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民族解放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是殖民地的典型。最早来到印度的欧洲殖民者是葡萄牙人。公元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果阿、达曼和第乌等据点,垄断了印度与西方的海上贸易。17世纪初期,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东来,在印度展开了争夺殖民地优势的斗争。1600年创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602年创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1664年创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都是殖民主义国家侵略印度的重要工具。 到18世纪中期,英、法在印度的争夺更趋激烈,后来英国大胜,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一蹶不振。1757年印度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国占领。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期间,从印度掠夺来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人英国。据统计,在占领孟加拉以后的58年间(1757—1815)英国从印度榨取十亿英镑的财富。这一大笔财富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但是,英国殖民者强化统治的结果,使印度变成一个相当贫穷国家,殖民统治瓦解了印度的农村公社,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密切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摧毁了传统的手工业,使印度遭受深重的苦难,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民族起义连连发生。英国人在印度站稳脚跟之后,便以印度为基地,向周边国家扩展。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先征服了锡兰,后又把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锡金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印度、锡金成了它的殖民地,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成了保护国。到19世纪后半期,东南亚地区都在英国的控制之下。 印度是受西方殖民统治和剥削最重的国家。英国的剥削与压榨,导致了1857年印度士兵起义。随着印度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不断提高,1885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政治组织——国大党。随着国大党成分的变化和党的领导人觉悟的不断提高,对英国的斗争日益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印度被英国帝国主义拖入战争的深渊。英国从印度征调150多万人为战争服务,同时从印度运走370万吨装备和物资和500万吨粮食,还搜刮1亿英镑的战争费用,给印度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一战结束时的印度仍是个农业国。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大多数农民仍受着封建王公和地主的剥削。1918年由于普遍的饥荒和流行病,印度约有1 200万人被夺去生命。所有这些,使印度人民与英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爆发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掀起了反英斗争的高潮。 当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迅速兴起时,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一直掌握在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手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甘地作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登上政治舞台。在群众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国大党根据甘地的建议,决定于1919年4月6日举行总罢工。但各界群众于3月底就提前自发行动起来,许多城市都发生了罢工、示威游行和暴动。在斗争中,不同宗教信仰的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对英国殖民者进行了坚决斗争。1920年12月,国大党在把格普尔召开大会,会议通过了甘地拟订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宣布其目的是以和平的和不合作的手段取得“自治”。为了扩大影响,国大党进行了改组,从而使国大党发展壮大。在甘地的号召下,国大党成员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积极响应,运动蓬勃发展。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拒购英货,甚至公开烧毁英货,并掀起了手工纺织的热潮。后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印度工人运动交织在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运动高潮。1921年在联合省、孟加拉省和旁遮普等地,农民斗争冲破了甘地的非暴力的限制,经常发生武装起义。 面对蓬勃发展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殖民者采取了镇压政策,宣布国大党自愿队为非法,大肆逮捕国大党和哈里发委员会的领导人。为抗议英国殖民者的暴行,国大党在甘地的提议下发动群众自愿坐牢。一时间,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自愿走进监狱,使监狱很快人满为患,面对这样的局面,英国殖民当局狼狈不堪。有的地方,群众的示威抗议运动还转化为与军警的流血冲突。1922年2月12日,国大党接受甘地的提议,在巴多利会议上做出了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向英国殖民者妥协,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此终止。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适应了当时印度的社会情况,用“不合作”的策略广泛动员了人民群众加入反英斗争的行列,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印度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迫使许多农民破产,大批工人失业。而在这期间,英国殖民者却加强了对印度的压榨和掠夺。一方面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降低工人的工资,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英国把过剩产品倾销到印度,致使印度的民族工业破产,而英国从中获得高额利润。这样一来,印度人民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加深,因此,30年代,印度再次出现了反英斗争的高潮。 这一时期,印度民族运动的特点是以工人运动为先导。例如1929年1月—3月,印度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和抗议示威游行。同年3月孟买的纺织工人举行罢工,1930年印度举行的各种罢工多达141次,参加罢工的人数达53万之多。 在工农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国大党内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1929年12月,国大党在拉合尔召开大会,提出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任务。大会宣布1月26日为印度独立日。1930年1月26日,印度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高呼“反帝、独立”的口号,举行了盛大集会和示威游行。1930年3月12日,甘地为抵制“食盐专卖法”,提出了“向食盐进军”,从而开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天,甘地率领78名信徒从艾哈迈达巴德出发,步行24天,于4月5日到达丹地海岸。甘地带头自制食盐,以示反对殖民当局食盐专卖法。消息传开后,全国城乡纷纷效法,自制食盐,各地形成了大规模的抗英运动。4月9日,国大党发出指示,规定不合作运动的范围限于:自制食盐、监视酒店、鸦片馆和洋布店;自纺自织棉纱棉布,抵制英货,不进英国学校等。但群众的斗争冲破了上述框框,许多地方组成了武装,在白沙瓦和加尔各答等地还爆发了武装起义。对此英国殖民当局大为恼火,进行了残酷镇压,还逮捕了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和尼赫鲁等人。与此同时,英国殖民当局宣布国大党非法,禁止群众举行大会和示威游行。后来斗争又有反复。到1933年7月,国大党决定停止群众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代之以个别的暴力抵抗。1934年4月,甘地宣布完全停止不合作运动。