补脾益气的方法,恢复其统摄血液之功能,方能达到止血之目的。尤在泾在《金匮翼》中说:“脾胃为统血之司,而甘温之味有固血之用也”。
血为气母 血为气母,一是指气存在于血液之中,即血能载气; 一是指气的化生以血为物质基础。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液之中。若气不附于血中,则将飘浮而无根。《医学真传·气血》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说:“守气者,即是血”,就是指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气存血中,血以载气的同时,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使其持续得到补充,所以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气与血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不可分割,所以周澂之说:“气充则血耗,血少则气散,相辅而成,不可偏者也”。(《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在大失血时,气亦随之而丧失;大出汗时,气亦随之而耗散。二者均可导致在亡阴基础上的亡阳,若不及时抢救,生命即可告终。这说明“血为气母”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气属阳,血属阴,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阴阳是相对平衡的,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之,则“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调经论》),甚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气通天论》)。在治疗时,应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使之恢复平衡的状态,正如《至真要大论》所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亦皆为水谷精微所化,运行于全身。就气与津液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的气化功能。气有固摄和司开合的作用,以使津液的代谢正常。气的功能障碍则影响津液的代谢而发生病变。若气化失职,则水液停留,或为痰饮,或为水肿。若气虚不固,开合失司,可发生自汗、多汗、多尿、遗尿,甚至小便失禁等津液代谢失常的病变。前已述及,气须依附血和津液而存在,津液的损伤,亦必然导致气的损伤。如大汗、大吐、大泻下,皆可导致“气随液脱”的亡阳证。水湿停留,痰饮积聚,亦能阻碍气机的流通,即所谓“水停则气阻”的病理变化。
津液与血的关系
津液与血,二者都是水谷精微所化,故有“津血同源”之称。它们又都是体内液体状态的精微物质,都以营养、滋润为其主要功能。津液与血同属阴。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渗入于脉中即为血,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前已述及,津液有调节血液浓度的作用,血液中清稀部分,如渗出脉外,即为津液。在病理上,津液和血液的病变,往往互相影响。反复或大量的出血常影响津液,出现耗血伤津的病证。严重的伤津脱液,也会影响到血液的化生和循行,出现津血俱伤的病证。在临床上,治疗失血的病证,不宜使用发汗药物; 治疗大汗津伤的病人,不要用温燥耗血的药物。故《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伤寒论》第八十八条云:“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八十九条云:“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等,都说明了津液与血的关系,并指出了在病变过程中所应当注意的事项。

☚ 精神   历代对脏腑学说之研究 ☛
000094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