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武陵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武陵春

武陵春

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三平韵。又一体四十九字,亦平韵,乃变格。参见“常用词谱”类。

☚ 人月圆   朝中措 ☛

武陵春

武陵春

又一体

☚ 人月圆   眼儿媚 ☛
武陵春

武陵春

《泰和记》之一种。许潮作。有《盛明杂剧》二集本。剧据陶渊明《桃花源记》,写渔夫误入桃源,遇见桃源主人、君山父老、沧浪渔父、太上隐君、青溪道士、天台二仙女等神仙事。

☚ 陶处士栗里致交游   兰亭会 ☛

武陵春

武陵春

陈时泌作。有清光绪间排印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抄本、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本。作于光绪二十七年。取材于庚子事变义和团事。八出。叙隐居于武陵源的文士武陵渔人进城卖鱼,途中听说洋兵闯入北京,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仓皇西幸,悲愤异常,向从北京逃难出来的湖南国子监生打听消息。书生且叙且议,向武陵渔人详述庚子事变的起因及经过。

☚ 海侨春   非熊梦 ☛
武陵春

武陵春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见宋毛滂《东堂词》。《词律》卷五、《词谱》卷七列此调。《词谱》以毛滂“风过冰檐环佩响”一首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又列李清照“风住尘香春已尽”一首为别体,双调,四十九字,唯下片结句添一字,变五字一句为三字两句,馀与毛词略同。

☚ 武林春   青门引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是李清照自临安(今杭州)避乱金华后,于绍兴五年(1135)所作,时年五十二岁。
 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暮春景色,含蓄凝练有余味。“风住”岂不是告诉我们在此之前是狂风劲吹,“尘香”二字告诉我们风雨过,落花遍地,人践马踏,虽已化为尘土,但余香犹在。即后来陆游《卜算子》中写的“零落成泥辗作尘”的意思。这就暗点了已是“花已尽”的暮春季节。作者既写了暮春之景,也饱含着暮春之情。次句“日晚倦梳头”写懒于梳妆。这时,金人南下,几经丧乱,与她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她只身流落,怎不心灰意懒,哪有心思梳妆。这两句是因果关系,也是触景生情。
 三、四两句由含蓄转为纵笔直抒,点明一切悲痛的原因是“物是人非”。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失夫之痛,故土之恋,亡国之恨,怎不令人感到“事事休”呢! 怎不“欲语泪先流”呢! 古往今来有不少描写眼泪的佳句,如李煜《菩萨蛮》“故国梦重阳,觉来双泪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前者写泪水垂双腮,后二者写泪水含眼里。而李清照写泪水,先写“欲语”,但话还没有说出,“泪先流”就是说泪水已夺眶而出。这平易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却表达词人悲愁之深,痛苦之极! 《莲子居词话》对此评说:“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假如说词的上阕侧重于“倦梳头”、“泪先流”的外形,那么下阕则侧重于内心;假如说上阕是概述景物之凋零,心情的悲凉,那么下阕则将词意宕开。“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是浙江金华江名,在丽泽祠前,是个游览风景区,词人在《念奴娇》中亦有“多少游春意”之句;周𪹎在《清波杂志》中说,词人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足见词人对旅游之爱好。“闻说”、“也拟”,只是内心的活动,还没有付诸行动。这两句措词轻快,似乎是愁思消退,一现喜悦之情。其实是欲擒故纵,以退为进,为最后两句铺垫,更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舟”,即像蚱蜢一样的小船。这两句又是一转。“闻说”了,“也拟”了,也就是听说了,准备了,“只恐”船小愁多载不动,所以没有去旅游。这里照应上阕“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刘熙载在《曲概·词曲概》里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是“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可谓婉曲幽深,心理活动勾画得维妙维肖。特别是对“愁”的描绘颇为新颖奇特。历代名家的喻愁诗词多种多样,李白《秋浦歌》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后主的《虞美人》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青玉案》说:“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江城子》说:“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不落常套,别开生面地把“愁”搬到船上,使抽象的无形的愁绪变成具体的有形可搬的物体。以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到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秋暮离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上卸下,装到车上。意思相同,喻愁各异。由此可看出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这首词先写暮春景色,引起伤春之情;再写春光尚好,拟泛轻舟;最后以舟小愁多,恐载不动而作罢。三波三折,感人至深。语言含蓄蕴藉,内含丰富,但又通俗凝练;感情凄婉而又劲直,真挚动人;写法晓畅自然,既有继承而不因袭。

武陵春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武陵春

【题 解】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53岁,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漂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愁”字。上阕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阕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思故国、念故人之愁。像这种以抒写作者愁怀为主题的作品,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可是,李清照这首词却为人们所称赞,是什么缘故?

