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气病病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气病病机

气病病机

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从气病的病机来说,更多的是由于功能之气失调所致。气以“升降出入”为基本运动形式,不断地流行全身,发挥维持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推动血和津液的输布,维持正常体温,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固摄血液、精液,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的排泄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各种病因(如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作用于人体,导致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异常或运行障碍时,就会产生疾病。正如《丹溪心法·破滞气》所说:“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气也者,独非人之根本乎”。由于气病所形成的病症是相当广泛的,《证治汇补·气症》说:“气之为病,生痰动火,升降无穷,燔灼中外,稽留血液,为积为聚,为肿为毒,为疮为疡,为呕为咳,为痞塞,为关格,为胀满,为喘呼,为淋沥,为便秘,为胸胁胀疼,为周身刺痛,久则凝结不散,或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咳咽不下,或如积块攻冲于心腹之内,发则痛绝”。如从广义的范围来看,则更可以说明各种疾病的产生无不与气有关。早在《素问·举痛论》就说:“百病生于气也”。《景岳全书·诸气》论述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这里概括论述气的几类常见病机。
气虚
是由于正气不足,不能正常发挥气的各种作用,脏腑机能减退所形成的一类病机。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由于饮食失调,水谷精微不充,以致气的来源不足,如《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二是由于大病或久病之后,年老体弱,以及烦劳过度等,以致脏腑机能减弱,气的化生不足。这类原因在临床上则为常见。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气对人体具有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气亏虚,就会因气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幼科准绳·心脏部二》说:“凡气虚之证,初发身热,手足厥冷, 乍凉乍热, 精神倦怠, 肌肉洸白,饮食减少,四肢倦而睡卧安静,便清自调,虚证无疑”。由于气虚不能荣于上则头晕目眩。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形体失养则体倦乏力。肺气不足则声低懒言。脾气不足,失于健运则饮食减少。卫气虚弱,表卫不固则为自汗,以及易受外邪而致感冒。卫气虚弱,以致营卫失和,则见恶寒发热。《医门法律·虚劳脉论》说:“卫虚则恶寒,荣虚则发热耳。当缓调其荣卫,俾不相亢战,则寒热自止。”正气亏虚,鼓动运行之力不足,以致气血不能荣于色,充于脉,则表现面白,舌质淡,脉虚无力。
气陷
属于气虚病机中的一种,但以气虚下陷为主要特点。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老年体衰,饮食损伤以及烦劳过度所致。尤其是久病泻、痢,妇女生育过多及产后失于调养等更易发生。气陷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脾气受损则升举无力以致气虚下陷。在临床上,除可表现头晕目眩,倦怠乏力,面白,舌质淡,脉虚无力等气虚的共同症状外,还可见腹部坠胀,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的病症。中气下陷,脾胃运化失常,则表现食少,腹胀肛坠,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阳之气应在上,今反在下,即因其衰弱不能升举,以致下陷而飧泄无度也。
气脱
亦属于气虚病机之一,并为气虚中的病情严重,情况紧急者。为大汗,大泻,大失血,精液大泄以及中风、厥证等病情严重的一种病理变化。气的功能发挥,有赖于血及津液的正常,当血液或津液大量损耗时,就会发生“气随血脱”或“气随液泄”的病变。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当气虚至脱绝,便见气息低微,眩晕昏仆。气虚则无力推动阳气及津血布达脏腑、经络及躯体,故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弱。气脱固摄无力,津液外泄,故见汗自出,甚至汗出如珠。《景岳全书·厥逆》篇说:“气虚卒倒者,必其形体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非风》篇又说:“凡非风卒倒等证,无非气脱而然。何也?忽为汗出者,营卫之气脱也; 或为遗尿者,命门之气脱也; 或开口不合者,阳明经气之脱也; 或口角流涎者,太阴脏气之脱也; 或四肢瘫软者,肝脾之气败也; 或昏倦无知,语言不出者,神败于心,精败于肾也,凡此皆冲任气脱形神俱败而然”。
气郁
属于气运行障碍的一种病变。一般多指肝气郁结。主要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舒所致。情志内伤虽为引起气郁的病因,但易患气郁者,常有本身脏气虚弱的内在因素。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能疏达气机,发泄壅滞。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表现为精神抑郁,胸闷不舒,两胁胀满或串痛。肝木之于脾土,本为制胜之脏,肝气郁结之后,横逆乘脾犯胃,使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则见脘闷,嗳气,吐酸,腹胀,泄泻等症。在气郁的基础上,由于病机的发展变化,常继发血郁、火郁、痰郁、食郁、湿郁等多种病变。正如《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以致血循环不畅,脉络阻滞,则成血郁。表现胸胁刺痛,痛有定处,舌有瘀点或瘀斑等。气郁日久化火,以致肝火上炎则成为火郁,表现性情急躁,口苦咽干,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气机郁滞,使津液的运行不畅而结成痰涎,形成痰郁。若痰气交阻于胸膈之上,则表现胸中窒闷,咽中有物作梗,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亦即形成所谓的“梅核气”。忧思气结伤脾,以及肝郁横逆侮脾,都会使脾失健运,不能消磨水谷以及运化水湿,饮食停滞则成食郁,表现纳差,腹胀,胸脘痞闷,吞酸嗳气等症;水湿内停阻滞中焦成湿郁,表现食少嗳气,脘腹胀闷,便溏腹泻,苔腻等症。
气滞
是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因而在某一脏腑、经络或某些部位产生气机郁滞的病变。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闪挫劳伤,以及痰饮、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都会使气机运行不畅而导致气滞。气滞与气郁两者均属气机郁滞,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此为相同之处。不同之点在于,气郁因情志内伤所致,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而气滞则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病变可分别涉及多个脏腑经络。气在人体的运行连绵不止,环周不休。气机阻滞之后,就会因气血运行障碍,郁滞不通,而在病变脏腑或部位出现胀闷、疼痛。身体各处均有发生气滞的可能,其中以肺、脾胃及经络的气滞较为常见。肺气壅滞,失于宣降,则见胸胁满闷,胸背疼痛,咳嗽,气促,痰多等症。脾胃气滞,中焦壅塞,升降不利,则见腹部胀满,嗳气,吐酸,便秘等症。经络气滞,营卫受阻,表现受阻部位的经络、肌肉、关节胀痛。
气逆
是由于气的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发太过所致的病变。升降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有升有降,升降相对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具体地体现于各个脏腑功能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肺既宣发又主肃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心火下降,肾水上腾,水火既济等。其发生病变,在临床上以肺、胃、肝的气逆较为多见。肺气以下行为顺,若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肺,使肺气不能宣发、肃降,肺气上逆则表现为咳嗽,喘促。胃主降浊,亦以下行为顺,若因感受外邪,或饮食、痰浊积滞,或胃寒积饮等损伤胃腑,均可使失其和降,遂上行而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反胃等症。肝气本疏泄条达,若伤于郁怒,势必升发太过,肝气上逆而见性情急躁,头痛,眩晕甚至昏厥等症。若肝气横逆,乘侮脾胃,使胃失和降,脾失健运,以致脘闷,纳差,嗳气,吐酸,腹胀,腹泻。

☚ 气血病机   血病病机 ☛
000095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