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武备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武备志

 [原文](节选)

卷一兵诀评

孙 子


 先为敌人不可胜我之形,以待敌人可胜之形而乘之。
 自己制胜之形,可以知而为之;若敌人无可乘之形,则不可必为也。
 因其所处之地,而恃度其远近险易广狭之形。既度其地,即量其强弱多寡之人力焉。既量其力,即用其机械变诈之术数焉。惟有数斯可称敌而不弱矣,惟相称斯可求胜而不负矣。
 此胜兵之节制,有必胜之形。其视败兵之无制,若以镒之重,称铢之轻而不相侔也,败兵反是。故胜兵之与人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而其形不可测也。
 部曲为分,什伍为数,各有统制,则不难治矣。
 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各有节制,则不畏敌矣。
 以我之实,击彼之虚,则如以砺石投鸟卵之易矣。
 此就奇正之中,举其势与节而言之,谓于激水之疾,有以漂石者,可以观势焉,固甚于险也于鸷鸟之疾,有以毁欣鸟雀,可以观节焉,固甚于短也。故善战者,此法以布阵。其立队相去各十步,每隔一队,立一战队。其前进以五十步为节,听角声为号,马军从背出,亦以五十步为节,听鼓声为号,是其势之险而难御,如引满之弩矣。其节之短近,只在五十步之内。如发机之近,不至于远而有失。
 自迂途而去,而以所利者诱人,使之贪恋,则我虽后人而发,得以先人而至。
 智者之虑事,见利而虑及其害,遇害而虑及其利,杂于利害如此。但见以所害参所利,则事务可伸;以所利参所害,则患难可解,而使民安业也。
 庸常之将,守一而不知变者,谓勇战而必于死者,可设伏以杀之; 临敌而必于生者,可掩袭而掳之;性之忿速者,可陵侮以致其来;性之廉洁者,可诟辱以激其出; 性之仁慈爱人者,惟恐杀伤士卒,可烦苛以扰之。
 处军之法有四,相敌之法有三十二。自绝山依谷,至伏奸之所,皆处军之法。自近而静者,至必谨察之,皆相敌之法也。
 兵不贵多,惟无刚武轻进,但使足以并其力,料其敌,取胜于人而已。
 投兵士于危地而无所往,则自然死战而不为奔走,其力必尽,其心不惧矣。
 为客者入深,则众心专一。入浅则众心漫散,是故去国越境而师,本危绝之地也。然有衢地、重地、轻地、围地、死地之别焉。吾于散地则使之一心,轻地则使之连属,争地则疾趋其后,交地则谨守以待,衢地则厚币结交,重地则掠野继食,圮地则进途弗留,围地则塞阙激士,死地则示之不活,使奋击求生。若兵情,在围地,则思御敌,不得已则思奋斗,过陷于危则从吾之计,故当随九地以为权变化。
 诚知九地而征伐大国,则其兵众不得会聚,且威加于敌,则其邻交不得相合,彼既不得争交于天下,则不养成天下之权力,可以伸己之私,而兵威加于敌国矣。
 诛其事,责成所事也。若敌人盍辟有隙,则必速入之,先夺其所爱之便地粮食,而不与相期焉。践守常法而不妄动,又随敌变化而无常形,以是决战事而可以胜敌矣。
 盖主不可因怒兴师,将不可因愠致战。必其合于利而后动,否则当止矣。何也?怒可复喜,愠可复悦。若因怒而兴师以亡国,则不可复存矣; 因愠致战以杀众,则不可复生矣。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

卷二兵诀评

吴 子


 交兵接刃而胜乎人者,比守较之为易;坚壁固垒而胜乎人者,比战较之为难。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兵战之场,乃止尸之地,言必死也。坐于漏船之中,伏于烧屋之下,示以必死。使敌之智者失其谋,勇者失其怒。吾能奋勇以受敌而无败也。
 (眉批)人但知水战须风,而不知凡战皆须风。

