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殿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殿试 殿试本指皇帝在宫殿内考试贡举之士,非官职。此处系剧中逗趣,借作官职。 ☚ 教坊司俳官 臂鞴 ☛ 殿试 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宫殿中亲自进行的策问考试。这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科举制度的殿试,始于唐武则天,宋成定制。初设的殿试,可黜落会试考中的贡士,后只在于排定会试中贡士的名次。殿试的时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定为四月二十一日,以后成为定制。清殿试的内容是经史时务策一道。考试的地点,清朝最初在天安门外,最后改为保和殿。殿试历代取录的名次不一,宋太宗时曾分五甲,元顺帝分三甲,明清分三甲成为定制。试卷评阅后一日,要举行宣布名次的仪式,名曰传胪。传胪时,依次唱一甲一名姓名、二名姓名、三名姓名,每人传唱三次。再依唱二甲和三甲姓名,每人只唱一次。传胪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参加朝考,内容是论、疏、诗各一道。试题由皇帝亲命。当日交卷。一甲三名在传胪后即授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进士则按复试、殿试、朝考的成绩分别授予庶吉士、主事……知州、知县等官。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中了进士,不管几甲,不做官的也有不同等次的高级社会地位。 殿试diànshì〈名〉由皇帝亲临主持的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在宫廷内大殿上举行:参加殿试│殿试第一名。 殿试科举时代,帝王在宫殿内考试贡举称殿试。殿试始于汉代。宋开宝五年 (公元972年),礼部试进士诸科三十八人,太祖召对讲武殿,得进士二十二人,都赐及第。自此省试之后行殿试,遂为常制。元时无殿试。明清两代,省试之后集中京师会试,会试中试后再行殿试,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称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同进士出身。 电势;电视;殿试◉ 电势diànshì 名 旧称“电位”。单位正电荷从某一点移到无穷远时,电场所做的功就是该点的电势。电势的单位是伏特。正电荷越多,电势也越高。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举(贡举;试举) 闱(文闱;琐闱) 较文 场事 大比 奏名鹿鸣 锁院 科考 科试 科第 鱼龙阵 ☚ 考试 应考 ☛ 殿试❶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因由皇帝亲自于宫殿内主持,故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前试”。唐武则天曾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其后停废无常,未形成制度。北宋开宝六年(973),从下第举人徐士廉所请,始创立殿试制度。太祖御讲武殿亲试,得进士二十六人,诸科一百零一人。从此 ,殿试遂为常式。八年,又别为升降等第,始有省试、殿试之分,省试第一名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举人经省试中第,须再赴殿试,才算真正登科。从此,取士大权收归皇帝。宋代殿试一般在三月间举行。殿试开考时,选派初考、复考、详定、编排、点检试卷、封弥、对读等官。初,进士科在一日内试诗、赋、论题,自神宗熙宁三年(1070)起,改试时务策一道。宋初,礼部奏名参加殿试者,只是一部分人被录取,自仁宗嘉祐二年(1057)起,凡参加殿试者,非杂犯皆免黜落。殿试完毕,由皇帝主持唱名仪式,合格者按等第高下授本科及第、出身、同出身,释褐授官。中榜者为“天子门生”。惟有官人不得定为状元。后代均沿设。辽兴宗重熙五年(1036)始立御试进士之制。金代,设读卷官十九人,初黜者亦赐第,称为“恩例”。初或设二状元,后改一名,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亦称一、二、三甲。元代,设考试官二人,读卷官二人,又以监察御史二人掌其事。取中者分三甲,两榜(蒙古、色目人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前三人赐进士及第为一甲;余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为二、三甲。明初定于会试同年三月初一举行,后改为三月十六日。洪武、永乐间于奉天殿进行,迁都北京后改皇极殿。考试内容亦为时务策,或由皇帝亲撰,或由翰林官代拟。以翰林及朝臣文学之优者为读卷官,参阅试卷,拟定名次,呈皇帝裁决。皇帝亲点一甲三名,然后与二、三甲并填写黄榜张贴。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清沿明制,惟考期多在四月,且于太和殿举行。清初,读卷官设十四人,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以八名进士出身之朝臣任读卷官,规定阅卷时间为二日,拟定十卷进呈,遂成定制。 殿试 殿试科举考试的最高形式称殿试。皇帝办公、朝会群臣的地方称殿。皇帝考问被县州府举荐上来的人才,也叫进贡给皇帝的士人,通称贡士。皇帝策问贡士称殿试。始于唐代武则天时,以后历代沿用并进一步完善,至明清时殿试已分为: 1名为状元,2名为榜眼,3名为探花3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 “二月,辛酉,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 《清史稿·选举志》: “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 《易》、《书》、《诗》、《春秋》、《礼记》 五经命题,谓之制义。三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试者为贡士。