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步B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黄骅,山东之鱼台、昌乐、龙口,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姬姓。晋公族郄氏之后。步阳食采於步,遂以为氏。仲尼弟子有步叔乘,齐人。” 此以邑为氏。步阳,或作 “步扬”。
❷又云: “步鹿氏改为步氏。望出浔阳。”步鹿,或作“步陆” (见 《中文大字典》),或作“步鹿根” (《中国姓氏大全》),或作“步六根” (《姓氏词典》),北魏姓。
❸或为北魏“步鹿孤氏所改”。见《姓氏词典》。三国时吴有步骘; 晋代有步熊; 唐代有步非姻; 明代有步从信,肇庆同知; 又有步元迁,嘉靖进士。

步bù

❶行,行走。朱穆《鬱金賦》:“歲朱明之首月兮,步南園以迥眺。”張衡《冢賦》:“載輿載步,地勢是觀。”
❷徐行。張衡《髑髏賦》:“步馬于疇阜,逍遙乎陵岡。”
❸步伐。張衡《東京賦》:“行不變玉,駕不亂步。”

读音b·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薄故切,去,暮韵。
❶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为一步。
❷脚步。
❸阶段。
❹境地;地步。
❺踩;踏。
❻姓。

上一条: 𩍿 下一条:

用脚步测量距离。

步p‘u44

用步子丈量土地。两步为一杈,长宽二百四十杈为一亩。《方言·笺疏》: “《司马法》 云: 凡一人举足曰跬,跬三尺,两举足曰步,步,六尺也。”

〔bu〕 dend: 走大~一点.huet jid ncab dend ad njed.
步兵 〔bu bing〕 bub bind.
步犁 〔bu li〕 bub lix.
步枪 〔bu qiang〕 bub qangd.
步行 〔bu xing〕huet; nhaob.
步子 〔bu·zi〕 dend.

步《广韵》薄故·暮;boô‖bù

步伐:大~duâboô(步伐大)
❍ 细~suèboô(步伐小)。 《书·牧誓》:“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勖哉! 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

ㄅㄨˋ2609用脚步量地。冀鲁官话。河北新城。1935年《新城县志》:「以足量地曰~。」河北霸县。中原官话。河南宜阳。江苏徐州〖〗。没有米尺,就用脚~一~。抱小孩。中原官话。山西临猗。1933年《临晋县志》:「抱小儿曰~。」碰。西南官话。湖北武汉〖〗。想买排骨,早点起来去~下子。跟随。西南官话。湖北武汉〖〗。你~得在他后头。蹲。吴语。江苏苏州〖〗。涉水。吴语。浙江温州〖〗。该条溪当中深显,~不过。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次。闽语。福建厦门〖〗。办法;手段;计策。闽语。福建厦门〖〗。变~想办法‖即~真厉害这一计策真厉害。台湾〖〗。有~‖没~。渡口;船码头。古方言。《太平御览》卷七五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水际谓之~。上虞有石駞~,吴中有瓜~…湘中有灵妃~。案:吴楚间谓浦为~,盖语讹耳。」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岭南谓邨市为墟,水津为~。」清茹敦和《越言释》卷下:「吾越水乡,以舟代车马。舟之所聚,皆以~称。」

步bu

❶慢走。成语:“平步青云”、“安步当车”。《后汉书·张湛传》:“后告归平陵,望寺门而~。”(平陵:地名。)
❷古代的长度单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劝学》:“不积蹞(kui)~,无以至千里。”(蹞:同“跬”,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步bù

❶走
 △ ~入大厅|散~。
❷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
 △ 昂首阔~|~子。
❸事情进行的程序或阶段
 △ ~骤。
❹处境;境地
 △ 竟落到这一~|地~。
❺姓。
【注意】下边是“”,不是“少”。“少”不出现在字下,而“”则只出现在字下。

❶脚步;走:~子丨~行丨~调丨~伐丨~履(lu)丨箭~丨方~丨台~丨正~丨齐~丨迈~丨举~丨拔~丨放~丨纵~丨踏~丨代~丨快~丨疾~丨健~丨稳~丨信~丨徐~丨款~丨缓~丨漫~丨散~丨跬(kui)~丨徒~丨碎~丨阔~丨止~丨留~丨却~丨~~为营︱~调一致︱~履(lu)维艰︱寸~不离︱寸~难行︱百~穿杨︱固~自封︱健~如飞︱亦~亦趋︱大~流星︱一~登天︱平~青云︱安~当(dang)车︱昂首阔~︱高视阔~︱望而却~︱规行矩~︱五十~笑百~︱不敢越雷池一~︱百尺竿头,更进~~。
❷踩;踏;追随:~人后尘。
❸境地;地步:后~︱退~。
❹程度;阶段:~骤︱进~︱初~︱逐~。
❺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让~(在争执中部分或全部放弃自己的意见)。

