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武关 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战国秦置。为秦之南关。形势险阻,为南北交通要隘。秦末刘邦由此入咸阳。 ☚ 丹、析 三辅 ☛ 武关(明)何景明
【题解】 武关在丹凤县城东40公里的谷涧中,与潼关、萧关、大散关合称秦之四寨。关址在狭谷间一块较高的平地上,周匝约1.5公里,板筑土城墙。东门凿刻“武关”二字,西门凿刻“三秦要塞”四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壑深,狭窄难行,险阻天成,秦末刘邦人关灭秦即取道于此。此诗为作者任陕西提学副使时所作,描绘了武关的形胜及其面对历史上著名关隘的感受。 【作者】 何景明,明代文学家,生平见前河南《大梁行》诗。 【注释】 ①刘坝:亦作留坝,县名,在陕西汉中地区。②微茫:迷茫不清。③回合:曲折、环绕。④龙战:本谓阴阳二气交战。出《易经·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后以喻群雄争夺天下。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⑤潺湲:水流声。 武关wǔ guān〖名词〗 武关在今丹凤县城东南40公里的涧谷间。为历史上关中四塞之一,著名的关中东南关隘。北依少习山,南濒武关河,“山环水绕,险阻天成”。自古有“一夫守置,千夫沉滞”之称,是著名的军事要冲和关中通往荆楚的交通咽喉。春秋时称少习关,战国时秦改称武关。这里曾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公元前207年,刘邦由此入秦关中,倾覆秦朝;唐末黄巢率农民起义军自长安撤退,经此转战河南;明末李自成起义,多次出入武关,转战中原。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今关址尚存,附近留有秦楚分界墙遗迹。历代名家对武关多有题咏。 武关 武关古代关中东南门户。位于今陕西丹凤县东南20公里处。《元和郡县图志》 有记载。与潼关、萧关、大散关并称秦之四塞。秦始皇曾“自南郡由武关归” (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三年(前207)刘邦用张良计,“因袭攻武关,破之。” ( 《史记·高祖本纪》 )即此。白居易、元稹均过此,并有酬和之作。今关城尚存。城建在峡谷间一块较高阶地上,周围约1.5公里见方。版筑土城,略呈方形,东西各筑砖石洞门,西门额刻: “三秦要塞”,东门额刻“武关”。门内额为“古少习关”。关东沿山盘曲,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 青泥关 子午关 ☛ 武关 武关位于县城东40公里的涧谷间。武关创建于公元前635年秦穆公时期,与潼关、萧关、大散关合称秦之四寨。战国后期,楚怀王与秦昭王会于武关,被秦劫为人质,客死秦地。秦末刘邦入关灭秦,亦取此道。明末李自成于此四进四出,留下许多动人故事。现存武关城为板筑土城,坐落在峡谷间一块较高的平地上,略呈方形,周长1.5公里,东西两面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券洞。西门额凿“三秦要塞”四字,东门为“武关”二字。唐诗人杜牧《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昼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 5. 丹凤县 四皓墓祠 ☛ 武关 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 一说在今陕豫鄂交界的荆紫关附近, 另有说在商南县过风楼村。它和潼关、肖关、散关成为秦的四塞。春秋时称少习,战国时秦改为武关, 是关中平原通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的交通咽喉,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苏秦说楚威王“秦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楚国都城)动矣!”可见武关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诱楚怀王会武关,被秦扣留并死于秦。秦末刘邦鉴于函谷关秦兵力雄厚,绕道武关最先进至咸阳。南北朝时期武关常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唐柳宗元《馆驿使记》:“自霸而南至于蓝田,其驿六,其蔽曰商州,其关曰武关。”唐末黄巢的农民起义军自长安撤退,经此转战河南。 ☚ 蓝田关 大震关 ☛ 武关关塞名。战国时在楚、秦边境,为两国交通的要塞。《史记·张仪列传》:“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或以为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北紫荆关附近,后世才迁至今址。 武关位于陕西丹凤县东40公里的河道边。关址在河道边一处高地上,周约1.5公里,土板墙筑成。今西门仅存部分遗迹。原来西门篆刻“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两字。山环水绕,十分险阻,为古代由关中南行必经之地。秦末,刘邦入关,即取道此。 武关秦置,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丹江北岸。唐时移关址于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武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