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气功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气功学/阴阳五行学说/八卦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性命学说/精、气、神/气、血、津液/天人相应与练功选时/练功基本方法/练功要领/查功与指导/气功护理/练功反应/练功偏差/练功注意事项/行气玉佩铭/马王堆汉墓导引图/炼意/入静/正念/真意/意守/存想/内观/练功杂念/昏沉/执着/心息相依/胎息/闭息/真息/踵息/丹田呼吸/体呼吸/潜呼吸/食气/内丹/还丹/小周天/大周天/河车搬运/炼己/筑基/凝神入气穴/丹田/玄牝/坎离/龙虎/铅汞/火候/进阳火/退阴符/沐浴/子时/三关/上下鹊桥/五气朝元/和合四象/四字诀/握固/赤龙/八触/动象/恬惔虚无/胎食/布气/静功/六字气诀法/昙鸾服气法/止观法/六妙法/无生经导引法/禅观法/黄帝内视法/彭祖导引法/墨子行气法/幻真服内元气诀/治万病坐功诀/李奉时服气法/王说山人服气法/张果服气法/延陵君炼气法/服日月光芒法/华山十二睡功诀/修内丹法秘诀/苏东坡养生诀/存想五气防疫法/长生一十六字诀/太清调气法/京黑行炁法/修真旨要服气法/类修要诀小周天/类修要诀调息法/呼吸静功妙诀/运功规法/因是子静坐法/郭沫若静坐法/意气功/内养功/强壮功/放松功/松静功/默想法/太极内功/健身桩功/虚明功/虚静功/诱导功/六合心意内功/铜钟功/真气运行法/空松功/一指禅功/自然呼吸法慢步行功/风呼吸法快步行功/瑜伽术/冈田静坐法/藤田静坐法/生物反馈疗法/动功/五禽戏/五脏导引法/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白云子导引法/赤松子导引法/宁先生导引养生法/玄鉴导引法/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八段锦/灵剑子导引法/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养生十六宜/导引却病歌诀/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势/易筋经/延年九转法/寿人经/四时颐养导引法/老人导引法/沈钧儒健身法/保健功/峨眉十二桩/大调手/分行外功法/和气功/拍击脏腑法/却病延年二十势/七星功/固精法/自发动功/静动气功/气动功/太极拳/不寐/眩晕/虚劳/消渴/积聚/心悸/痉证/感冒/咳嗽/目昏/迎风流泪/耳鸣/耳聋/鼻渊/口苦咽干/口舌生疮/喉痹/胁痛/背痛/腰痛/半身不遂/阳萎/遗尿/小便频数/淋证/溺管泄气/大便秘结/尾闾堕气/疝气/神经衰弱/遗精/肺结核/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矽肺/慢性单纯性鼻炎/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粘膜脱垂/慢性胃炎/便秘/病毒性肝炎/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炎/闭经/痛经/绝经期综合征

☚ 古代推拿著作简介   气功学 ☛

气功学

气功学

气功学,是研究人体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与理论的科学。气功锻炼能增强体内元气,提高身体素质,发挥人体机能潜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古老的养生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概括着我国古代医学中和神、调息和行气等重要理论和经验。因此,气功学是一门涉及人体身心互相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我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以整体观点为基础,通过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以培育元气,从而促进其充身熏肤泽毛的效应; 这样,身心正气得到疏发,体质得以增强,气功就是我国这种传统保健强身锻炼的功夫。
古今中外,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诸如体育、武术等都是,而气功锻炼与这些锻炼的方法、作用不同,目的也不同。我国传统的武术是将技击本能与自卫动作相结合的攻防技能演化形成的,虽然也是内外并练的功夫,但它的点摔拿打,跑跳窜腾,跌打翻滚,投掷闪避等动作,都要求掌握搏击取胜,充分体现其技击法则和劲力规律。体育则明显地具有提高技术和竞赛的因素,因此它们除有增强体质的要求外,更具有明显的竞赛性质。医疗体育,是应用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手段,它主要是通过肌体的锻炼,以徒手体操和运用特殊器械的方法锻炼为主,也与气功锻炼不同。所以,气功不是各种锻炼方法的总称。
气功的锻炼方法,可以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类。静功是采取坐、卧、站等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松、静、守、息等方法锻炼精、气、神,即着重身体内部精神、脏腑、气血、津液的锻炼,所以也称“内功。”动功是采取和意气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及自我按摩、拍打等方法,以锻炼脏腑、筋骨、肌肤,因为它有动作表现于外,所以亦称“外功。”气功虽有动功和静功之分,但静功虽静,却未尝不动,古语说:“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思问录·内篇》、《外篇》)所以静功又是锻炼“静中动”的功夫。动功是在意念集中、思想宁静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所以也称为“动中静”的功夫。总之,气功锻炼是动静结合,内、外功兼练的。内功是关键,只有内功锻炼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外功锻炼才能收到超乎平常的增强身体素质的效果。气功锻炼历来都是强调“身、心、息”兼调,“精、气、神”并练。正如古代道书所说:“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内以致寿,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太平经合校·佚文》)其后,气功界多解释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的道理。