步bù

❶ 用脚走:迈步|步行街|步人后尘。
❷ 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步伐|只差一步|寸步难行。
❸ 阶段:步骤|初步|下一步。
❹ 境地:沦落到这个地步。
❺ 姓。

(6次)
❶缓行;信步散行;徘徊。~余马于兰皋兮《离》 ~余马兮山皋《章·涉》 ~列星而极明《辩·三》
❷脚步。~徙倚而遥思兮《远》
❸步兵。~骑罗些《魂》
❹徒步。指徒步之从猎者。~及骤处兮《魂》

步bù

❶ 步行;缓步行进。《尚书·召诰》:“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郑玄注:“步,行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
❷ 脚步。一次举足为跬,两次举足为步。《礼记·祭义》:“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郑玄注:“顷,当为跬,声之误也。”陆德明释文:“一举足为跬,再举足为步。”《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
❸ 步兵。《后汉书·段颎传》:“今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招魂》:“步骑罗些。”
❹ 步行的狩猎者。《招魂》:“步及骤处兮诱骋先。”王逸注:“言猎时有步行者,有乘马走骤者,有处止者,分以围兽,己独驰骋,为君先导也。”汤炳正今注:“步及骤处,四字平列,乃同类词联叠例。步,谓有步行者;及,谓有追逐者;骤,谓有奔驰者;处,谓有处止者,皆为围猎时众人各司其守之形。”

步bù

步伐,步骤。比喻道路。《三国志·蜀志·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

步bù

用脚丈量土地。如:你找几个懂行的人来,把这块地~~,看有几亩。

步bu

步兵 步道1 步调(diao) 步测 步伐 步弓 步距 步犁 步履 步频 步枪 步哨 步态 步武 步行 步韵 步骤 步姿 步子拔步 初步 代步 地步 独步 方步 后步 狐步 虎步 缓步 疾步 健步 箭步 脚步 进步 举步 跨步 快步 阔步 劳步 留步迈步 慢步 漫步 跑步 齐步 起步 却步 让步 散(san)步 碎步 踏步 台步 同步 徒步 退步 稳步 舞步 信步 徐步 正步止步 逐步 纵步 醉步 步兵炮 步话机 步谈机 步行机 步行街计步器 八字步 大踏步 进一步 迈大步 步步高升 步步设防 步步为营 步履如飞 步履维艰 步入后尘 步线行针2 步行串连 步月登云3 步入歧途 安步当车 百步穿杨 亦步亦趋 昂首阔步 规行矩步 邯郸学步 望而却步 雍容雅步 鹰视虎步 步步生莲花 五十步笑百步 一步一个脚印 不敢越雷池一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步bu

❶走路时两只脚之间的距离;步子:从这儿到你那儿有十~远。
❷(事物发展的)阶段:我们工作的每一~都不要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试验的进展一~比一~顺利。
❸地步;境地:你怎么会穷到这一~|他竟堕落到这一~。

步bù

❶脚步:贾母听说,便止住~。(三三·761)老祖宗只管迈大~走,不相干的,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三八·866)
❷行走: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杖,靸着鞋~出院外。(五八·1371)元妃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至园门前。(十七—十八·388)
❸踩;踏:若论(夏金桂)心中的丘壑经纬,颇~熙凤之后尘。(七九·1977)
❹表示极短的时间或事情的段落(~儿):我什么时候叫你,你什么时候到,迟了一~儿,你试试!(六七·1651)我们每人每日临一篇(字)给他,搪塞过这一~就完了。(七十·1708)
❺量词。a)用以表示步数: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七五·1856)八月二十五日病者,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送之,大吉。(四二·958)b)表示事情发展到最后地步:众人有了不是,该打的打,该罚的罚,如何等闹到这~田地还不管? (九·211)(王夫人)今见贾珍苦苦的说到这~田地,心中已活了几分。(十三·282)


