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民主进步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台湾在野反对党。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成立。其基本纲领是:政治上主张民主、自由,实行政党政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民主自由的法政秩序”,“保障人权”、“司法独立”、“政党平等与自由”以及“军队国家化”。经济上主张维持稳定发展,机会均等,反对垄断。“尊重私有财产”,“公平分配社会成果,共享社会资源”。文化教育上反对政治干预,重视本土意识,吸收西方文化。要求“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培养自主意识”、“认同本土文化并吸收进步文明”。在台湾前途上主张“住民自决”。声称台湾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任何政府或政府的联合都没有决定台湾政治归属的权利”。“反对国共双方基于违背人民自决原则的谈判解决方式”。但要求“终止海峡两岸对抗”,实行“三通”往来。在对外关系上,主张台湾应恢复和发展国际关系,以更弹性、更积极的做法处理目前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该党一些主要成员公开主张将“台湾独立”列入“党纲”。其党章规定的组织原则是:采用“民主运作”方式实行“合议制”。各级党组织的委员均由各级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其组织系统设中央、县市及乡镇三级,每级均设立党员代表大会、党部执行委员会和评议委员会,另外还设妇女、青年、产业、海外或其他直属的特种党部。该党现有党员万人左右。1986年11月10日召开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江鹏坚为中央常务执行委员会主席,费希平、康宁祥、尤清等为中央常务执行委员。会后建立了台北市、台北县、桃园县、高雄等10余个地方党部组织。1987年11月10日召开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会议改选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姚嘉文当选为中央常务执行委员会主席,苏贞昌、尤清、游锡堃、洪奇昌、周沧渊、康宁祥、费希平、江鹏坚、谢长廷等为中央常务执行委员。1988年10月召开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黄信介当选为第三任中央常务执行委员会主席。该党机关刊物为《民进报》,宣传其政治主张和内外政策。1988年12月19日,费希平宣布退出民进党,因“民进党中有些人台独思想异常浓厚”,与他的“一贯主张背道而驰”。此举在民进党及台湾政坛引起震撼。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其前身为反对国民党的“党外势力”。党外势力于六七十年代在台湾开始发展。进入80年代以后,党外势力开始重新集结。1983年9月9日,吴乃仁、邱义仁、林世煜等党外人士成立了 “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简称“编联会”) 。1984年5月,部分党外公职人员成立“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简称 “公政会”) 。在 “编联会” 与 “公政会” 的基础上,党外势力又于1985年10月成立了“党外选举后援会”。1986年4月,党外势力在 “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与“党外选举后援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台湾“公共政策研究会”。7月,“公政会”成立组党行动规划小组。1986年9月28日,130多位党外人士齐集台北市园山饭店。在经过了一阵争论之后,突然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 (简称 “民进党”) 。同年10月15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解除 “戒严”、开放 “党禁” 的决议。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以“总统”名义正式宣布从15日零时起“解严”,废除在台湾和澎湖地区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 “戒严令”,废除因实施“戒严”而制定的30种相关法规、条例。1989年1月27日,台湾当局颁布“人民团体组织法” (简称 “人团法”) 。“戒严令”的废除与 “人团法”的实施,标志民进党已经 “合法”。民进党成立之后,旋即投入了当年底的“增额国大代表”与“增额立法委员”的选举,与国民党展开第一次“党争”。在第一次选举中,民进党收获不小,获得84席“国大代表”中的12席、73名“立法委员”中的12席。1989年12月,民进党倾全力参加“增额立法委员”、县市长、省市议员三项公职选举,获得了30%的选票和21席“立委”、16席省市议员、14席台北市议员、8席高雄市议员、6个县市长,分别占总额的20%(不包括“侨选立委”) 、20.8%、18.4%、20.6%。特别是民进党掌控的6个县市,占台湾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这时,民进党的党员由成立初期的2000人发展到20000多人,培养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人物,健全了各级地方组织,并涌现出一些次级团体。民进党的成立与壮大,推动了台湾政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加速了台湾政治的转型,台湾政治从此进入新的时期。民进党汇集了台湾各种反对国民党的政治势力。但由于经济基础、政治历练、出身背景和代表利益的不同,以及政治理念、运动路线的差异,掺杂权力斗争和个人恩怨,民进党形成了众多的派系。派系与民进党共生共存,以致党内的人事安排、政策的制定,乃至政治走向,无不是派系间斗争协调的结果,派系政治成为民进党内部运作的基本形态。民进党的派系大多是从党外时期的“编联会”与“公政会”两个系统分化而成的。但随着岛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岛内“台独”势力的膨胀和民进党本身的发展,民进党的派系又出现了变化。民进党成立初期,党内主要有“美丽岛系”、“新潮流系”,及影响较小的 “康 (宁祥) 系”、“前进系”和依附于两大派系之间的中间派系。90年代以后,民进党内仍以“美丽岛系”与“新潮流系”为主要派系,原有的“康系”、“前进系”逐步消失,但又发展和衍生出“台独联盟”、“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民进党自成立以来,其权力核心长期为“美丽岛系”与“新潮流系”把持,两大派系轮流执掌党权。进入90年代后,民进党的派系有了新的发展。党内的 “美丽岛系”与“新潮流系”仍然存在,并且是民进党的最大派系。但 “康系”、“前进系”消失,产生了 “台独联盟”系与“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三大派别。民进党内的各派系在反对国民党垄断权力分配、夺取政权等方面目标一致,但对于如何与国民党进行抗争、怎样达到执政目标,则存在分歧。特别是在民进党小成气候之后,各派系又陷入主导党领导权的斗争。由于各派系各自为阵,且常常出现内讧,造成力量不集中、社会资源重叠、内耗,民进党实力发展大受影响,同时也损害其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为国民党攻击自己提供了有力借口。民进党的成长过程,也是其走向“台独党”的历程,1991年10月,民进党召开第五次全体党员代表大会,决定将“台独”势力内容纳入党纲,标志着民进党变成地地道道的“台独党”。民进党的成立与壮大,给国民党逐步形成了威胁。到1992年底,民进党党员人数由成立初期的2000人发展到50000多人。这时的民进党,已培养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人物,健全了各级地方组织。民进党不仅得到了近40%选民的支持,而且一些地方大财团在依靠国民党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 上支持民进党。1995年底的第三届“立委”选举,民进党又获得了重大进展,国民党出现了实质不过半。民进党作为最大的反对党,通过“大和解”等形式,联合新党等反对势力,于1996年上半年频频展开夺权运动,使国民党执政地位险象环生。但许信良第二度出任民进党主席后,反过来与国民党进行“政党合作”,但结果导致党内的激进“台独”脱离民进党,另组“建国党”,民进党出现分裂。1997年11月底,民进党在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击败国民党,获得了包括金门、马祖地区在内的23个县市中的12席,比国民党的8席多出了4席。民进党执政步伐又迈出了一大步。 ☚ “民主台湾联盟”事件 民主基金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