第一,构思新奇。上阕写花尽春残、人非事事休而引起愁,固然不足为奇。但下阕作者以遒劲的笔调写其拟泛舟游春,并通过愁重舟轻而无法承载来喻愁之多,这样的构思却是新奇不俗、别具风韵的。它既有凄婉的一面,又有劲直的一面,有别于一般愁情别绪之作。

第二,遣词造句明晓通俗却不浅露,含蓄委婉却不艰深晦涩。如上阕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明白如话,却又含蕴不露。只要我们了解作者的身世,其中所包含的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便可深知。同时,这些浅显的话语,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所抒发的感情又极为真挚、具体、有特征性,“欲语泪先流”句,不正是这样的吗?虽然明知愁苦无处可诉,却仍然不得不诉,更是无法能诉呀!下阕的“只恐双溪舴艋舟”两句,更是独具一格,立意新颖,设想奇特。此外,下阕中“闻说”、“也拟”、“只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这些特点构成了这首词浅显而又凝练、含蕴而不艰深、凄婉而又劲直的独特艺术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爱情诗词《》武陵春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武陵春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稼轩词向以豪放著称,然集中亦有清而丽、婉而妩媚的小词。此词就是一首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而又清新自然的爱情词。词人以男子的口吻写出游子思归的急切心情。
 上片是游子客中自叙。开头两句追述他离家时与妻子约定五日便返,因为“去”“来”只有三百里路。谁知出门在外,身不由己,如今六天已过,逾期未归,他便料想家人定会产生疑虑,更会在门外伫立凝望:“应是望多时”。前四句用平淡的语言,说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感受。“应是”句从对方写起。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都是从对方落笔,看似平常,却把自己思念家人和家人盼望亲人归来的心情同时表达出来,真是一箭而双雕。
 下片写游子归心似箭。回程途中,尽管不断加鞭,仍嫌马儿走得太慢。“鞭个马儿归去也”,照理马儿就会跑得更快,但他“心急”,故嫌“马行迟”。一“急”一“迟”,互为映衬,用字平常,含义丰富。忽听得路旁喜鹊在枝头上喳喳叫,游子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美好的设想:“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长期的民俗传说均把喜鹊作为富于人情味的报喜之鸟,在敦煌曲子词中 一再出现,如《阿曹婆》:“正见庭前双鹊喜,君在塞外远征回”。说喜鹊将给离人带来喜讯。此词男主人公抱着淳朴的愿望,希望喜鹊先飞回家,向“那人”报个讯。这样,这只喜鹊就成为沟通思归与游子思想感情的媒介,把游子的归家心切和思切的盼望之情相互交织、统一起来。
 无庸置疑,豪放沉郁是辛词的主导风格,“激扬奋厉”自然是其主调,但并不排斥辛词风格的多样化。他既写了许多激昂慷慨的“壮词”,也写了不少缠绵悱恻的情语,还有不少词写得清新秀丽,平易通俗。此词充分体现了辛词通俗清新的艺术风格。它既无运用历史典故,亦无慷慨刚健之音,而全用朴素清新,明白如话的家常语,采取白描的手法,把游子思归的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感情朴实真挚,格调健康清新,且词中两个“儿”字,一在句中,一在句末,均为当时民间口语,更富有民歌风韵。邹祗谟说: “稼轩雄深雅健,自是本色……中调、短令亦间工妩媚语。”(《远志斋词衷》)此词语虽平淡,但情极妩媚,不失为辛词短调中的佳制。

古典文学作品《武陵春》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2〕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3〕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4〕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5〕载不动、许多愁。
 
 〔1〕本篇作于南宋绍兴五年,作者已五十二岁,守寡六年,国破家亡,流寓金华。《武陵春》词调,又名《武林春》,双调,四十九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清照此词下片末句中间有一顿号,较上片多一字。
 〔2〕尘香:尘土带着花香。
 〔3〕物是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4〕双溪:唐宋时金华城外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5〕舴艋(zemeng)舟:一种小船。
 
 词以春去花落沦于尘土起调,上片抒写深重的愁苦,既“日晚倦梳头”,又“欲语泪先流”。《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写的是思夫,本词中写的不仅仅是思夫,而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概括了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亡国之痛,因此她的愁也更为深重。少女、少妇时代她最爱荡舟,也想到风景区划船散散心,却终于未出游,“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愁之绵长,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写愁之多;易安此词把愁搬上了船,写愁之重,用来比喻她精神上沉重的痛苦。她运用口语抒写得生动传神,而且善于创造新的意象。
武陵春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于该词中塑造了深怀国难家愁、处境孤苦凄凉的自我形象。上片通过写人物形态举止,已将其满腹愁苦作了充分展示。下片着力刻画内心感情,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形象,构想新奇,堪称神妙。
☚ 醉花阴   声声慢 ☛

武陵春

戏曲。明许潮撰。一折。潮字时泉,湖南靖州(今靖县)人。生平事迹未详。或谓其所作杂剧二十余种,均为一折之短剧,每剧演一事,按岁时节令排列,总题《泰和记》。与杨慎所撰同名系列杂剧体制相同,但二氏之作各家著录已不辨泾渭。今人赵景深考证许氏所著八种,即二月《武陵春》、三月《兰亭会》、四月《写春情》、五月《午日吟》、七月《赤壁游》、八月《南楼月》、九月《龙山宴》、十月《同甲会》、并疑许作最多十二种,而阙一、六、十一、十二四月。此剧即为《泰和记》系列杂剧之一种,本陶渊明《桃花源记》,演武陵渔夫误入桃源事。剧中所会神仙,牵合君山父老、沧浪渔父、太上隐君、青溪道士、天台二仙女等。此剧或题杨慎撰。有《盛明杂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五八年据诵芬室翻刻本影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