中医治病素来重气,从生理、病理,到临床应用,气的理论说明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在生理上讲气化,病理上讲气机紊乱和气血失调,在临床上则讲气血虚实的种种症候。所以明代张景岳说:“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卷一)指出了气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气功锻炼先要百日筑基,这是练精化气过程,也是锻炼养神守一的基础功夫。我国古代气的概念形成极早,最初指的是天空中的云气和人们呼吸的气息以及天地之间的空气。以后在古代哲学史上气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原始物质。《庄子·至乐篇》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在《易纬·乾凿度》 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夫有形生于无形。……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这都是以肉眼可见为准来说明有形的东西是来源于无形的气的。东汉何休在《公羊传解诂》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太平经》上说:“夫物始于元气。”认为天地万物是元气组成,元气是原始的精微物质。
人体的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最根本的称为元气。元气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一种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出生以后又依靠后天水谷之精微物质和呼吸之气的滋养和补充。《内经》上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篇》)也是说,真气是由肾中的精气,经肺吸入的空气和肠胃吸收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三者生生化化而成的。肾气是秉于父母的先天元阴元阳之气,是真气的根本。通过练功“三调”,能使丹田之气充盈,可出现气在体内运行的主观感觉,这是行气现象。古代运气导引之术,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运行气血之效,就是指气功的作用。所以,时守气、常养神、静乃寿,乃是气功养生的真谛。《内经》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说明人在虚静守气的状态时,真气得到正常运行,人体才有正常的功能。《内经》又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灵枢·邪客篇》)“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素问· 灵兰秘典论》)明·徐春圃的《古今医统》中说:“形者生之气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也,先在理神,故怡和养神,则自安于内; 清虚接心神,则不诱于外。神怡心清,则形无累矣。”从中医病因学来说,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气机不调,元气亏损,邪有所凑。通过气功锻炼,就能达到虚者强之,郁者通之,逆者和之的效果。因此,李东垣有“养生当实元气”(《脾胃论》卷上)之说,作为治病的根本。气功既然以自我锻炼为其特点之一,就必须通过自我锻炼才能收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效果。所以要持之以恒,因人因病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要在具体指导下进行。为了有助于提高练功质量,使练功能顺利进行,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掌握练功中一些共同遵循的规律——练功要领。练功要领主要有: 松静自然、动静结合、练养相兼、意气相依、准确柔活、循序渐进等。
