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母亲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母亲节Mǔqīn Jié〈名〉 为提倡尊重母亲的社会风气而设立的节日,在每年3月第2周的星期日。最早由美国提出并正式承认,后在我国渐为提倡。 母亲节mǔqīnjié〈名〉为提倡尊重母亲的社会风气而设立的节日。在每年5月第2周的星期日。最早由美国提出并正式承认,后在我国渐为流行。 母亲节MǔqīnJié〈名〉每年5月第2周的星期日。最早由美国提出并正式承认,后在我国渐为提倡,是为提倡尊重母亲的社会风气而设立的节日。 母亲节 母亲节mǔqīnjié西方国家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1907年由美国人发起,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此节日,后传入其他国家与地区。 ☚ 母亲河 母婴阻断 ☛ 母亲节 母亲节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日子——国际母亲节。在人类发展史上,对母亲的崇拜源于古希腊,每年春季的狂欢节上,人们都要供奉诸神之母——雷亚。母亲节的正式设立是在近代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的安娜·查尔维斯女士。据说,安娜的母亲在有生之日曾呼吁设立“母亲节”。为了实现其母的遗愿,安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她到各地发表演说,致函政府官员,知名人事,向全世界呼吁“把最好的礼物献给母亲”。数年后,她的努力获得了成功。191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议案,使母亲节成为全国性节日,威尔逊总统宣布“母亲节”定为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并采纳了用荷兰的白色石竹花作为“母亲节”的花朵的建议。“母亲节”这天,人们通过赠给母亲各式礼物来表达对母亲的敬仰与爱戴。通常青年人为母亲献上一束白色石竹花或康乃馨,而自己也配戴一朵,如果母亲去世则戴白花,母亲健在的戴红花。节日期间,远在外地的儿女给母亲打来电话问候。迄今,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确认了母亲节,庆祝方式各地不一。法国的母亲节在5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人们从商店选购美丽的鲜花,或写诗作画作为赠给母亲的礼物。日本的母亲节是每年5月的第3个星期日,节日里,人们通常送给母亲一枚红石竹花以表敬意。印度的妈妈节是每年的4月5日,这一天,妈妈们身着彩色的纱丽,配戴精美的手饰,到公共场所尽情娱乐。在泰国,母亲节之际,每一位母亲都会收到儿女送的芳香茉莉花,同时,全国还开展“优秀母亲”的评选活动。中非共和国的母亲节则是在首都班吉市举行盛大的游行活动,参加游行的母亲和孩子将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的崇高敬意和节日问候。 ☚ 三·八妇女节 感恩节 ☛ 母亲节尊敬、赞颂母亲的世界性节日。创始人是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安娜·贾维斯女士。目前已有美国、日本、尼泊尔、印度、加拿大等43个国家庆祝母亲节。美国是1914年由参众两院通过决议规定的,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在这一天人们按习惯佩戴一枝石竹,已丧母的佩戴白色石竹,家庭成员要作母亲欢心的事,还举行隆重纪念仪式,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以示对母亲的孝敬和颂扬。日本的母亲节是10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在这一天,母亲健在的人戴红花,母亲去世的人戴白花。印度的妈妈节在4月,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丽纱,戴上各种首饰。饰物随动作叮当作响,奏出各种乐曲,以表示对母亲的敬意。我国台湾省人民也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母亲节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妇女,特别是孝敬母亲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作用。 母亲节 母亲节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世界公认的“母亲节”。这是由美国妇女安娜·查维斯首先倡导的。安娜的母亲是位教师,她曾希望学生们能想出办法来纪念母亲的爱。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安娜决心发起创立为母亲们的节日。经过不懈的努力,1914年美国威尔逊总统正式宣布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即安娜母亲去世的那一天为“母亲节”。以后许多国家接受了这一节日。而“国际母亲节”定在每年5月11日。由于安娜的母亲生前非常喜爱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又称“康乃馨”),所以把这种花作为“母亲节”的象征(参见“香石竹”条)。美国政府规定“母亲节”当天,家家户户悬挂国旗,以示对母亲的崇敬。这一天,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做使母亲高兴的事。丈夫送花给妻子,并主动承担了家务,为妻子做一顿可口的早餐。子女们应尽可能回家团聚,并带来鲜花,或是妈妈喜爱的糖果、蛋糕、首饰、衣服等,全家一起到当地最好的餐馆用餐。不能赶回家的儿女也要打电话或寄贺卡问候母亲,有的电话公司还特地为人们提供3分钟免费电话服务。未婚情侣彼此向对方的妈妈送花。人们喜欢在衣襟上戴一朵有色的香石竹花表示喜庆。如果母亲去世了,则戴白花以示哀思。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活动,如举行各种比赛和文艺演出等。而在秘鲁的“母亲节”这一天,子女要向母亲赠送家用电器或化妆品。我国自古就有敬老孝顺的优良传统,与“母亲节”的内涵极为一致,并逐渐为国人所接受,第一个设立“母亲节”的城市是杭州。