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乡试第一曰解元,会试第一曰会元,二甲第一曰传胪,悉乃明旧称也。” ☚ 典武选 殿举 ☛ 殿试 殿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会试)合格奏名举人的复试,又称御试、亲试、廷试等,是三级考试中最高、最后一级考试。“殿前试人”始于唐高宗之时,但并非是常举,而只是制举。武则天殿前试人亦是制举;即使是常举,也不过是由皇帝代行考功员外郎之责的省试,而不是省试之上的殿试。作为贡举三级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则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 (973年)。宋太祖之所以创立殿试制度,主要目的在于在收兵权之后,将取士大权也收归自己亲自掌握,使及第进士成为“天子门生”,以巩固和加强赵宋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 会试 锁厅试 ☛ 殿试又称“廷试”。科举制度中皇帝于殿廷上对会试取录的贡士亲发策问的考试。源于汉代皇帝亲自策诏贤良文学之士,始于唐武则天时策试贡士于洛城殿。宋初定制,殿试后将进士分甲第五等,元顺帝时分为三甲,且一甲只限3人。明清沿用,一甲3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dian shi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presided over by the emperor (held in imperial palace) 殿试dian shi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which was held in imperial palace and presided over by the emperor 殿试final imperial examination (presided over by the emperor) 殿试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主持,在殿廷上进行的考试,称为殿试,或廷试。此制始于唐武则天时。武则天以后,殿试不复举行。北宋太祖时复行。太平兴国八年(983),始将殿试进士分为五甲。元顺帝时分为三甲,一甲只限三人,明、清时成为定制。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又称廷试或御试,实际上是省试的一种复试。唐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曾在洛阳殿策问贡士,不过此时是以考功郎中负责取士,武后的殿试不过是下行其事,并不是省试的复试。至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翰林学士李防知贡举,下第人徐士廉击登闻鼓,诉李防用情取舍,考试不公平,太祖对落第人重新御殿重试,续取二十六人,李昉原取十一人中罢黜李昉之同乡一人。但这次殿试并不是重定名次,只是把续取者排列在原取者之后一同放榜,所以不能算作是殿试以后的一级考试。至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始正式以殿试为省试的复试,按殿试成绩重定名次,因此有省元和殿元的区分。殿试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殿试时间是紧接在省试之后,亦在解试次年的春季。殿试进士与诸科,其内容初始为诗赋,至太宗时加论一首, 此后遂以三题为准,至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罢诗赋,论三题,专以策定看,限千字以下。试卷评阅,分为五等:学识优长,词理精纯为第一等;才思该通,文理周率为第二等;文理俱通为第三等;文理中平为第四等;文理疏浅为第五等。上二等为及第,三等予出身,四等予以同出身。金代称殿试为御试,在会试之后进行。明制殿试亦在会试之后,合格者为进士, 分一、二、三甲, 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一甲只三名,授修撰、编修,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之入翰林,从这时开始。一部分进士令其观政于诸司,其在翰林院、承敕监、中书六科的称为庶吉士,在六部都察院诸司的仍称进士。庶吉士及观政进士之名,也都从这时开始。其余进士,有的授主事、中书诸官,有的授推官、知州、知县等官。清代殿试, 分甲授职全与明代相同。只是在四月份考试,分甲后,又有朝考分等,殿试所试为对策,朝考所试为论及诗,均不重视文章优劣,而专注重文字与书写功夫。字贵停匀整齐,忌别体字,忌错落,不符合要求的,要把名次往后排,两次考试的等第可以相互平均。选庶吉士的名额较多,有列一百余人的。乾隆以前须学习满文书写,其后只是课读诗文而已。 殿试科举三级考试之一,属最高一级考试。唐武周延载元年于洛城殿前,策问贡举人,是谓科举殿试之始(《通典·选举》3《贡举叙略》)。北宋开宝六年三月七日、十九日太祖亲御讲武殿,先后阅试省试新及第进士、诸科与省试终场下第者一百九十五人,得进士二十六人,诸科一百零一人,此为宋代殿试之始(《长编》卷14辛酉、癸酉,《宋朝事实》卷14《科目》)。大中祥符四年,定《亲试进士条制》,殿试制度确立。殿试考校不过十日,糊名、誊录、校勘一如礼部试之程式,不过由考校官拟出过省进士、举人名次方案,以呈进皇帝。过省进士、举人殿试实际只一日,诗、赋、论题全部考毕,白天时间不足,许赐烛延长至晚上。殿试考绩定为五等:学识优长、词理精绝为第一,才思该通、文理周密为第二,文理俱通为第三,文理中平为第四,文理疏浅为第五。皇帝亲自审定最后等第名次,然后就崇政殿临轩唱名放榜:第一、二等赐及第,三等、四等赐出身,五等同出身(《长编》卷76甲戌,《事物纪原》3《五甲》)。初,殿试有黜落者,如仁宗宝元元年,礼部试及格奏名进士499人,殿试止取310人,黜落189人(《通考·选举》5)。仁宗嘉祐二年殿试,不复黜落,以笼络士心。尔后,罕有黜落过省进士、举人,殿试几成为覆试排定名次的程序。殿试结果,以唱名赐及第、出身、同出身公布。唱名日,皇帝亲临,宣唤三魁(前三名)姓名。其余名次由宰相宣呼,军头司以次传唱,至被呼者新进士出。凡殿试合格之举人、进士,皆释褐授官,视为“天子门生”。(《玉海》卷116《宋朝登科记》、《燕翼诒谋录》卷5、《十朝纲要》卷2、《梦粱录》卷3《士人赴殿试唱名》)。 别名❶亲试。《宋会要·选举》7之1《亲试》:“太祖开宝六年三月十九日,帝御讲武殿覆试新及第进士……亲临考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