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
即传统的元霄节。“霄”即“夜”,“元霄”亦即“元夜”。因此日有夜游观灯之俗,故又称灯节。按照道教的说法,一年之中有“上元”、“中元”、“下元”三节日,分别为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与十月十五日,所以这天又叫上元节。不过远在道教产生之前,这一天便是一个重大节日。较古的民间风俗,此日祭祀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晚上迎紫姑神进行占卜。《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唐徐坚《初学记》指出,以后正月十五夜游观灯,就是祠祀太一的遗风。另据《西域记》:“摩竭陁国正月十五日,僧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至于这天吃元霄的节俗,则始自宋代。宋周必大《平园续稿》:“元霄煮浮团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宋周密《武林旧事》:“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种“糖圆子”、“浮团子”因应节而做,后改称为“元霄”。元霄节吃元霄,含祝阖家团圆和睦,并表达了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延年益寿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