卷三兵诀评

司马法


 凡兵之用众用寡,或胜或不胜。兵欲利而不言利,甲欲坚而不言坚,车欲固而不言固,马欲良而不言良,众欲多而不自多,此皆未得战道者也。

卷四兵诀评

六 韬


 人己有势而又借国柄以益之,是壑已深而又掘之,丘已高而又附之也。国本在权柄,若借人国柄,是舍其本而徒治其末矣。
 兵之所以胜之术,在乎我者宜密无使其知而通,而吾又不可不知彼之机而速乘之也。
 以智谋勇利而利天下者,天下之人,自以智谋勇利启之;若以智谋勇利害天下者,天下之人,必闭之而不敌矣。何也?“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诛及于大则威,赏及于小则明,用罚详审,则三军顺从。
 闻敌之情,则思议之; 见敌之情,则思图之;知敌之情,则思困之;辨敌之情,则思危之。“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争。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士半而功倍焉。圣人徽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 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万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雷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横敌,对无立国。”

卷七兵诀评

三 略


 士卒同心,则我能以全取胜,而敌之莫我当者,亦全因乎此矣。

卷八兵诀评

尉缭子


 黄帝言先听信于鬼神,不若先稽我之智识,是谓之天官者,不过尽我人事而已。
 敌人分险而守,其心不欲战;敌人与我挑战,其气必不全; 敌人忿怒与我格斗者,其兵必不胜。
 应酬敌人也周密,总率三军也极至,则虽去备而实有备,虽去威而实有威,故能胜人。
 凡伍十百千万之长,随死随代,不可久虚。
 能臣利器,尽收于郭中,又收民窖廪,毁民庐屋,而入城保守,使敌气十百而主气不半,敌人来攻,必见伤残之甚矣。此言不足守国者其所为有如此。
 先示以番汉之形,使敌人从之,我却变其形而与之战,此即奇正相生之术也。
 兵家以先为阳,以后为阴。若敌在先而吾居后,必俟敌人之阳节竭尽,吾军之阴节方盈之时,乃乘其机而夺之,此兵家用阴阳之微妙也。
 示敌以形者,在奇不在正; 击敌取胜者,在正不在奇; 形敌用奇,击敌用正。此为奇正相为变化者也。
 兴军踵军既行,则境内之民,皆不许行,以防泄漏军情。但惟持节者得行,然亦必待戟合表起而行。盖凡欲战者,当先安静境内,使勿泄漏。

