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冕弁冠 > 武冠 武冠 wǔguān 亦稱“武弁”、“大冠”、“繁冠”、“建冠”、“籠冠”。武官所服之冠。即趙惠文冠。《後漢書·輿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蟬爲文,貂尾爲飾,謂之趙惠文冠。胡廣説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爲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漢·蔡邕《獨斷·冕冠》:“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隋書·禮儀志六》:“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籠冠,即古惠文冠也。” 各种人的帽子 各种人的帽子皇帝戴的帽:王冠 皇冠 冕旒 ☚ 帽子 笠帽 ☛ 武冠一称“繁冠”,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附貂蝉鼠尾饰之。若加双鹖尾即为鹖冠。 武冠wǔguān也称“大冠”“建冠”。武官所戴的一种冠。据称是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所创制,是帝王及臣属举行讲武、遣将等军事典礼时所戴之冠。秦代开始作为武将的礼冠。汉代于其上或加双鹖尾,称为“鹖冠”。宦官内侍亦可带,但其上附有金珰、貂尾,称为“赵惠文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冠仍然作为武官最重要的正服,至隋唐两代,武冠除作武将的首服外,天子也戴武冠作为举行军事典礼时的礼冠。隋唐两代天子的武冠,也用金珰附蝉为饰,但不插尾。宋代武冠被废止不用,至明重新恢复。但明代的武冠与前代名同而实异。明代武冠是用周代韦弁的形制,但改用绛纱制成,是明代天子及武臣举行典礼时的礼冠。清代则完全废除了武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縠单衣。虎贲将虎文绔,白虎文剑佩刀。虎贲武骑皆鹖冠,虎文单衣。襄邑岁献织成虎文云。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晋书·舆服志》:“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笼冠,即古之惠文冠……汉幸臣闳孺为侍中,皆服大冠。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宋书·礼志五》:“武冠,昔惠文冠,本赵服也,一名大冠。凡侍臣则加貂蝉。应劭《汉官》曰:‘说者以金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居高食洁,口在腋下;貂内劲悍而外温润。’此因物生义,非其实也。其实赵武灵王变胡,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侍臣,故秦、汉以来,侍臣有貂蝉也。徐广《车服注》称其意曰:‘北土寒凉,本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乎?’侍中左貂,常侍右貂。”《隋书·礼仪志六》:“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今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焉,插以貂尾,黄金为饰云。”《通典》卷五七:“晋依之,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笼冠,即惠文冠也。(宋)因之不易。(齐)因之,侍臣加貂蝉,余军校武职、黄门散骑等皆冠之,唯武骑武贲插鹖尾于武冠上。(梁)因制远游平上帻武冠。(陈)因之不易,后为鹖冠,武者所服。(北齐)依之,曰武弁,季秋讲武、出征告庙则服之。(隋)依名武弁,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珰附蝉,以貂为饰。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天子则金博山,三公以上玉枝,四品以上金枝,文官七品以上毦白笔,八品以下及武官皆不毦笔。(大唐)因之,乘舆加金附蝉,平巾帻。侍中、中书令则加貂蝉。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诸武官府卫领军九品以上等亦准此。” 武弁大冕(宋聂崇义《三礼图》) 武冠 武冠官帽名。(见: 大冠) ☚ 五等公服 武弁 ☛ 武冠 武冠又名赵惠文冠。据传为东周末年赵惠文王所创制,是帝王及臣属举行讲武、遣将等军事典礼时所戴之冠。武冠出现在战国时代,从秦代开始作为武将的礼冠。汉代的武冠是宫中侍卫侍中、中常侍的首服。汉代的侍中、中常侍常由宦官担任,其时的武冠前要加金铛附蝉为饰,后则插貂尾。金铛是指金作成的重叠的山形装饰物,蝉则是指以玉或宝石雕刻而成的装饰物,按蝉的多少分别等级,天子为十二首,余下递减。貂尾本是北方少数民族因天气寒冷,用作保暖的东西,后则流为装饰。因金甚为贵重,故武冠用作装饰,以象征尊贵和华丽。蝉则是生长于树间的动物,意取其清高。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冠仍然作为武官最重要的正服,又称“武弁”、“武弁大冠”、“繁冠”、“建冠”、“笼冠”,冠后插饰鹖尾者,又称“鹖冠”。因鹖好斗,争斗时每每以死相拼,故用之以为装饰,取其勇猛。东晋宗室赵王伦篡位后,论功行赏,大肆封爵,仅中常侍受封者就有917人之多,故一时貂尾缺乏,弄不到貂尾者,就改用狗尾,时人讽之为“貂不足,狗尾继”,这即后来的成语“狗尾续貂” 的由来。至隋唐两代,武冠除作武将的首服外,天子也戴武冠作为举行军事典礼时的礼冠。隋唐两代天子的武冠,也用金铛附蝉为饰,但不插尾。宋太祖赵匡胤因嫌隋唐的冠制太繁,而只用通天冠及幞头作为冠服,百官则仅用进贤冠及幞头作为首服,因此武冠被废止不用了。明太祖朱元璋重新恢复了武冠,作为天子与武将的首服。但明代的武冠与前代名同而实异。明代武冠是用周代的韦弁的形制,但改用绛纱制成。因皮弁是用鹿皮条缝制而成,因此有十二缝,每缝饰五彩玉。明代武冠也有十二缝,上仍饰有珠玉,它是明代天子及武臣举行典礼时的礼冠。清代则完全废除了武冠。 ☚ 长冠 进贤冠 ☛ 武冠亦称“繁冠”。武官之冠。即古代武官所戴的乌纱帽。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饰之。若加双鹖尾即为鹖冠。 武冠 武冠又名 “武弁”、“大冠”、“繁冠”、“建冠”、“笼冠”等,为武将所用之冠。据《晋书·舆服志》载,“天子之服,亦先加大冠”。另,天子近臣侍中、常侍亦戴此冠,但需“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后汉书·舆服志》)。这种增添了附加物的武冠,又被称作“冠”或“赵惠文冠”。参见 “冠”。 ☚ 法冠 鹖冠 ☛ 武冠古代武官之冠。又名武冠大弁、繁冠,俗谓大冠。战国赵武灵王效胡服所制,秦灭赵,以赐近臣。汉时,武冠加各种饰物以别官职。《后汉书·舆服志》载其制: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冠左右竖鹖尾,称鹖冠;侍中、中常侍,冠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称鵔鸃冠,又名“赵惠文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