气功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至少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远古年代里,气功的萌芽和发展很可能是由于生物本能的积累而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例如,我们的祖先在劳倦体乏的时候,以伸欠懒腰、闭目安静一下的方式,而感到轻松愉快; 在腰背酸痛的时候,对腰背部自摩自捏,轻轻拍打一阵,可使酸痛减轻或者消除; 在胸腹胀闷的时候,张口呵气,以手撸按胸腹,可使胀闷改善,在如此等等情况下,一种有静有动的气功锻炼的萌芽即由是而产生了,再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反复证实有一定效果后,一种方法就逐渐被人们保留采纳,并且得以流传应用。根据古籍记载,我国古代有些气功锻炼方法,是从古代“舞”的动作变化而来的。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代,我国中原地区,曾经洪水泛滥成灾,《尚书·虞书》描述当时的情况是“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当洪水潴留,水湿之气太盛时,在人们中间普遍出现了肌肤重着、关节不利的情况,他们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就以“舞”的动作,作为舒筋壮骨,通利血脉,强健体质之用。对此秦·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古乐》中曾作如下记载:“昔陶唐(尧号陶唐氏,也称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以后的《路史》、《帝王统录》中也有类似记载。古人在祀神祭祖,出发狩猎,猎获食物,采集果实的时候,常有模仿动物跳跃和飞翔而起舞庆祝或鼓动的习惯。在这些舞的动作中,诸如飞禽走兽的攀援、顾盼、跳跃、展翅等各类活动,可能被作为宣导之用,成为一种原始气功了。所以东汉·傅毅的《舞赋》解释舞蹈的作用说,舞蹈是 “娱神遣老,永年之术。”在青海省的大通县上孙家寨,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批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其中出土了一件与古代气功有关的舞蹈纹彩陶盆。此彩陶盆绘有黑色舞蹈图画。彩绘主题是三组舞蹈画面(见彩色图页),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斜道,似为发辫,动作摆向一致,每组外侧的人,手臂画为二道,这可能是反映空着的两臂,因舞蹈动作较大而频繁之意。人体下的三道,接着地面的二竖道,表示两腿,而下腹体侧的一道,则可能是装饰的东西。舞蹈的整个画面,人物突出,神态逼真,用实线线条表现,写法流畅划一,重在写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按这个舞蹈纹彩盆,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马家窑文化,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陶繁荣时期,所以这个舞蹈纹彩盆,和上述《尚书》、《吕氏春秋》 以及 《舞赋》等等的记载,正表明了古代气功某些动作的起源和它的悠久历史。
《素问·异法方宜论》在论及上古时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治疗方法时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个中央地区就是黄河流域中部,也正是洪水泛滥的主要地区。张景岳分析说:“土气通脾而主四肢,故湿滞则为痿,寒热则为厥。”(《类经》卷十二)因此《素问》中导引按跷出中央,与《吕氏春秋》所说可互为佐证。《吕氏春秋》所说的“舞”,即《素问》中的“导引按跷”,导引按跷是舞的发展,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气功的名称用语 。导引除见于《内经》外,还见于《庄子·刻意篇》,它有广义、狭义二说。广义的导引包括静功、动功在内的古代气功。如晋· 李颐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庄子集解》)唐· 成玄英说:“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可以自悬,类鸟飞空而伸其脚也。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南华真经注疏》)可见导引是有静有动的。狭义的导引仅指古代气功中的动功。如隋· 杨上善说:“导引,谓熊经鸟伸五禽戏等,近愈痿躄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内经太素· 遗文》)唐·王冰说:“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释慧琳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一切经音义》)所以,导引有宣导气血,伸展肢体,医治病邪疾患之意,是属早期的气功动功活动。
“按跷”是指动功中的自我按摩。唐· 王冰说:“按谓折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 张志聪说:“按跷者,跷足以按摩也。”(《素问集注》)在古代大都是自我按摩,因古人体会自我按摩更可收到全身活动的好处。清·郑文焯在《医故》中说:“古之按摩,皆躬自运动,振捩顿拨,挼捺拗伸,通其百节之灵,尽其四肢之敏,劳者多健,譬犹户枢。”所以自我按摩是气功动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他人按摩则发展为推拿。
现在所用“气功”两字,在古代练功书中极少见。仅在桑榆子注《延陵君修养大略》中提到的“只谓气功已晚,自我之事不及矣”(《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和晋代署名许逊所著《灵剑子·松沙记》中的“先行气功”之说。一般在武术界中用得比较多。如近代的《少林拳术秘诀》(1915年中华书局版)第一章《气功阐微》中提到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以后的《武术汇宗》(1929年商务印书馆版)中也提到了“自然门气功。”用之于临床的医疗气功,只有1934年杭州祥林医院出版的《肺痨病特殊疗养法——气功疗法》和1938年公溥气功治疗院印的《气功治验录》。但此二书在当时流传不广,未引起医务界的重视。