1989年5月14日,该市首次举行“母亲节”庆祝活动,包括评选“好母亲”,开展“为母亲服务”等内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有自己民族传统的“母亲节”。日本的“母亲节”是10月第三个星期日。母亲健在的人佩红花,母亲去世的戴白花。泰国的“母亲节”始于1976年,为每年8月12日,这一天恰是泰国王后诗丽吉殿下生日。全国“挑选优秀母亲委员会”提前两个月着手物色“优秀母亲”人选,入选条件包括品德贤淑、教子有方、身体健康、有正当职业、对社会有所贡献。节日当天,各学校机关举行庆祝活动;儿女们将茉莉花献给自己亲爱的母亲,感谢慈母养育之恩。洁白馨香的茉莉花象征着母亲的温存遍及人间,是泰国的“母亲之花”。在埃及,3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为“母亲节”。青少年献给母亲鲜花和礼物,举行音乐会和文艺演出,全国评选“理想的母亲”。中非共和国每年5月29日有个“妈妈节”,首都班吉市中心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国家军乐队为前导,身着绚丽民族服装的母亲们,怀抱自己的孩子,列成一个个方阵紧接其后。哥斯达黎加则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向母亲们致敬。此外,西班牙和巴拿马的“母亲节”都是12月8日;葡萄牙、印度尼西亚和马维拉则分别是5月10日、12月22日和10月17日。 ☚ 老人节 父亲节 ☛ 母亲节 母亲节为歌颂伟大的母爱,感谢母亲养育之恩而设的一个国际性节日。于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举行。母亲节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安娜·查尔维斯女士。安娜的母亲有10个儿女,生前常在学校讲述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的故事,并渴望能够创立一个母亲节,慰藉那些因战争失去儿子的母亲们,赞扬为全人类的延续和发展承受着巨大负荷的母亲。1906年,安娜的母亲突然去世。安娜立志实现母亲的遗愿,为创立母亲节四处讲演,向各界人士写信多达上千封。她的热忱努力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威尔逊总统亲自签署,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规定为母亲节。安娜为了让更多的国家承认这一节日,把宣传品分寄到世界各地。在她的努力下,目前已有43个国家确认了这一节日。母亲节的纪念活动丰富多采,儿女们赠送给母亲各种各样的礼物,尽量赶回家与母亲团聚。母亲健在的子女戴红石竹花,慈母已逝者戴白石竹花,因安娜的母亲生前酷爱石竹花。 ☚ 民族体育 发型种种 ☛ 母亲节 母亲节始于古希腊时代的每年春天纪念众神之母赛比亚的风俗。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安娜·贾维丝女士继承其母遗志,建议创立母亲节。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定于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现在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公认此一节日。庆祝形式多样,有人给母亲选礼物,有人为母亲做早餐,有的丈夫主动承担家务及管理孩子,让母亲们休息一天。 ☚ 情人节 泼水节 ☛ 母亲节 母亲节始于古希腊时代的每年春天纪念众神之母赛比亚的风俗。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安娜·贾维丝女士继承其母遗志,建议创立母亲节。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定于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现在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公认此一节日。庆祝形式多样,有人给母亲选礼物,有人为母亲做早餐,有的丈夫主动承担家务及管理孩子,让母亲们休息一天。 ☚ 情人节 泼水节 ☛ 母亲节 母亲节对女性的崇拜与尊敬是与女性所体现出来的伟大母性分不开的。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规定一个专门的日子,在树林或山洞中举行仪式,以表达对女神——神的母亲顶礼膜拜。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进一步有所发展,规模大而且持续达三天之久。这是人类最初对母性崇拜的表现,它同今天在美国、加拿大、南美及欧洲一些国家流行的母亲节有一定的差异。 ☚ 明信片 圣瓦伦丁节 ☛ 母亲节Mother's Day 母亲节感念母恩、弘扬母爱的节日。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早在二百多年前,英国已有敬崇母亲的节日,称为“母亲礼拜日”。美国人强尼·郝伟亦在1872年倡导过以每年的6月2日为母亲节, 以纪念母爱和世界和平。1919年,美国人安娜·加维丝女士看到许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阵亡将士的母亲和妻子,孤苦可怜,令人同情和尊敬,遂不惜倾家荡产,倡导以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其母于1905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逝世)为母亲节。后经参议员汤姆斯·希福林提交参议院通过,规定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以安慰阵亡将士之母。1924年,美国政府宣布,母亲节为全国公定假日。此举获得世界许多国家响应,母亲节逐渐成为国际性节日。由于加维丝之母生前喜欢康乃馨(即石竹花),所以习惯上在母亲节集会时,母亲健在者佩一束红色康乃馨,母亲逝去者佩一束白色康乃馨,以表敬意。台湾当局亦于1953年开始推行这一纪念活动。在母亲节期间举行集会,选举模范母亲,进行表扬奖励。 母亲节Mother’s Day美国法定节假日。1913年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和美国国会根据安娜·贾维斯(Anna M.Javis)的建议,投票决定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美国的“母亲节”,以向母亲们表示敬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