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武氏墓群石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武氏墓群石刻

武氏墓群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南武宅山(又称武翟、紫云山)北麓。东汉时当地武氏家族多人做过郡丞、长史等官。桓帝建和元年(147),其后代始于墓前建祠,至建宁三年(170)竣事。旧称武梁祠,现知有武梁、武荣、武斑、武开明等四石祠(石室),刻有画像、墓碑等。石祠画像由石匠孟孚、李弟卯等刻成,像旁有隶书题字。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对武氏墓群石刻均有所著录。后因黄泛,石室被淤。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金石家黄易查勘发掘出土,翁方纲建屋保存,后又陆续发现若干。今除流散国外、运存济宁各2块外,共存汉画像石44块,隶书题记1069字,石狮、石阙各一对。画像题材广泛,有历史人物,现实生活,以及雷公、风伯、闪电、海神等神话故事。著名者有荆轲刺秦王图、孔子老子相会图、闵子骞御车图、帝尧像、帝舜像、夏禹像、黄帝像、夏桀像、伏羲女娲像、泗水取鼎图等。雕刻技法是将人物以外的空间铲低,使人物部分浮凸露出,然后在面部和衣褶之间,用阴线刻画局部,形成画像石中一派特有的风格。画像题签书法精妙,“汉隶小者流传最少,似此笔画坚劲,虽巨碑亦罕伦比”(清代潘钟瑞语)。

☚ 青山寺   曾子庙 ☛
武氏墓群石刻

武氏墓群石刻

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石刻群的总称。计有石狮1对,石碑2通、石阙2座,墓前祠堂3座。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宅山村西北。其中“武梁祠”画像最早见录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隶释》、《隶续》著录部分题榜文字和图像。元代,因洪水泛滥,石祠倾圮,与其它石刻皆湮没地下,仅阙顶露于地面。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易等将祠石掘出,根据所出位置,认为有4座祠堂,即“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后石室”。此后,武氏墓群石刻画像屡见著录。1964年,国家拨款将石阙原地提升,置狮、碑于阙前,并建室保护。随后又把石祠构件移入室内保护,专门设立文物保管所负责保管。近年来有关专家通过研究,证明武氏石祠堂仅“武梁祠”、“前石室”和“左石室”,不存在“后石室”。“武梁祠”为单开间,悬山顶建筑,面阔2.41米,进深1.47米,高2米余。现存石构件6块。祠主武梁(78—151),字绥宗,曾任州从事,东汉元嘉元年卒。“前石室”为双开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52米,进深2.03米,高2.55米左右。后壁下部中有一小龛。现存石构件16块。祠主武荣(133—168),字含和,武梁弟武开明之子,官至执金吾丞,约死于东汉建宁元年。“左石室”形制与“前石室”相同。面阔3.5米,进深2.12米、高2.6米左右。现存石构件17块。祠主当为武开明(92—148),官吴郡丞,东汉建和二年卒。3座祠堂内均刻画像,雕刻技法以凿纹减地凸面线刻为主。内容有表现祠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家居、宴享、乐舞、攻战、拜谒等场面;有古代帝王,忠孝节义、孔子见老子、刺客等历史故事;有西王母、东王公、雷神、海神出行等神话故事;有神鼎、黄龙等祥瑞图象等。并有大量的隶书题榜。武氏阙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均为子母阙,子阙附于母阙的一侧,母阙重檐。通高3.32米,底座东西宽2.58米、南北宽1.4米,两阙间距5.55米,中横一槛,槛中竖立一闑双阙以浅浮雕刻画伏羲、女娲、奇禽异兽、人物、门吏、车骑和历史故事等。双狮相向立于石座上,昂首怒视,鬃毛清晰。高1.24米,长1.45米、宽0.40米。石碑一为武斑碑(详“武斑碑”),一为无字碑,均呈圭首形,中一穿。武氏石刻画像凝重醒目、细腻传神,构图复杂,在汉代石刻艺术中,是一组年代明确而有很高艺术、历史价值的作品,在国内外素享盛名。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武棠亭遗址   武平四年画像石 ☛
000089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