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殉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殉葬 殉(xun 训)葬古代的一种风俗,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随同埋葬。也指用俑和财物、器具随葬。 ☚ 丰韵 官衔灯笼 ☛ 殉葬xùnzàng陪葬,古代一种风俗,用器物甚至活人随同死者一起埋葬 殉葬古代奴隶主贵族死后,用大量奴隶从葬,有的生殉,有的杀殉。这是一种残酷的阶级压迫制度。如在安阳小屯侯家庄发掘的殷陵,每一个亚字形大墓的殉葬奴隶多达四百人左右。也指用佣和财物等从葬。《宋史·贾似道传》:“闻余珍有玉带,求之,已殉葬矣。” 殉葬xùn zàng陪葬: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可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三·70) 殉葬用人或器物陪葬。《论衡·薄葬》:“杀人以~,以快生意。” 埋葬方式 埋葬方式用活人或财物随同埋藏:殉(殉葬) 陪葬附葬 随葬 ☚ 埋葬 下葬 ☛ 殉葬xùn zàng以人陪葬。《礼记·檀弓》:“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 殉葬 062 殉葬原指将活人连同死者一道掩埋,谓之殉葬。是奴隶制社会奴隶主所享受的特殊葬礼。后世,对于自愿从死者亦称为殉葬。 ☚ 天葬 悬棺葬 ☛ 殉葬 殉葬古代丧制,指用活人为死去的人陪葬。殉,人殉,即杀死活人以陪葬。《玉篇·歹部》: “殉,用人送死也。”我国古代最早的人殉发现于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以女子为男子殉葬的合葬墓中。把殉葬作为一种葬制并广泛盛行则是商代。安阳殷墟商王墓中,一墓殉人达三百六十人之多。周代殉葬依然流行。《墨子·节葬下》:“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开始反对人殉,但仍有遗风,尤以秦国为盛。《战国策·秦策》:“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高诱注:“殉,杀人以葬。”史载秦武公葬时,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葬时,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秦始皇葬时,凡后宫无子者一律从死。汉代以后,多用俑从葬,以代替人殉。但后世帝王死后也偶有采用人殉者。 ☚ 屈肢葬 悬棺葬 ☛ 殉葬xun zangbe buried alive with the dead 殉葬be buried alive with the dead 殉葬be buried alive with the dead 殉葬以人或牲畜等陪葬。楚墓中以牲畜陪葬很普遍,以人殉葬亦有数例。有殉葬者与墓主葬于同一墓地的,如淅川下寺2号墓,南北两侧分列着16座殉葬的小墓;有殉葬者与墓主葬于同一墓室的,如湖北鄂城百子畈5号墓、湖南长沙浏城桥1号墓以及河南固始县白狮子1号墓等,殉葬者人数不等。多的十几人、少的一二人。《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楚灵王自缢于芋尹申亥家,申亥为了表示对灵王的忠诚,以自己的两个女儿为灵王殉葬。当时甚至有在死者生前即议及殉葬之事的。《战国策·楚策一》江乙说安陵君:“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列女传》卷5:“(楚)昭王燕游,蔡姬在左,越姬参右,……王曰:‘吾愿与子生若此,死又若此。’蔡姬曰:‘……固愿生俱乐,死同时。’王顾谓史书之:‘蔡姬许从孤死矣。’”殉葬之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之时已遭到强烈反对,《墨子·节葬》:“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处丧之法,将奈何哉!”当时虽然出现了以俑代替人殉葬的做法,但儒家仍认为不合仁义之道。《礼记·檀弓上》:“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