步bù

❶行也。《禮記·少儀》: “以散綏升,執轡然後步。” 鄭玄注: “步,行也。” 《禮記·少儀》: “末步爵,不嘗羞。” 鄭玄注:“步,行也。”《尚書古文·召誥》: “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 鄭玄注: “步,行也。” (《通德堂經解》)
❷推也。《尚書大傳》: “維王后元祀,帝令大禹步於上帝。”鄭玄注: “步,推也。” ( 《通德堂經解》)《尚書五行傅》: “維王后元祀,帝令大禹步於上帝。” 鄭玄注: “步,推也。”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度量部 > 長度、面積單位(附) > 步
步  bù

長度單位名。周制以八尺爲步,其後更爲六尺四寸,秦漢而下,均以六尺爲步,自唐至清,皆以五尺爲步。《禮記·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爲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爲步。”《史記·秦始皇本紀》:“數以六爲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爲步,乘六馬。”《舊唐書·食貨志上》:“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爲步。”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水部 > 涯渚 > 步
步  bù

南方人對水濱的稱呼。步,通“浦”。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吳江中又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昉案:吳楚間謂浦爲步,語之訛耳。”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三:“閩中謂水涯爲步。”一説,水津渡口爲步。

步bù

〖名词〗
一、指张步,字文公。琅邪人。西汉末年割据齐地的军阀。梁王刘永立张步为齐王(1)。《光武帝临淄劳耿弇》:若步来归命。——如果张步前来归顺听命。
二、再举足为步,步子(1)。《心术》:变色而却步。——吓得变了脸色,并向后退步。
三、步兵(1)。《李陵答苏武书》:步马之势。——步兵和骑兵的力量。


步bù

〖量词〗
旧制长度单位。即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通常一步等于五尺。周代一步为八尺,秦代一步为六尺(12)。《颜斶说齐王》: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有敢于到柳下季坟墓五十步远的地方砍柴割草的。《晁错论贵粟疏》:汤池百步。——有百步宽的像贮满沸汤的护城河。《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两岸几百步内。


步bù

〖动词〗
徒步徐行,步行(2)。《触詟说赵太后》:乃自强步。——于是自己勉强徒步徐行。《后赤壁赋》:步自雪堂。——从雪堂徒步徐行。

步bù

❶ 步行,行走。《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日三四里。”
❷ 步伐。《陌上桑》:“盈盈公府~,冉冉府中趋。”《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精妙世无双。”
❸ 量词。古代举足两次为一步。《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柳宗元《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❹ 通“埠”。水边停船的地方。柳宗元《柳州罗池庙碑》:“宅有新屋,~有新船。”

步bù

9A69
与“步”同(见《正字通》)。


*

B2BD
❶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大~前进/寸~难移/不积跬~,无以至千里。
❷走;行走:~调一致/稳~前进/安~当车/众人~入大厅。
❸事情进行的程序、阶段:~骤/工作要一~一~进行/事情弄成这样,下一~该怎么办?
❹境地(多指不好的):没想到他会落到这一~。
❺〈文〉跟随;追随:~人后尘/~影随形/足不~目。
❻〈文〉推算;测量:~历(历法)固难,验历亦不易(《畴人传》)。
❼〈文〉指军队中的徒步作战的兵种:~军营/~多骑少/亲率~骑二万。
❽旧时的长度单位,营造尺五尺为一步。
❾水边停船的地方,与“埠”同。多用作地名:船~/盐~(均在广东)。
❿姓。

步行

步行

步(步砌;负步;屣步;单步) 走 徒(徒步;徒行) 命趾 跑腿 舃履
乘轿或步行:舆步
起身步行:起步
轻装步行:步负
私下步行:间步
轻步或小步行:
缓慢地步行:慢步(~长街) 款步 缓步(~细摇) 安步 徐步 演步 翔步
 不乘车而从容地步行:安步当车 缓不代车 缓步当车 当车就安 徐步当车
步行缓慢:鸭行鹅步 鹅行鸭步 鸭步鹅行 鹤行鸭歩 凫行鹤步
(徒步行走:步行)

