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比较利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比较利益bǐjiào lìyì

同有关方面比较得出的某种利益。例如:“农业比较利益下降,挫伤了农民养地的积极性。农村第二步改革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务工经商的劳动力的工值越来越高,而务农的劳动力的工值却增长缓慢。”(《河南日报》1989.6.5)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现代经济以及当今世界都明显地基本上依赖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民族之间的专业化和分工。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专业化分工的好处,但只有当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817)提出了比较利益原则以后,才有了分析巨大“贸易来源” 的基本方法。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则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差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而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决定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或比较利益。即使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商品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本国集中生产那些成本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另一个在所有商品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则集中生产那些成本优势最大的商品,即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 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同样会增加社会财富,交易双方也都能获得利益。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比较利益学说,要求各国通过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比较,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际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它使得国际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而且对整个世界贸易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比较利益学说将复杂的经济情况过于简单化了,它必须依赖于9个重要的假设条件:(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生产的产品只有两种;(2)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和非熟练的差别;(3)生产是在不变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的。(4)不管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运输费用都等于零;(5)全部要素都假定是充分就业,它们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则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国际间自由贸易;(7)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8)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交换,国际经济是静态的;(9)最重要的经济目标是实现最大的世界真实总收入。

比较利益

贸易双方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然后交换产品而取得的贸易利益。参见“比较利益理论”。

比较利益

比较利益

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理论。认为某国的某种商品生产比较另一国家耗费劳动较少,那么就应集中力量生产这种产品,而避免在其耗费较多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浪费其资源。西方现代经济中将这种概念用在某一种产品或某一种劳务,相对地有利的经济利益的比较上。一般用于对外贸易中,一个国家在比较利益原则下应该生产、销售自己成本较低、获利较大的商品或劳务。我国近年来,也已注意宣传在对外贸易及其他方面经营中,应运用比较利益的原则。

☚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双轨制 ☛
比较利益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David.Ricardo) 在亚当·斯密 (Adam Smith) 绝对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基础的理论。在他之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虽然能解释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1817年,李嘉图在他的著作 《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获取贸易利益。所谓比较利益就是贸易双方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然后交换产品而取得的贸易利益。
李嘉图用一个已经成为经典的例子来说明他的理论。他假定英国和葡萄牙同时生产酒和呢绒。由于生产条件的差异,两国生产同量酒和呢绒的生产成本不同。生产一单位呢绒和一单位酒,英国各需要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葡萄牙各需要90人劳动一年和80人劳动一年。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而葡萄牙都处于绝对优势。按照绝对成本理论,两者不可能进行贸易分工。但李嘉图认为,“即使葡萄牙进口的商品在该国制造时所需要的劳动少于英国,这种交换仍然会发生。虽然葡萄牙能够以90人的劳动生产呢绒,但它宁可从一个需要100人的劳动生产呢绒的国家输入,因为对葡萄牙来说,与其挪用种植葡萄的一部分资本去制造呢绒,还不如用资本来生产葡萄酒,因为由此可以从英国换得更多的呢绒。” 按照李嘉图的思想,葡萄牙应“两优择其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呢绒,专门生产酒并向英国出口,换取呢绒。英国则应 “两劣择其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呢绒,并向葡萄牙出口以换取酒的进口。这样双方都可从这种分工中获取比较利益。这种利益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在分工前,英、葡两国一年中共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而分工后,英、葡可各生产2.2单位的呢绒和2.125单位的酒,两种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了。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假定英、葡两国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则英国两种商品的消费量皆为1.1单位,分别比贸易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葡萄牙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为1.1单位和1.025单位,各比分工前增加0.1单位和0.025单位。
再次,假定英、葡两国对两种商品的国内需求不变,在进行国际贸易分工的情况下,英国只需要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换取自己需要的1单位酒,而葡萄牙只需要80人生产1单位酒从英国换取自己所需的1单位呢绒,两国分别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和10人一年的劳动。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比较利益学说也由此成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这一学说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它表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立各自的相对优势,并根据比较成本原则从事生产和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少的劳动耗费,交换到比闭关自守时更多的产品,增加总的消费量。这比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大大前进了一步,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发展贸易分工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第二,比较利益学说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国内部,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不断被逐出市场。而比较利益学说则说明,在国家之间平等交换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落后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因竞争而被淘汰,反而可以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获益。因此,经济落后国家不必害怕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
第三,比较利益学说还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在此例中,只要英国能以1单位的呢绒换得0.83~1.125单位之间的酒,而葡萄牙只要能以1单位酒换得0.89~1.2单位之间的呢绒,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所以,贸易双方互利的程度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幅度。而等价交换则是一个点的概念。根据比较利益学说,国际贸易更多追求的是互利,而不必拘泥于等价交换。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定基础之上的: (1) 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 (2) 自由贸易; (3) 国内劳动有完全流动性而国家之间则没有流动性; (4) 不变的生产成本; (5) 没有运输成本; (6) 没有技术变化; (7) 劳动价值论。西方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李嘉图的理论假设缺乏现实基础、忽略动态分析,因而怀疑其具有科学性的合理内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李嘉图正是合理运用了抽象法,才从纷繁复杂的贸易现象中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比较利益学说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贸易性互利原理,这个原理本身具有其“合理” 内核。