 [鉴赏]
 《武备志》,是明代一部大型综合性的军事类书,属于军事百科全书性质的重要兵书,内容十分丰富,设类齐全详备。全书共240卷,约200余万字,有图738幅。书中保存了大量为它书所罕载的珍贵资料,如《郑和航海图》、杂家阵图阵法和各种兵器图解等等。此外,有关交通、科学、体育等方面的史料也不少。因而该书不仅在军事学术史上占有较高地位,而且对于研究其它领域的历史也存在重要价值。《武备志》国内有明天启元年刻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还流传到了美国和日本。
 《武备志》由明代抗金将领茅元仪撰辑。茅元仪(公元1594年一公元1644年),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芷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等,出身世代甲第。他从小就喜读军事方面的书籍,成年后更是潜心研究用兵方略、战争历史和边塞情况等军事方面的知识。他身处明朝衰落后金崛起之际,仍志在振作明朝武备。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的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经略蓟辽的孙承宗所器重,择用为将,共赴辽东前线措置边防,筹划抗金战争事宜,制定了坚守关外捍卫关内的战略方针。《车营扣答合编》就是孙承宗和茅元仪等将领在辽东治军作战的总结,也是他们在战地结合实战探讨军事学术的结晶。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茅元仪因战功升任为副总兵,署大将军印,镇守觉华岛(今辽宁兴城南菊花岛)。不久,因所属士兵哗变而获罪,遣戍漳浦(在今福建省云霄县境内)。为庸奸权臣所忌,悲愤纵酒而终。一生编著甚丰,有《战略考》、《火龙经三集》、《石民未出集》、《督师纪略》、《复辽砭语》、《武备制胜志》等,而尤以《武备志》著称于世。他目睹明朝末年武备废驰、外敌为患的状况,出于富国强兵的愿望,花费了15年时间的心血,广泛搜集上自先秦,下迄明朝的有关军事书籍2千余种,经过精心删摘编评,辑成《武备志》。
 《武备志》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和占度载。兵诀评,18卷,节录了9部著名兵法书籍的精粹,并且加以评点,这9部兵书除“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唐李问对》、)外,还包括《太白阴经》和《虎钤经》的部分内容,视孙武为综前启后之高峰,寓妙语于评点,阐扬各家兵书之旨要,可视为全书之理论篇。战略考,33卷,选录了自春秋战国迄元朝许多在用兵谋略方面有参考价值的战例,注重考究奇谋机略之运用,分析各自的胜败得失,以益人智,其评语不乏精要独到的见解。阵练制,41卷,主要是记载各种阵法,论述选士练兵的方法,分为“阵”和“练”两部分。“阵”,收集有西周至明朝的各种阵法,配以319幅阵图,记载了所谓“圣王贤将”所立之阵,予以广扬,且对唐宋伪托附会之阵,予以廓清。陈异同之说,以开学者之目。“练”,详记选士练兵之法,包括选士、编伍、悬令赏罚、教旗、教艺五方面的内容,还选录有唐、宋、明各代有关兵书中的律令。他认为“士不选,则不可练”,而“士不练,则不可以阵,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营,不可以战”,所以,“练为最要”。军资乘,55卷,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目,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行军设营、作战布阵、旌旗号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火药、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兵、屯田开矿、粮饷供应、人马医护等事项,颇为详尽,期于实用。其于今日,亦为不可多得之科技史料。如收录的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等,多达600种。其中“营”,包括营制、营算、营地、营规、夜营、暗营等方面的内容;“战”,有军行、渡险、赉粮、寻水、候探、烽火、乡导、审时、布战、料敌、应战、设险、入伐、受降、符契、旌旗、器械、祭祃;“攻”,分述措置条件和器具图说;“守”,列具城制、约束、需备、措应、器式、堡约;“火”,记述制火器法、用火器法和火器图说;“饷”,包括屯田今制、屯田水利、河漕、海运、车运、骑运、人运、米盐、宴犒、矿砂、医药等项内容;“马”,记述相形、相毛、齿诀、刍水、医药、禁忌、简别、结束、驰骤、征调、厩牧、贡市、虏产。占度载,93卷,分为“占”和“度”两部分。“占”,记载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云、占风雨、占蒙雾、占红霓、占霞、占雨雹、占雷电、占霜露、占冰雪、占五行、太乙、奇川、六壬、杂占、选择、厌禳等阴阳占卜的内容,阐述天文气象与用兵之关系;“度”,记载兵要地志,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类,图文并举地叙述了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门、将领兵额、兵源财赋等,并且指出,兵家谈地理,或无方舆之概、户口兵马之数,或缺关塞险要,“非所以言武备也,故我志武备,经之以度。
 纵观《武备志》全书,其所载之绝大部分,至今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正如茅元仪在该书“战略考”的前言中所指出的“良工不能离规矩,哲士不能离往法。古今之事,异形而同情,情同则法可通;古今之人,异情而同事,事同则意可祖。故我列著之以为今之资。”但也有一些毫无意义的内容。例如在:“占度载”中,记载日、月、星、云、风、雨、电、五行、太乙、奇门、六壬等阴阳占卜,其中虽然多是记载当时没有被认识的事物,以及人们对天文气象的某些粗浅解释,却反映了古代用兵注意天时地利之迹象,但也有不少是属于荒诞不稽之谈。另外,书中“匪”、“夷”、“虏”、“奴”等对当时少数民族和人民起义的诬称,是《武备志》编辑者的阶级立场所决定的。
 由于茅元仪长期与后金政权处于敌对阵营,他的《武备志》曾被清廷列为禁毁之书,后来虽有刊行,凡涉,“违碍之语”或抽毁,或挖版,或篡改,或隐去刻工姓名和印制时间等,给今天的辨别和我们的鉴赏,自然也带来某些困难。
武备志

武备志

书名。明末茅元仪辑。《明史·艺文志》著录。又名《武备全书》,二百四十卷。天启元年(1621年)刊行,清初列为“禁毁”书。日本在宽文四年(即康熙三年,1664年)即有翻刻本。道光年间,国内有活字本,以后又有湖南刻本行世。该书与古代武术有关者凡九卷,即卷八十四至九十二,分载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比较等内容。各部分大体均从各家兵书中辑录而成,其棍取自程宗猷之《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阐宗》,其刀、牌、筅、拳等,分别取自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各艺中唯《朝鲜势法》为他书所无,堪称珍奇。而所录《拳经》三十二势一势不缺,较之一般坊刻《纪效新书》来,更接近于戚继光创刊时之原貌。参见“茅元仪”条。

☚ 登坛必究   耕余剩技 ☛
武备志

《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费时15年,参考兵书二千余种编写而成。共分五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载有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等图解,并收录有戚继光、程宗猷的部分武术著作。