另见:步子 脚步 步态

☚ 走的方式   同行 ☛

跟随

跟随

跟(跟从;跟步;跟着) 随(随同;随从;随逐;相随) 追(追随;追寻;追迹;追陪;追攀) 隶 从(~师;~征;~良) 步(步趾;步骤;武步;蹑步) 骖驔踪行 攀援 蹑武
跟随军队:随军 逐战
追随、模仿他人:步后尘 步人后尘
跟随在身边:续后 随身 随后 追随左右
跟随,在一起:相从
 亲密相从:狎从
跟着众人一道:随行
跟随别人行动:随行逐队
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踵武步武
一个跟着一个:相继
跟随帝王左右:陪扈
骑马跟从:骑从
陪侍,随从:陪随
伴随,跟随:相随
 前后相随:骖靳
 牵手相随:追牵
辅冀随从:翼从
附丽,跟随:离从
引寻跟从:引从
护持跟从:扶从
一齐跟随:毕扈
追随,相跟:连踪
乐于随从:悦随
仰慕而随从:慕从
跟随者很多:从者如云
名声小,身边跟随的人也少:名微众寡
盲目跟随:盲从
(在后面紧接着向同一方向行动:跟随)

另见:追逐 追赶 追随 附合 寻找

☚ 跟随   紧跟 ☛

测量

测量

测(~度;探测;草~) 度引 度量 准度 衡度 诊度 检括
测量土地:量地 丈量
 度量田地:营畴
以脚步测量:步量
 以脚步测量远近:步(步测)
凭眼睛测量:目测
勘察测量:勘测
运用电子、光学仪器对远物进行测量:遥测 隃度
以意测量:意量
(用仪器或量具确定空间、速度等数值:测量)

另见:量具 仪器 确定 数目

☚ 称量   测定 ☛

各种兵

各种兵

天神之兵:天兵 天丁
陆军兵种的一种士兵:步(步兵;步士;步人;步军;步健) 徒人 徒卒徒兵 徒师
精锐的步兵:轻徒
徒步作战的士兵:步卒
步兵,兵卒:
海军舰艇上士兵的通称:水兵 湖勇 舟兵
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义勇
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
私人拥有的士兵:私兵
沙民组成的乡兵:沙勇
因流刑发配戍边的军卒:配军
在非正义战争中丧命的士兵:炮灰
战场上俘获的敌兵:阵俘
战死的兵卒:虫沙(猿鹤~)
(徒步作战的士兵:步兵)

☚ 兵   骑兵 ☛

踩踏

踩踏

踩(踩践;~水;~草;~空;脚~) 踏(踏践;踏借;踏踢;踏蹴;踏蹙;蹂踏) 践(践踏;践蹅;践作;践借;践跖;践蹈;践跚;践履;蹸践;蹂践;乘践) 蹈(蹈践;蹈蹂;蹈履;蹈借;蹈籍;躇蹈;重~) 躅(~其足) 踹(踹踏;~入泥里) 蹬 跖(~地) 跚(~成了趼) 跋(跋躐) 跐(跐践;跐蹈;跐蹬) 跧 跈 踔 蹅(蹅踏;蹅践) 蹀(蹂蹀)跻 躏(躏践;躏蹂;躏借) 蹄 蹚 躧 跆(跆借) 蹋 蹑 蹍 踶 蹶 蹴(蹴踏;蹴践;蹴履;蹴触;蹴蹈;蹴蹑) 躐 步 登(~水车) 屦 履(如~薄冰) 蹙 趟 速独
踏上:蹈(~火)
提起脚踏:腾踏
 脚踏马镫:认镫
反复踩踏:践盘
用力踩踏:跺打
踩踏坏:踏损 踏烂
踩空:蹬空
踩踏的样子:躇(躇步)
(脚踩,踏:踩踏)

另见:脚动 用力 踢 足迹

☚ 踩踏   践踏1 ☛

程度

程度

度(寸度;幅~;角~;跨~;硬~;韧~;纯~;光~;密~;速~;难~) 田地
业务、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水平
表示程度:些(些些;一些) 好(好些)点(一点;这~) 肆 步(初~;逐~) 得(好~很) 多(多么)许(~多;~久) 这样(~矮)这里 那样 不过(再好~)
表示程度、数量或方式:偌(~大年纪) 这么(~大)
表示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偌(~大) 那末 那么
表示某种程度:多(~少;~大)
长短,多少:饶乏
具有一定程度:较(比~) 高低
适当的程度或限度:尺寸 分寸 头寸
规定的程度:尺度
达到的程度:地步 境地 境界 境域
程度适当:适度
程度或地位相等,不分高下:并驾(并齐驱;齐驱并驾)
程度深浅:轻重
水的深浅程度:深浅
程度高低:高低 高下 高矮 上下(不相~)
不高不低:中等 中常
中等规模或规格:中型
处于中等程度,不高不低:半低不高
程度接近:临(临近) 边 近(近于;近涖;~乎;~似) 庶(~几;~乎) 垂(垂临;~成;~老) 挨(挨边;挨近) 将(将近;几~)濒(濒于;~行;~危;~死挣扎) 阽(~危) 汔(~可小康)摄(~乎大国之间) 殆(~无其匹) 迫(迫促;迫近;迫窄;迫临) 相次(~二更;~五里)
表示接近:几(几乎;~及) 险(~些) 殆(~尽;游历~遍) 仅(士卒~万) 快 近乎 近于(将近于) 差点(差点儿) 差一点 差不多 差不离
逐渐接近:浸寻 寖近
与实际情况很接近:八九不离十
表示程度过分:
程度不完全:半(~生;~掩;~坐)
程度不一:异数
(文化、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程度)