5月国大党在巴特那召开会议,批准了甘地关于无条件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声明,于是,第二次不合作运动就此终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1939年9月3日,印度被英国拖入了战争,战争期间有2 500万人被征拉上前线。战争结束后,英国又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印度人头上,人们生活更加悲惨。因此,1945年印度先后发生罢工800多次,参加者近80万人。到1946年罢工次数达到1 600次,参加人数多达196万。后来又发生农民起义,这一切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 战后的反英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英国殖民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改变了统治印度的方法。殖民主义当局炮制了所谓的《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对印度采取“分而治之”,即按宗教信仰的不同把印度分割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于同年8月1日生效。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5日印度宣布独立,从而结束了英国对印度的统治,这是印度人民长期反英斗争的结果,是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和独立的重大胜利。 民族解放运动指近代以来世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广大被压迫民族反抗外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异族侵略、掠夺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平等与解放的各种政治运动的总称。其特定含义是指在殖民主义扩张和建立其世界统治的条件下发生在被压迫民族一方的群众政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那里,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方式,表现的强烈程度,在发展的深度、广度与阶段、过程及其意识形态取向等方面也都互有差异,所获得的成就以及它们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革除的彻底程度,也同样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民族解放运动是根植于各个民族与民族社会的土壤之中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它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是具有超越民族的世界意义。因为它着眼于改变本民族被压迫的政治地位,并由此而与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世界体系相冲突。所以说民族解放运动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现象。 民族解放运动亦称 “民族独立 运动”。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一切被压迫民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 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包括资产阶级领导的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前者往往只求获得民族独立, 后者往往在取得民族独立后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胜利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民族解放运动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据1981年统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已有近百个国家摆脱殖民统治, 取得民族独立。同时,由这些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民族解放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minzu jiefang yundong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完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经形成。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成为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以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便成为帝国主义时代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使民族问题由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反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此起彼伏,并且出现了被压迫民族团结合作,共同对付帝国主义的新局面。1955年万隆会议推动了亚洲、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迫使帝国主义采取较为隐蔽的形式来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军事扩张。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独立。不取得经济独立,政治上的独立就没有保证。民族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民族问题 民族团结 ☛ 民族解放运动又称“民族民主运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运动。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地半殖民地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被压迫民族的反抗逐渐发展为全民规模,具有民族觉醒的形式。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合起来。 民族解放运动亦称“民族独立运动”。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维护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斗争。是民族斗争的一个方面。 民族解放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亦称“民族独立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压迫民族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掀起的革命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范畴。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前者只求推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后者则要求在取得这一胜利的前提下把革命引向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当前这些国家已经进入以发展经济来巩固政治独立的历史新时期。他们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政治独立的斗争中,不断加强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 民族独立国家 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 民族解放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运动。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向外侵略的结果,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逐渐增加,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逐渐形成,在此同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出现,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切身痛苦,促使他们互相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这种民族民主革命就是现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苏联成了全世界革命斗争的核心和支柱,从此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得以联合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阵营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民族解放运动因而空前高涨。截止今天,全世界已有近90个国家或地区摆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 民族同化 民族平等 ☛ 民族解放运动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民族解放运动movement of national libera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