☚ 国民待遇   最惠国待遇 ☛
比较利益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或劳务生产上具有的相对优势,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比较利益原理为李嘉图所首创。他提出一个简单的模型:有两个国家英格兰和葡萄牙,它们各自拥有数量不同并且其生产力(即技术水平) 也不相同的劳动力,分别生产两种产品毛呢与葡萄酒,劳动力可以在国内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假设在葡萄牙1单位劳动可生产1单位毛呢或1单位葡萄酒,而在英国1单位劳动可生产4单位毛呢或2单位葡萄酒,则两种产品相互替换的机会成本在两国将不相同,1单位葡萄酒的机会成本在葡萄牙是1单位毛呢,而在英格兰则是2单位毛呢;1单位毛呢的机会成本在英国仅为0.5单位的葡萄酒,而在葡萄牙则是1单位的葡萄酒。这就是说,在葡萄牙,葡萄酒的比较机会成本低,毛呢的比较机会成本高,而在英国,则毛呢的比较机会成本低,葡萄酒的比较机会成本高。这样,在竞争性市场和自由贸易条件下,这两种产品决不可能同时为两国所生产,因为这种情况将很容易地被从英格兰出口毛呢和从葡萄牙进口葡萄酒的套利交易活动所消除。可能的情况必然是或者英格兰的葡萄酒生产停止,或者葡萄牙的毛呢生产消失,两国将分别 (部分或完全地) 专业化于比较机会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即英国从事毛呢生产,葡萄牙从事葡萄酒生产,而通过贸易来满足对于放弃生产的产品的需要。均衡的贸易条件显然要位于两种产品在两国不同的机会成本比率之间,即位于1单位葡萄酒=1单位毛呢与1单位葡萄酒=2单位毛呢之间。至于两国之中的哪一个将实行完全专业化,将依其所拥有劳动力规模(数量与生产力) 和世界需求对每一种产品的偏好程度为转移。劳动力规模越小,对产品偏好程度越大,就越倾向于完全专业化。
上述比较利益原理,作为一种实证性理论给出两个论断: (1) 关于贸易方向,每个国家将出口其具有较低的比较机会成本比率的产品; (2) 关于贸易条件,它必然位于这些比较成本比率之间。如果从规范的观点来看,这一原理则表明,每一国的国民都将因贸易而得到福利改善,其得自贸易的利益的大小将依贸易条件超过国内比较成本比率的程度为转移。
李嘉图的上述模型为后来的许多人所扩展。萨缪尔森、芬德莱(Findlay)等在更广泛的条件下论证了贸易对于一国国民以及整个世界福利的改进效应。哈伯勒(Haberler)、瓦伊纳(Viner)、格莱哈姆(Graham)、麦肯齐(Mckenzie)、琼斯(Jones)等把两国家、两产品的模型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多种产品 。帕西 内 蒂(Pasinetti)系统地发挥了李嘉图在《论利润》中提出的将贸易、分配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更为扩展的模型。

☚ 绝对成本说   比较成本理论 ☛
000004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