另见:水平 位置 造诣 限度 超过达到 达不到

☚ 程度   程度高 ☛

段落

段落

段(顿段)
诗歌或乐曲的段落:
戏剧作品演出中分的段落:场(上~;下半~) 折(四~) 出(三~)
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
教材的段落:课(全书十~)
事物发展过程中划分的段落:步 阶段
工作,活动等开始的阶段:开局
事情发展的步骤、阶段:
历史上的新阶段:新篇(新篇章)
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高潮
事态、感情等发展最紧张的阶段:白热化
发展过程中衰减的阶段:低谷
快要结束的阶段:尾声(接近~)
最后阶段:末(末了;末尾) 尾(结尾;后尾) 最终 最后 终极
一个过程的最后阶段:晚期
文章、事情等的最后一段:煞尾

☚ 片断   因素、传统 ☛

境地

境地

境(境域) 步 阃域
进步的境地:进境
超凡的境地:凤沼
理想的境地:桃花源
清幽的境地:竹溪
美好完善的境地:黄金世界
幸福的境地:福地
令人迷惑的境地:迷关
温暖舒适的境地:温柔乡
女色迷人的境地:柔乡
男女生离,抱恨终身的境地:离恨天
长期候差或不受重用的境地:冷板凳
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十字路口
狭小的境地:牛涔 牛蹄
卑贱的境地:煨尘
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日暮穷途
(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境地)

另见:境况 境遇 处境 陷入 摆脱

☚ 景况   境遇 ☛

步bù

薄故切,去暮。
❶行走。《庄子·田子方》:“夫子~亦~,夫子趋亦趋。”
❷步伐。张衡《东京赋》:“驾不乱~。”
❸指步兵。《楚辞·招魂》:“轩辌既抵,~骑罗些。”
❹通“埠”。水边停船的地方。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
❺量词。迈足一次为跬,倍跬为步。《孟子·梁惠王》:“以五十~笑百~,则何如?”
❻量词。长度单位。《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尺为~”索隐:“古者八尺为~,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

〖步〗 粵 bou6〔部〕普 bù

❶ 行走。許慎《說文解字》:「〜,行也。」蘇軾《記承天寺夜遊》:「懷民亦未寢,相與〜於中庭。」(懷民:張懷民。)
❷ 踩踏。薛瑄《遊龍門記》:「〜石磴,登絕頂。」(磴【粵 dang3〔凳〕普 dèng】:石級。)
❸ 古代舉足一次前行為「跬」,兩次為「~」。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五〜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❹ 步兵。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孝獻皇帝庚》:「諸人徒見操書言水〜八十萬而各恐懾。」(水:指水兵。)

❶走路。《素问·上古天真论》:“身体重,行步不正。”
❷缓行。《灵枢·经脉》:“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❸运气学说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为一步,一年分六步(即客气、间气),平均每步各主四个节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素问·至真要大论》:“间气者,纪步也。”

❶表示脚步。引申为举足两次为 “一步” 。又引申为六尺(举足两步,约等于古代的六尺)。这是量地的单位,三百步为一里。
❷古天文学的长度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六步,合三百六十五度。故每步约等于六十点八度。《素问·六微旨大论》: “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 。

古代的计量单位。《晋书·地于理志》: “三代曰: 古者6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3为屋,屋3为井,井方1里,是为9夫,8家共之。1夫1妇受私田百亩,公田10亩,是为880亩,余20亩为卢舍。”

☚ 丙舍   步武 ☛

步bù

❶用双脚走。如:步行,散步,步伐。
❷步幅。如:大步前进;寸步难行。
❸阶段。如:工作一步比一步顺利;步步有计划。
❹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5尺。
❺境地。如:落到这一步田地。
❻姓。