☚ 苌氏武技书   武备新书 ☛

武备志

兵书名。二百四十卷。明茅元仪辑。茅元生,字止坐,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此书辑成于天启元年(1621年)。全书共分五部分:即兵诀评十八卷,战略考三十一卷,阵练制四十一卷,军资乘五十五卷,占度载九十六卷。内容丰富,有历代兵家思想、历代用兵得失情况、练兵方法、用兵方法以及军器、战船、屯田、医药等。

武备志

军事地理著作。明茅元仪(1594—1630)辑。二百四十卷。元仪,字止生,号石民、东海书生、东海波臣。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翰林待诏、副总兵。为加强防御,编者广采历代有关军事书籍二千余种,辑为此书。完成于天启元年(1621)。全书二百余万字。冠序七篇。正文分“兵诀评”、 “战略考”、 “阵练制”、 “军资乘”、“占度载”五类,含航海、四夷、江防、海防、镇戍、方舆、海运、 河漕等一百八十四目。其中“兵诀评”辑《孙子》等九家兵书, “战略考”辑历代用兵得失,余皆以军事、地理为主。战度载航海目绘有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四夷目有四夷总图,朔漠、西域、东南海夷、西南海夷、日本、安南、朝鲜图,凡海、湖、江、山、城镇均有图记和文字说明。江防图、太湖全图、舆地总图、日倭入犯图、广东和福建沿海山沙图,绘制尤精,记述军事险要尤详。南北直隶形势图和方舆图备载国内武备形势,较为简略。占度载中地理资料最丰富,不仅备载明代国内各省疆域、建置、兵力部署、军事险要、水陆交通及边远地区各民族、部落之人口、社会组织、风俗习惯,而且记叙国外海上交通、国力强弱、 民族特点,与中国交往历史。阵练制和军资乘所载,除军事史料外,多具民俗、武术、工艺等较重要资料价值,科学技术、建筑艺术、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等资料亦颇为丰富。有天启元年刻本,清道光间重刊本,1984年台北华世出版社铅印本。

武备志

213 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所著兵书。其84—92卷,载有拳术与兵器武艺的内容。

☚ 耕余剩技   拳经 ☛
武备志

武备志

书名。成于明天启元年 (1621年),著者茅元仪。茅元仪(1594—1640年),浙江武康县人,幼承家学,七岁即能诗,二十岁时才名已重当时。他曾从军战场,因功升擢,但仕途不顺,几经起落,后因人诬陷,于崇祯三年 (1630年) 下狱并被谪戍福建,此后再也没能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武备志》是作者费时十五年,广采二千余种历代军事著作编写而成的,因而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全书共二百四十卷,分为“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其中后半部分,即八十四至九十二卷载有丰富的武术内容,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等多种武术图解,还收有戚继光等部分武术著作。此书又名《武备全书》,清代曾被列为禁毁书,道光(1821~1850年)年间有活字本,后来又有了湖南刻本行世。清初传入日本,宽文四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就有了翻刻本。