古代气功至少可追溯到唐尧时代,已如上述,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的学术高潮中,气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医学界方面,我国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导引、按跷被列为当时广泛应用的五种医疗措施之一,书中记载了精神内守,呼吸精气等古代气功的内容。在道家方面,《道德经》 一书中所讲的虚其心,实其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致虚极,守静笃;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等,也是论气功的,常为后人所引用。《庄子·刻意篇》 中有一段专讲古代气功的内容如“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儒家的孔子有“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的练功体会。同时颜回的“坐忘”之说,郭沫若认为是我国静坐的起始(《静坐的功夫》)。杂家著作中的巨擘《吕氏春秋》 中,强调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和“精神安乎形,而寿得长焉”,说明了动静功锻炼的重要意义。现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是战国初年的玉刻文《行气玉佩铭》。铭文刻在十二面体的玉佩上,共45字(见彩色图页),郭沫若释文为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奴隶制时代》)
古代气功到了汉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73年底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早期导引图,绘有人体各种操作姿势的帛画,计画象四十余个及一些说明文字,是现存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古代气功动功资料 (见彩色图页)。稍后的刘安在其《淮南子》一书中,所提到的 “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 这一则,被认为是华佗五禽戏的滥觞。东汉末年大医学家张仲景提出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以通利九窍(《金匮要略》)。而华佗更编了一套“五禽戏”的导引方法,以除疾去病,活动肢节(《后汉书· 方术列传》)。在汉代还有不少气功的实行者和论述者,如张良(《史记·留侯世家》)、桓谭(《仙赋》)、王充(《论衡· 自纪篇》)、矫慎(《后汉书·逸民传》)、荀悦、王真(《后汉书· 王真传》)等。尤其是荀悦,他在《申鉴》中提到了 “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以禀受四体也。……故道者,常致气于关。”这就是指气沉丹田,而同时的边韶,在《老子铭》中更提出了“存想丹田”的练气功时特殊技巧的要求和气功术语。东汉后期,以托名于吉所得的,中国道教最早经典《太平经》也有关于古代气功的记载。同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一书,既讲外丹术,也强调了人体的内炼功夫,即内丹术,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术语及八卦爻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为系统地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炼丹”源于古代方术,是外丹术和内丹术的统称。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称作“外丹术”; 将人体拟作炉鼎,以炼体内的精、气、神称作“内丹术。”因此,《周易参同契》一书为唐、宋时代兴起的周天派,尊为“万古丹经之王”(如宋真宗时高先编著的《金丹歌》)。东汉末年经安世高译出的佛教名著《安般守意经》,即是古代气功的一种“数息观” 功法,书中的呼吸锻炼四种形态:风、喘、气、息,为后世所沿用。
三国时期,曹操曾集合过不少方术之士,包括有练功实践经验的人,如甘始、皇甫隆等人。甘始传授给众人以鸱视狼顾,呼吸吐纳的方法(曹丕《典论》)。皇甫隆曾与曹操论述有关服食导引的问题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 中介绍了一些导引方法,提出了导引的作用是“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并强调了闭气与胎息法。晋代出现的《黄庭经》,也是一部古代气功专书,相传为魏华存所授。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用楷书写过 《黄庭经》 中的《外篇》,他本人还编练鹅掌戏。书法与练功相结合,意到气到,意在笔先,可以提高书法艺术。南北朝时的陶弘景编有《养性延命录》一书,辑录了前人的不少练功方法。在呼吸方面,他第一个总结提出了以练呼为主的“吹、呼、唏、呵、嘘、呬” 六字吐气法,被后人称为“六字诀”,开创了分别应用呼和吸两类方法的先例。现存五禽戏操作法的最早文字记录也见于本书。古印度高僧菩提达磨也在南北朝时到达中国,他的禅定方法,即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世称 “壁观”,也就是使心如壁立,不偏不倚,是静功中的一种锻炼意念的方法。