步bù

❶走路。《素问·上古天真论》: “身体重, 行步不正。”
❷缓行。《灵枢·经脉》:“灸则强食生肉, 缓带披发, 大杖重履而步。”
❸运气学说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为一步, 一年分六步(即客气、间气), 平均每步各主四个节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步者, 六十度而有奇。” 《素问·至真要大论》: “间气者, 纪步也。”

❶长度单位。步即行走。《孔丛子》:“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两足各跨一次的距离为步。步的量值历代不同。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史记·律书》:“秦始皇纪数,以六为记,六尺为步。”索隐: “《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非独秦制,故周秦汉而下均以六尺为步。”隋唐尺分大小,大尺五尺为步。《旧唐书·食货志》: “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明清以营造尺五尺为步。一步约合一点六米。测量步数的器具叫步弓或步弓尺。步与弓量值相同,“步”又称“弓”。
❷地积单位。《汉书·律历志》: “古者建步立亩,六尺为步,步百为亩。”后一个“步”即平方步。一百平方步为一亩。秦汉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直至清代。其间南朝齐曾以三百六十步为一亩。清末规定一方步等于五尺平方即二十五平方尺。参见“弓”。

☚ 弓   咫 ☛

步bù

Ⅰ ❶ (步度;脚步) pace;step: 正 ~ parade step;goose step;
寸 ~ 难移 in difficult pass;can not move a single step;
大 ~ 前进 advance with big strides;
快 ~ 走 walk at a quick pace;
学 ~ learn to walk;
散 ~ take a walk;
邮局离这儿只有几 ~ 路。 The post office is only a few steps away.
❷ (阶段) stage;step: 下一 ~ 怎么办? What's the next step [move]? 一 ~ 比一 ~ 难 getting harder and harder;become difficult step by step;
撤军工作分两 ~ 进行。 The troops will be pulled out in two stages.
❸ (地步;境地) condition;situation;state: 落到这一 ~ come to such a state
❹ (姓氏) a surname: ~ 骘 Bu Zhi
❺ (同“埠”,用于地名) same as “埠”,be used in a place name: 盐 ~ Yanbu (in Guangdong Province) Ⅱ  ❶ (用脚走) go on foot;walk: ~ 入会场 walk into the assembly hall;~ 下山坡 walk down the slope
❷ [书] (踩;踏) tread: 亦 ~ 亦趋 follow slavishly
❸ [方] (用脚步等量地) pace off: ~ 测二十米的距离 pace off a distance of 20 metres Ⅲ  (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an old unit for measurement of length,equivalent to five chi
◆步兵 (兵种) infantry;(士兵) infantryman;rifleman;foot soldier;
步步 step by step;at every step;
步步登高 rise step by step in the world;
步步为营 advance gradually and entrench oneself at every step;consolidate at every step;expand as one goes along;fortifications are erected every time the troops make an advance;make a stand at every step;move carefully every step on the way;on the alert;pitch [break] camp and advance in a series of marches;
步测 pacing;pace;
步调 pace;step;way,procedure or speed (in doing sth.);tempo;
步调一致 keep (in) step with ...;be united in concert;march in step;take concerted action;to act in unison;
步伐 step;pace;
步法 {体} {舞蹈} footwork;
步弓 an ancient wooden bow-shaped device for measuring land;
步话[谈]机 walkie-talkie;walky-talky;
步进 step-by-step;
步进式 marching type;
步进制 step-by-step system;
步犁 walking plough;
步履 [书] walk;
步履维艰 walk with difficulty — said of an aged person;a little too heavy for one's feet to carry;be difficult to go on foot;be very hard to walk;have difficulty in walking;hard to move one's feet;
步枪 rifle;[俚] vandook;[美俚] barndook;
步人后尘 tread in sb.'s footsteps [steps];dog the steps of others;follow in sb.'s track [footsteps];follow in the footsteps [walk] of;follow the footsteps of sb.;in sb.'s steps;take a leaf out of another person's book;trail along behind others;tread in the footprints of;
步哨 sentry;sentinel;
步行 go on foot;walk;
步骤 step;move;procedure;measure;
步子 step;pace;footstep

step

步bù

登高|高升|莲花|为营|调一致|罡踏斗|履蹒跚|履如飞|履维艰|人后尘|线行针

❷安当车|百穿杨|半不离|寸不离|寸不让|寸不移|寸难行|大流星|独天下|改改玉|高阔视|高云衢|故自封|国维艰|缓代车|缓当车|健如飞|举维艰|跬千里|平青云|七成诗|七之才|却求前|三两脚|踏不前|天艰难|一到位|一登天|一一趋|移换形|亦亦趋|止不前