☚ 正气堂集   耕余剩技 ☛
武备志

武备志

综合性兵书。二百四十卷。明茅元仪编。茅元仪(1594—1640),字止生,号石民、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杰出军事家、文学家。祖父茅坤,善古文,好谈兵。作者家学渊源,自幼喜读兵书,万历年间寓居南京,激于时势艰险,潜心研究兵法韬略,历时十五年编撰成《武备志》,遂以“知兵”闻名天下,时人誉之“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曾先后佐孙承宗督师辽东,抵御后金进犯,任副总兵,督理辽东觉华岛水师。生平经历坎坷,先遭庸奸忌谗而放逐,复受辽东兵哗变之累而充军福建,终以悲愤纵酒而亡。他一生著述宏富,除《武备志》外,尚有《督师纪略》、《西峰谈话》、《石民四十集》等六十余种,数百万言。
《武备志》约二百万字,附图七百三十余幅,是古代部帙最大的一部综合性辑评体兵书。全书分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大类,每大类前以“茅子曰”引出类序,考辩源流,概述大意。大类之下再分小类,小类之下再按需设细目。如“军资乘”下又分八类六十四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字疑句。行间书眉有评点,表明著者观点。体系宏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兵诀评”十八卷,选录《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全文和《太白阴经》、《虎钤经》部分篇章。“战略考”则按时间顺序,将发生在先秦至元代两千年间,见于史籍记载的战事,按照“能启人心智”,“言之竞日而弗倦,试之万遍而不穷”的标准,选录六百余条战例,如著名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共三十三卷。“阵练制”分阵法阵图和士卒选练两部分,阵法阵图部分又再分九十四条子目,记载了先秦到明代的各种阵法,附三百余幅阵图。士卒选练部分亦再分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五部分,辑录了士兵选拔淘汰、各兵种士兵编队、军纪条例、训练要点、军事技术训练内容等,主要采自唐宋以下兵书,共四十一卷“军资乘”亦分八条子目,即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各子目下再分细目,如营有营制、营规等,战分军行、渡险等;细目之下,或再分若干内容,如营制下再分十八点,记李靖等立营方法。《占度载》分《占》、《度》两部分。占即天占,从种种天象和自然现象的变化来预测人事,这是传统兵家学说中的神秘文化内容,多半流于迷信荒诞之说;度则度地,这部分内容异常丰富,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子目,附有详细的地图。
《武备志》虽然是一部以辑录前人著作内容为主的类书,从作者撰写的序言、评语,以及材料的取舍、编纂的体例等方面,仍能感受到作者鲜明的观点。首先,作者是有感于北边异族入侵威胁日益增强而发奋撰著的,明后期士大夫不习兵的风气日盛,文帅权势益重,以至将吏统兵常常蹈危而不察,更增加了作者内心的忧虑,他力图通过对古代兵书和战争史的系统研究,把握其中的规律,以为振兴明王朝之资。所以,在选材方面,理论部分偏重传统兵家名著,实践部分则注重选录最新资料,包括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治军练兵言行等材料。且选材强调资料的可靠性,不采稗官野史之说。其次,编纂体例的合理性、严密性。全书内容极为繁富,分门别类,按照其内在联系而组成,由理论而及实践,由治军、练兵、军务而及防守、地理。以内容极其丰富的军资乘子目安排来看,三军既聚,先安其身,故以营为首;营具而可战,故战次之,依次为攻、守;五兵用有时穷,故济之以水、火;民以食为天,士以马为命,故继以饷、马。取材的严密,还在于慎去取,如古人一些阵法,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作者虽持保留态度,却还依旧收录,以免后人不知其详,反为所惑,录之以广学者之目。第三,作者除了序言外,还对全书进行评点,夹注、批语,对不是十分通晓易懂的名词、典故加以解释,如卷三《司马法》“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句下,注云“敌人微弱而静则击之,若坚强而静则避之”,以帮助读者理解。或作批语于书上空白处,皆为作者心得,如见于卷一《孙武子》篇评语云“险者死道也,死者死也,万物皆生于死。死而生,陷而存,非特如背水阵一时也,时时要如此。”透露出作者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到见解。有些评语虽非关兵事,亦为作者忧患感叹之语,如见于战略考春秋部分,批以“千古御戎不出数语,今则反是,戎安得不逞”。全书经作者评点,提纲挈领,重点警句,一目了然,读者阅读时非常方便。第四,取材广博,亦为此书一大特色。作者出身藏书世家,撰著此书时,仍四方搜讨传借,访借秘图写本,几乎利用了当时可以见到的一切材料,书中许多内容为他书罕见,如一些杂家阵法阵图,以及一些并不常见的舰船、火器,包括一种名叫火龙出水的火箭。海候部分的内容,包括了风、云、雾、潮汐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作者在度地部分不满足传统的记载山川形势、关隘道路,从军备的角度出发,补充了州府卫所设置、户口记载、驻兵情况、武器配置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占度载收录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绘制了宝船从龙江关出洋抵达诸蕃国的航行路线,以及航海用的《过洋牵星图》,记载有船行途中相关的星位图和航行时间,这对古代航海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武备志》的编纂,既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才学,也显示了传统兵书编纂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此书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是恰如其分的。
《武备志》的刻印流传始于明天启元年(1621)。明亡后,由于书中多次显露的抗击后金政权,保卫明朝江山的撰书宗旨,以及作者经常流露出来的对女真、后金政权的轻蔑不敬之语,这部兵书巨著在清代前期遭到禁毁,乾隆年间仍被列入《违碍书目》,严禁之下,流传极少。清初汪允文将收藏的明刻底版挖改修补,抽去了原书卷首李维桢、顾起元、张师铎、郎文㬇、宋献、傅汝舟等六人撰写的序言,并挖去了自序中“东胡”等字样,书名页下印有莲溪草堂藏板字样,称“莲溪草堂本”。清初书禁未严时,曾有一种据明本覆刻本,对序言中触犯清讳的东胡、东夷小丑等字进行了删改,并抽去李维桢序言及卷二百二十八中《女真考》。清道光年间始弛书禁,此书方得再度公开印行,对所谓触犯清讳的处理大致据清初覆刻本。此外,《武备志》早已流传到海外,日本宽文四年(1664)须原屋茂兵卫曾据明刻本覆刻而未作任何删改。此书对军事、经济、交通、中外关系、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皆有重要参考价值,日本又于1974年出版了日文版《武备志》。现行诸多版本中,以明天启元年此书首次印行的刻本为最善。