隋唐时期,气功被广泛应用在医疗上。隋唐三大古典医籍《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都有关于古代气功的记载。隋朝巢元方等编写的 《诸病源候论》 中,在论述病源证候之后,载有不少 “养生方导引法”,约计260多种,这说明气功在治病方面,它的应用范围更广泛了。这些导引法,也被继续收载在唐· 王焘的《外台秘要》 中。孙思邈的 《备急千金要方》,内容丰富,包括临床各科,其中有《养性》一卷,介绍了不少锻炼方法。他的养生专著《摄养枕中方》一书中的导引,行气两节,也是讲的古代气功。佛教天台宗创始人隋代著名和尚智𫗱所传的“止观法”, 其中调身、调息、调心, 也就是姿势、呼吸、意念锻炼的分类方法,仍为现代练功人士所采用。其数、随、止、观、还、净的 “六妙法门”,对气功锻炼也有参考价值。唐代及宋代的一些士大夫阶层中,也有不少人在论述服气或静坐的,如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一些理学家如程颐、朱熹也以静坐为一件大事,提倡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两宋金元时期,道教内丹术兴起,古代气功融合了其中某些部分,出现了本时期古代气功发展的特点。而中医学在这个时期流派兴起,也是一个兴盛时代。北宋张伯端著的《悟真篇》,开始为内丹术提出了较完整的练功方法。“大小周天”就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某些具体方法和实践经验,也为气功炼功人士所重视。北宋后期,由宋政府召集主编的《圣济总录》一书中所列的导引、服气两部分,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资料。南宋初无名氏编的“八段锦”,是较早的一套实用动功锻炼方法。宋、元一些养生专书,如《寿亲养老新书》、《泰定养生主论》等也有气功的论述。在金元四大医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气功的记载,如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到的六字诀; 张子和在 《儒门事亲》 中把导引列为汗法之一;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对因劳倦而致的脾胃病,强调先要安心静坐,以养其气;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则谈到气滞痿厥寒热者,可治以导引。
明清时期,气功更广泛地为医家所掌握与应用,所以在医学著作中,这方面的资料也就增多,各种动功锻炼方法,也日趋丰富了。从明初王履开始,以后的万全、徐春圃、李时珍、杨继洲、王肯堂、龚廷贤、龚居中、张景岳、傅仁宇、李中梓、尤生洲、陈梦雷、沈金鳌、沈嘉澍等人的著作中,都有关于气功的记载。其中以徐春圃的 《古今医统大全》中的气功资料最丰富。“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这一练功与经络关系的著名论断,出之于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中以引用明·曹元白《保生秘要》 中的气功资料为主,列述了以下四十六种病症的导引运功方法: 咳嗽、哮喘、脾病、伤食呕吐、噎膈、胸腹胀闷、鼓胀、心病、心痛、膀胱气、癃闭、虚劳、遗泄、淋浊、秘结、肝病、肝家积聚、疝痛、伤风、瘫痪、偏风、麻木、痞块、息积、疟疾、痰火、咳红、吞酸、邪祟、面疾、目病、耳病、耳重、鼻病、鼻渊、鼻血、口干、齿病、头痛、头重目花、头晕脑痛及痰滞、神晕头晕、头风、背痛、腰痛、脚气。明人编著有气功资料的养生著作为冷谦的《修龄要旨》、高濂的《遵生八笺》、胡文焕的 《类修要诀》、周履靖的《赤凤髓》等。明末陈继儒《养生肤语》中,提出了练功要辨别虚实寒热,这是其可贵之处。王阳明一边讲学,一边要人静坐。高攀龙在《高子遗书》中,对气功锻炼也有精辟的阐述。清初颜元反对片面静坐,强调以动为主,并用端坐配合锻炼。后期潘伟如以徐鸣峰的《寿世传真》为底本,而加以增删,定名为《卫生要术》,又经王祖源重摹,改名《内功图说》。1919年席锡藩又增图补充,题名《内外功图说辑要》。上述各书重视动功锻炼,书中有图是其特点。
解放前的近百年来,由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否定态度,使祖国医学饱受摧残,气功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些关于静坐的书,以蒋维乔的 《因是子静坐法》为代表,其它还有丁福保的《静坐法精义》,杨践形的《指道真诠》等,对当时的静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们在各自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根据人们的不同体质、特点和要求,创造了不少功种功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气功在国内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同时与国外进行交流,推广或吸收了国外的若干功法。公元982年日本著名医家丹波康赖辑录我国唐代以前多种医书,编写出版了《医心方》三十卷,其中有二卷就是专讲养生保健及古代气功。清朝初年起,日本又出版了一些导引著作,如林正旦的《导引体要》、喜多林利旦的《导引体要附录》、竹中通庵的《古今养性录》、大久保道古的《古导引集》、田中乐山的《田子养生诀》等,都对我国古代气功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和引用。此后日本还曾盛行过冈田、藤田等派的静坐法。朝鲜金礼蒙等在公元1445年,收辑我国明初以前医籍150多种,汇编成 《医方类聚》; 以后许浚奉朝鲜政府之命,选集我国80多种医籍,于1613年编成 《东医宝鉴》。此两书前者内容丰富,后者简明扼要,都保存了我国明代以前失传的医书,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气功资料。公元18世纪时,印度瑜伽师曾绘制过一张瑜伽静坐图,图中人体上标出几个神秘的中心。有称为幽灵球或大轮的,而其位置恰与我国经络学说与周天功法中任、督脉上的泥丸、重楼、绛宫、气海、会阴等部位相一致,这是中印两国古代练功人士交流的见证。此外,我国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有关古代气功部分,曾由美人德贞(J·Dudgeon) 用英文节译,收于《功夫——道家健身术》中,于1895年在天津出版,向国外作介绍。