❸随人趋|踏罡

❹昂首阔|鳌头独|竿头进|高视阔|孤标独|孤高独|邯郸学|江东独|凌波微|龙骧虎|龙行虎|千古独|千载独|青云独|三脚两|绳趋尺|寿陵失|望而却|望之却|效颦学|雍容雅|原地踏|肘行膝

步,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初文从二 “止”一前一後,會意字。金文前四字形爲一組,後二字形爲一組,每組按時代先後排列。比較每組字形的變化,可以明顯看出漢字進步的足迹。後一組字增 “彳” 爲意符,《新金文編》説,舊釋爲 “徙”,不可信。“彳”是 “行”字的左半,作爲意符,从彳之字多與行走、行爲和道路有關。“步” 的本義是步行、行走,引申爲追隨、步伐、步驟等義。卜辭用本義。銘文或用作量詞,一步是指兩脚各進一步的距離。今人以兩脚間距離爲一步,古代則稱爲“跬”,半步。
楚簡帛文作,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形近今體而古意猶存。

甲骨文;金文;篆bù

[象形,左脚在前,右脚在後,跨出一步。(《説文》:“步,行也。從止相背。”步,行走;追隨〈步其後塵〉;距離〈步伐、步測、寸步難行〉。程度〈步驟、初步〉。中國舊制長度單位〈一步等於五尺〉。)]

步(bù)

,行也。从止、相背。凡步之属皆从步。”(薄故切)
甲骨文作 等,象两足一前一后行走。甲骨文或从“行”,本义为行走。如:“丙午卜,贞:翌丁未王步?”(《乙》4693)[1]金文或作等。包山楚简或作。许慎说“步”的本义是“行也”,切合字形,但说“从止、坟相背”则与“癶”的解说难以区分,或说当释为“相承”或“相随”。王筠《说文句读》:“背当作承。两足前后相承,是一步也。”杨树达云:“步字止在上,坟在下,象左右二足前后相承之形。许君云从止、相背,非也。……《小尔雅·广度》云:‘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倍跬亦谓再举足也。……《二篇下·足部》云:‘踄,蹈也。从足,步声。’旁各切按蹈行同义,踄与步当为一字。异者,步为象形字,踄别加义旁足字耳。”[2]
步部属字只有一个“歲”,云:“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步”本来可入止部,因有“歲”字受义于“步”,故立之。后世的一般辞书不立“步”部。

步bù

(7画)

【提示】下面的, 3画, 不要错写成4画的少; 只出现在部件组合的下面;少,只出现在部件组合的上面。 , 第二笔宋体是撇,楷体是撇点。

*步bù

7画 止部 
(1) 用脚行走: ~兵|漫~|~入会场|亦~亦趋。
(2) 跟随: ~人后尘。
(3) 脚步;走路时脚的动作或两脚间的距离: 四方~|大踏~|向前三~走。
(4) 用脚步量(地): ~一~这块地有多长。
(5) 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6) 事情进行的程序或发展的阶段: ~骤|初~|进~|下一~目标。
(7) 命运;境地: 天~艰难|没想落到这一~。
(8) 水边停船的地方;码头(多用于地名)。今写作“埠”: 江~|盐~(在广东)。

步()


甲骨文合集67,殷
貞于甲子步。

甲骨文合集4245,殷
辛丑卜,今日步。

甲骨文合集5203,殷
翌癸亥王步。

甲骨文合集12043,殷
貞今壬寅王步,不雨。

子祖辛步尊,殷周金文集成5716,殷
子且(祖)辛步。

步爵,殷周金文集成7474,殷
步。

晉侯𩵦鐘,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870,西周晚期
王步自宗周。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79,戰國至秦
垣北去小堂北唇丈,垣東去内五步。

秦印文字彙編
步强。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162,西漢
廣八分步之六,求田一分步之四,其從(縱)廿分步之十六。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84,西漢
競程卅七步,得禾十九斗七升,問幾何步一斗。

