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又名《石城会盟碑》。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即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立。高125厘米,宽58厘米,厚61厘米。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城北的旧石城遗址,初置于城外武侯祠,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移入城内奎阁,现列于曲靖县第一中学爨碑亭内。碑顶有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喻怀信记。碑的上段为楷书体正文,计11行,叙述大理国主段氏(白族)为首的官员,奉旨平定众镇叛乱后,到石城(今曲靖)召集37部彝族首领、将领,举行会盟共同讨伐阿房、四洞等地叛乱的情况。下段为行书体的职官名,计8行,其中“布燮”、“礼乐爽”、“督爽”、“彦贲”、“赞卫”等,多在樊绰的《蛮书》等有关南诏史籍中可以查到。此碑行款特殊,正文直行,从左至右才能读通,而上下题记、题名又需从右至左才能理顺。文中所记的37部,据《元史·地理志》,主要分布于滇南、滇东及贵州的普定、安普,四川的越嶲、西昌、会理。37部与大理国关系甚密,时和时叛,史多有记,“盟誓”似也不止一次。此碑书法遒劲,内容详实,为研究大理国和云南当时境内少数民族的历史及大理国联官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弥补了史籍的空白。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世祖皇帝平云南碑 ☛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位于曲靖市第一中学彝碑亭内。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即971年(北宋开宝四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在曲靖城北旧石城遗址出土,初置于城外武侯祠,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移入城内奎阁,1937年移入曲靖中学建亭保护。与彝宝子碑并列,保存完好。 ☚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地藏寺经幢 ☛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曲靖市北石城出土,置于城外武侯祠,道光二十二年(1842)移入城内奎阁,1937年迁于今址。碑立于大理段素顺明政三年,即北宋开宝四年(971)。明代已有著录,后堙没土中。高1.25米,宽0.58米,厚0.61米。碑文11行,行13字,共212字,分上、下两段书,上段正文,正书;下段为职官名,行书。字多简笔或别体,无标题。碑文记述大理主段氏(白族)命三军都统长皇叔布燮(宰相)段子珍等平定滇东后,在石城(今曲靖)与东爨乌蛮37个部落(彝族先民)进行会盟立誓并颁赐职赏情况。此事未见载于其他史籍,对研究大理历史及宋代云南民族关系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其书法行楷大字,遒劲浑厚,亦可珍贵。 ☚ 爨宝子碑 6. 陆良县 ☛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又名石城会盟碑。在云南省曲靖县城第一中学内。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即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北的旧石城遗址。碑高1.25米,宽0.58米。碑文上段正文,下段为职官名,全文计212字,记述了大理国主段氏(白族)与37个部落(彝族)出战滇东一些部落后,于石城(今曲靖市)会盟并颁赐职赏的史实。因此会盟史籍无记载,对研究大理国和云南当时境内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大理国官制有重要价值。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飞来峰造像 苏州文庙石刻 ☛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又名“石城会盟碑”。今藏云南省曲靖县曲靖中学碑亭。碑高1.25米,宽0.58米,厚0.16米。为汉文楷体,神采飞劲,总计212字。立于宋开宝四年(971),内容记大理国与滇东北彝族先民三十七部会盟之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