解放以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气功疗法也被整理发掘出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刘贵珍为首的“唐山气功疗法小组”通过临床实践,工作成绩斐然,得到卫生部的表彰。此后,1955年起,在唐山、北戴河、上海等地建立了气功专业机构,以内养功、放松功等功法为主,进行了气功疗法的临床观察,并开办了训练班,培养专业人员,逐步应用气功疗法治疗一些慢性病。1958年后,气功疗法在取得临床经验和气功原理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气功疗法防治疾病的医疗机构逐步增加,在一些慢性病,如溃疡病、胃下垂、高血压、青光眼、哮喘等病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气功的原理方面,开始进行了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的实验研究; 加强临床、研究单位之间的协作。1959年7月卫生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医经络针灸学术座谈会上,关于气功的临床及机制研究的报告也作了交流。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教研组的 《气功疗法机制的研究》一文并被选入《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 中。同年十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全国气功经验交流会上,更检阅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成果。近年来,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气功学术交流会或专题讨论会,在不断组织进行中。
防治疾病方面,从治疗溃疡病到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等慢性消化道疾患开始,逐步应用到多种慢性病的治疗,如高血压、肺结核、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青光眼、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炎等; 在某些急性病,如急性阑尾炎也曾用它作为治疗措施; 对某些外科手术前后及配合针刺麻醉方面,气功也被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近年来还开始应用气功治疗肿瘤等病症,也有人推广“自发动功”以治病。
原理研究方面,对气功锻炼的人体生理效应; 练静功时的人体功能状态及练功时的人体电磁信息研究,作了大量工作。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气功的放松、入静和一定的呼吸方法,能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起安定情绪的作用。大脑皮质脑电α波加强,随着入静放松的深度而扩大,这时的大脑降低了它对“七情”劣刺激的敏感性。在练功入静状态下,练功者的生理变化是氧耗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普遍降低,说明气功能有效地防治过度紧张、过度疲劳、以及其他导致人体心身功能失调的作用。近年还开始了内气外放的实验观察,发现了外气作用的许多物理现象。从此之后,古老的气功学术不但在生理基础上说明了一些问题,而且对人体内“气”的概念,初步可以在物质基础上加以说明,也使气功事业开始走上科学道路,诞生了中国气功学这个新的学科。
培养气功专业人员方面,主要是举办训练班或进修班,对现有医务人员予以气功专业的培训。目前中医院校也在陆续开设气功课程,有条件的院校还在筹备设置气功专业。于此同时,还出版了数十种气功专业书,创刊了数种气功杂志,这为广大气功专业人员、气功爱好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并进行了一定的学术交流。
近年来国外同行要求来我国考察、参观、学习、交流气功学术的团体或个人日益增多。国外气功研究机构也在建立,从事气功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物理学等研究工作。也有结合临床,研究气功对防治疾病的原理等。
今后,我国将随着气功研究机构的建立,加强规划,团结合作,认真继承整理发扬气功学术; 扩大应用范围,总结临床及各方面的实践经验;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成就、新技术,进行多学科的协作和实验研究。气功将在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了解人体内在机能的本质,发挥人体内部潜在功能,改善人们体质,加强人民保健事业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 气功学   阴阳五行学说 ☛

气功学qì gōng xué

science of qigo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