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民事诉讼证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民事诉讼证据

法律规定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双方当事人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事实,要靠证据来加以证明。证据是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某一事实要成为民事诉讼证据,首先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二必须与案件有关联的事实;第三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即法律允许的事实,并且是按照法定程序收集的。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证据包括以下7种: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所有的证据都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民事诉讼证据可从不同的角度,依不同标准分类:依证据的来源,可将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前者是来源于原始出处的证据,后者是从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依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可将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前者是能够直接确定证明对象客观情况的证据,后者只能间接证明对象客观情况的证据;按证据所起作用不同,可将证据分为本证和反证,前者是指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后者是指当事人提出的、据以推翻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证据;按证据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前者是通过口头陈述出来的证据,后者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证据。此外,还有一些国家把民事诉讼证据分为通常证据和辅助证据,前者是指能够证明案件本身事实的证据,后者是指其本身不能证明案件事实,而只能证明通常证据的可靠性的证据。还有的把证据分为主要证据和补强证据,前者是指在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上起作j用j的证据,后者是指补充主要证据以加强和确认证明力的证据。以上分类是从民事诉讼法理论上加以区分的,这种分类对指导司法审判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证据是查清事实。认定案情和对案件作出正确处理的基础,因此全面收集和准确分析判断证据,确定证据的证明力,是民事诉讼中的关键环节。

民事诉讼证据

司法人员依法用以查明和证实民事案件客观事实的根据。在民事诉讼中,确认权利义务关系,解决权利义务之争,必须以案件事实,即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以及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争议的事实为根据。民事诉讼证据必须客观真实,并与案件事实有一定联系,真实性与关联性是证据的本质属性。证据收集必须符合有关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法律规定,合法性是证据的必要属性。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都具备了,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民事诉讼证据一般可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在民事诉讼理论上,依证据的来源为标准,可分为: 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 依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依证据对举证当事人的作用,可分为:本证和反证;依证据表现形式,可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不同的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起着不同的证明作用。

民事诉讼证据

民事诉讼证据

民事诉讼证据指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证明民事案件事实的根据; 是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审理民事案件的基础,也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工具。
正确地认识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及其联系对于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意义。按照通则,民事诉讼证据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1) 客观性。即一切民事诉讼证据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它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东西。这是民事诉讼证据最本质的特征。
(2) 关联性。即民事诉讼证据必须与其所证明的案件事实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有的证据材料必须经过法庭辩论,质证和科学技术鉴定进行周密审查属实,只有与案件有内在联系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依据。
(3) 合法性。即民事诉讼证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提供、收集调查和审查核实,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❶证据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形式;
❷证据的来源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❸证据必须由当事人按照法定程序提供和法定机关、法定人员按法定程序调查收集和审查核实。
为了便于民事案件当事人和司法人员在诉讼活动中调查收集和审查核实证据,从理论上可作以下分类:
(1) 按照诉讼当事人应负举证责任来划分,可分为本证与反证。本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一方所主张事实的证据。反证是指证明当事人一方所主张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2) 按照民事诉讼证据的来源划分,可分为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原始证据是指证据本身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来源于原始出处的证据。派生证据是指从原始证据中衍生出来的证据。通常,人们把原始证据叫做第一手材料,把派生证据称作第二手材料。
(3) 据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划分,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或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所谓证明对象是指在民事诉讼中需要证明的事实。证明对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当事人主张的关于实体权益的法律事实,是指当事人主张的为民法、经济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实体法所规定的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
❶按照是否符合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标准,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前者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便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后者相反,具有主体意志性。
❷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可分为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前者是法律规范允许的行为; 后者是法律规范禁止的行为。
❸按照法律事实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影响,可分为产生权利义务的事实、变更权利义务的事实和妨碍权利和义务发生的事实。
(2) 当事人主张的程序法律事实。包括: 有关当事人条件的事实; 有关主管和管辖的事实; 有关审判组织的事实; 有关回避的事实; 有关审判形式的事实; 有关适用强制措施条件的事实; 有关诉讼期间的事实。
(3) 证据事实。
(4) 经验规则。对于证据事实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情的依据。对于经验规则,如果属于常识性的,可以不加证明,但当运用专门规则时,应加以证明。下列事项无须证明: 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 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定的事实; 根据法规规定或已知事实,能推出的另一事实; 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所谓举证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加以证明的责任。包括以下内容:
❶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
❷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应当是证明自己主张具有真实性。
❸当事人对不能证明自己主张或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自己主张时,可能承受不利的法庭判决。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具体的举证责任应按如下原则分担:
❶原告对自己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❷被告对自己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❸诉讼中的第三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❹人民法院在下列情况下应当调查收集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 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发生举证责任倒置。
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特殊类型的侵权案件中,把本属于原告承担的举证责任转移给被告,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一种举证责任转移形式。举证责任倒置有下列六种情形:
❶在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
❷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❸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❹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❺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❻有关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形。

☚ 诉讼代理人   证据的种类 ☛
000052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