漢印文字徵
李步昌。

漢印文字徵
步桀。

漢印文字徵
趙步可。

漢印文字徵
焦步昌。

池陽令張君殘碑,東漢
雖姜公樹跡,雚檀流稱,步驟愈否,君參其中……

高陽令楊著碑陽,東漢
醳榮投黻,步出城寺。

石尠墓誌,晉
父字世穎,晉故步兵校尉、關内侯。

李蕤墓誌,北魏
拜步兵校尉,出爲東郡太守,遷大司農少卿。

奚智墓誌,北魏
兖州治中衛將軍府長史步洛汗之子。

元願平妻王氏墓誌,北魏
尺步逶迆,寸心塞淵。微幾泉鏡,洞識星玄。

張景林造像記,北齊
堂内地基公長八十步,南可廿步,北可廿步。

符盛及妻胡氏墓誌,隋
窆於閑居鄉黄門橋之西北一百餘步。

元鍾墓誌,隋
祖慶,魏前將軍、步兵校尉、文雄武傑,獨步一時。

張儉及妻胡氏墓誌,隋
積善不息,載挺明賢。五行壹目,七步成篇。

崔虞延墓誌,唐
以天寶十載載次辛卯二月乙卯朔廿二日丙子,葬於所居西北一百五十步原。

皇甫德相墓誌,唐
加以器局端貞,風儀詳審,名芳十步,聲振九臯。

崔孝昌墓誌,唐
雖孔坦有獨步之名,華恒奉更直之詔,殆不過也。

毛璋墓誌,後唐
分威於玉殿之前,步武於金門之裏。
《説文》: “步, 行也。 从止相背。 凡步之屬皆从步。 ”
古文字字形象左右兩腳一前一後,會意前行。《説文》“相背”之説不確。見於卜辭的 “王步”、“王步于某”,即用步行義。
甲金文有在 “步”上增 “行”之字,有人認爲乃 “步”之繁構,取意人步於衢。西周僕父己盉有 “”, 从步从彳, 也有人認爲是“步”之繁化。
“步”用於記録人之行進,特點是速度不快,比較從容。成語有 “安步當車”。
“步”在古代作長度單位,指左右兩腳各邁出一次的距離。這與字形也是相合的。需指出的是,今天所説的一步,其實只是古人的半步(古稱跬步、蹞步)。《小爾雅·廣度》: “跬,一舉足也; 倍跬謂之步。”
魏晉隋唐石刻中,“步”中之上 “止”往往寫成近似 “山”的形態。或又加點寫成“”——依今天標準就是錯字, 但歷史地看, 只能算是異寫。

☚ 步部   歲 ☛

步bù

甲骨文至小篆上下都从“止”。两止(趾,足)一是左足,一是右足,会意字。象两足(止)走路。如:步其后尘。隶书步字下面变成“少”字少一点。引申为脚步,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如:稳步前进。组词如:步伐。又引申为事情进行的程序。如:步骤。又引申为用脚步量地面。所以旧时作为一个长度单位的名称,一步等于5尺。转义为地步,境地。如:这个人堕落到这一步。

步★常◎常


bù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从二止,止为脚趾,表示两脚一前一后地走路,隶定为“步”。本义为行走,引申为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追随、脚步、步伐等。
【辨析】
用于两脚之间的距离义,古今有别:现在指行走时左右两脚之间的距离;古代指两脚各跨出一次的距离,相当于今天的两步。

(bù)

与“癶”均从止、𣥂,而此兩足相接,是步也。《爾雅》“堂上謂之步”,《禮記》“堂上接武”,就此字之形觀之,即得其意。
【按】𣥂,音tà,《説文》“蹈也”,踩踏。

隶bù

【析形】会意字。古文字形从二止,“止”即“趾”的初文,表示脚,会两脚一前一后行走之意。
【释义】《说文》:“行也。”本义是步行,用脚走。古人对走路的动作分辨得很细。《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行是正常速度的走,步就是慢走,如[安步当车](缓缓步行,当作坐车)、[漫步]、[踱步]等。与“跬”并提时,一次举足为跬,两次举足为步,引申为脚步,以脚步测量远近。又引申为追随前人的步伐,如[步人后尘](跟着前人的脚步走)。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In ancient character it is formed by two 止(zhǐ).It is the primitive form of “趾(zhǐ)” which means foot.The character means two feet walking in tandem.
【original meaning】Walking on foot.

*步bwav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行也。 从止相背。 凡步之屬皆从步。 (二篇上)
行步前後足跡。

☚ 巫   辵 ☛
0000028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