☚ 戊笈谈兵   洴澼百金方 ☛
武备志

武备志

(明)茅元仪辑。240卷。广采历代军事书籍2000余种。辑成此书。分五部分: “兵诀评”辑《孙子》等9家兵书;“战略考”辑历代用兵得失;“阵练志”辑历代阵图、教练将士等;“军资乘”辑立营、行军、军械、战舰、火器等;“占度载”辑阴阳占卜及方舆、海防、江防等。各部分均配图,包含军事、体育、交通,科学史料价值颇高。

☚ 武经总要   历代兵书目录 ☛

武备志

明茅元仪博采历代2000余种兵书,历时15年,1621年辑成,共240卷。包含军事、体育、交通、科学等,有图说。史料价值颇高。其占41卷的“阵练制”辑有武术技法和著作。

武备志

兵书名。明代茅元仪辑。全书共240卷。分5个部分:即兵诀评18卷,战略考31卷,阵练制41卷,军资乘55卷,占度载96卷。该书内容丰富,有历代兵家思想、历代用兵得失情况、练兵方法、用兵方法以及军器、战船、屯田、医药等。约于天启元年(1621年)辑成刊行。

武备志

二百四十卷。明茅元仪 (1594—约1644)撰。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湖州)人。祖茅坤,嘉靖进士,累官广西兵备佥事,好谈兵。父国缙,万历进士。累官监察御史,终南京工部郎中。元仪幼承庭训,博览群书。通晓用兵方略,熟悉九边阨塞。崇祯时随兵部郎中孙承宗抵御后金,因功升副总兵。守觉华岛 (今辽宁兴城南),旋以兵哗,获罪戍漳浦(今属福建)。后边事紧急,请募死士勤王,为权奸所阻,悲愤纵酒而卒。元仪著述宏富,今多散佚。是书乃茅氏广集历代兵家、术数之书二千余种,或全采、或节录,费时十五年编纂而成。书成于天启元年(1621),崇祯元年(1628)三月进呈。书分五部分:一曰兵诀评,二曰战略考,三曰阵练制,四曰军资乘,五曰占度载。其下分类编排,每类前有序言,中有眉批、旁注、夹注等。具体卷数、内容如次。兵诀评十八卷。录《武经七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全文,及《太白阴经》、《虎钤经》二书部分内容,加以评点。战略考三十三卷。选录自春秋战国迄元朝凡十六朝史事,计六百一十余条。皆有关于战略者,“非略弗录”,“略非奇弗录”。阵练制四十一卷。阵,辑有历代阵图三百一十九幅。中以诸葛八阵、李靖六花阵、戚继光鸳鸯阵为详。每阵均有解说。又录有赵本学《续武经总要》中各阵之《记》、《辨》,肯定古之“圣王贤将”所作之阵,对唐宋以来“文士俗儒”依托附会之阵,则予以廓清。练,分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等类。材料辑自唐至明代诸家兵书,而尤以戚氏二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主。军资乘五十五卷。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每类又分若干子目,共六十五目。如营类,下分营制、营算、营地、营规、夜营、暗营等六目。占度载九十三卷。分占和度二类。占又分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云、占风雨等二十二目。度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子目。此书虽为辑录他书资料而成,但并非资料的简单排比。从全书各篇目的小序和眉批中看出,实蕴含编者的深意。不可视作獭祭饾饤之作,实为古代的军事百科全书,某些资料,为别书所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故素为人所推重。此书在清代曾遭禁毁,《违碍书目》、《禁书总目》均有著录。此书有明天启辛酉(1621)年刻莲溪草堂本,藏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家单位。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藏有清初刊本。此外,还有清道光间木活字本、日本宽广四年(1664)须原屋茂兵卫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近有台湾华世出版社据清刊影印本 (1984年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