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正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正2月農曆一年中的第一個月。揚雄《甘泉賦》序:“正月,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 正月 正月《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正月》,大夫刺幽王也。”三家《诗》无异义。清人推断此诗作于幽王六年至八年之间(前776—前774)(陈奂《读毛氏传疏》),近是。有人以为是平王东迁之后的诗,不确。这是一首忧国伤时、愤世嫉俗的诗。诗人眼看周幽王嬖爱褒姒,荒淫无道,信用佞人,朝政昏乱,国家逐步走向崩溃,因而忧心如焚,但又深感孤独。从诗中可以看到西周末年的社会政治情况。全诗十三章,八章每章八句,五章每章六句。以“赫赫宗周,褒姒烕(灭)之”为主题,反复申说朝政的黑暗和自己的忧愤。比喻和抒情相结合,比喻奇警得当,抒情深沉缠绵。末二章突出自己的孤独,与《离骚》有相似之处。全诗“是深悲极怨之调,新意层出,愈说愈不能尽”(孙鑛《批评诗经》)。 ☚ 节南山 十月之交 ☛ 《正月》我心忧伤。这使我心很忧伤。 民之讹言②,民间已经有谣言, 亦孔之将③。沸沸扬扬传得广。 念我独兮,想我一身多孤单, 忧心京京④。愁思萦绕常怅怅。 哀我小心,胆小怕事真可哀, 癙忧以痒⑤。又怕又闷病一场。 父母生我,爹娘既然生了我, 胡俾我瘉⑥? 为啥使我受创伤? 不自我先,我生不早又不晚, 不自我后。乱世灾祸偏碰上。 好言自口,好话凭他嘴里说, 莠言自口⑦。坏话凭他去宣扬。 忧心愈愈⑧,反覆无常真可怕, 是以有侮。受人欺侮更懊丧。 忧心⑨, 没人了解满腹愁, 念我无禄⑩。想我命苦泪暗流。 民之无辜,平民百姓有何罪, 并其臣仆。国亡都成阶下囚。 哀我人斯,可怜我们这些人, 于何从禄? 爵位俸禄何处求? 瞻乌爰止,看那乌鸦往下飞, 于谁之屋? 停在谁家屋脊头? 瞻彼中林,看那树林密层层, 侯薪侯蒸(11)。粗干细枝交错生。 民今方殆,人民处境正危险, 视天梦梦(12)。老天糊涂太昏昏。 既克有定,世上一切你主宰, 靡人弗胜。没人能够违天命。 有皇上帝(13),皇皇上帝我问你, 伊谁云憎? 究竟你恨什么人? 谓山盖卑(14)? 人说山矮像土冢, 为冈为陵。却是高冈耸半空。 民之讹言,民间谣言既发生, 宁莫之惩。怎不警惕采行动。 召彼故老,召来元老仔细问, 讯之占梦。再请占梦卜吉凶。 具曰“予圣”,都说自己最高明, 谁知乌之雌雄! 不辨乌鸦雌和雄! 谓天盖高? 是谁说那天很高? 不敢不局(15)。走路不敢不弯腰。 谓地盖厚? 是谁说那地很厚? 不敢不蹐(16)。走路不敢不蹑脚。 维号斯言,人们喊出这些话, 有伦有脊(17)。确有道理说得好。 哀今之人,可恨如今世上人, 胡为虺蜴(18)? 为何像蛇将人咬? 瞻彼阪田(19),看那山坡坡上田, 有菀其特(20)。一片茂密长禾苗。 天之扤我(21),老天拼命折磨我, 如不我克(22)。好像非把我压倒。 彼求我则(23),当初朝廷需要我, 如不我得。找我惟恐得不到。 执我仇仇(24),邀去却又撂一边, 亦不我力。不让我把重担挑。 心之忧矣,心里忧愁没办法, 如或结之。就像绳子结疙瘩。 今兹之正(25),试看今日朝中政, 胡然厉矣(26)? 为啥暴虐乱如麻? 燎之方扬(27),野火蓬蓬正燃起, 宁或灭之? 有谁能够浇熄它? 赫赫宗周,赫赫镐京正兴旺, 褒姒烕之(28)! 褒姒一笑灭亡它! 终其永怀(29),心中已经常忧伤, 又窘阴雨。又逢阴雨更凄凉。 其车既载,车子已经装满货, 乃弃尔辅(30)。却把栏板全抽光。 载输尔载(31),等到货物遍地撒, 将伯助予(32)! 才叫“大哥帮帮忙!” 无弃尔辅,请勿丢掉车栏板, 员于尔辐(33)。还要加粗车轮辐。 屡顾尔仆,经常照顾你车夫, 不输尔载。莫使失落车上物。 终逾绝险,这样才能渡险境, 曾是不意! 你却总是不在乎! 鱼在于沼,鱼儿虽在池里游, 亦匪克乐。并不能够乐逍遥。 潜虽伏矣,虽然潜在深水中, 亦孔之炤(34)。水清仍旧躲不掉。 忧心惨惨,心中不安常忧虑, 念国之为虐! 想想朝政太残暴! 彼有旨酒,他有美酒喷喷香, 又有佳肴。鱼肉好菜供品尝。 洽比其邻(35),狐群狗党相勾结, 昏姻孔云(36)。亲朋好友周旋忙。 念我独兮,想我孤零无依靠, 忧心慇慇(37)。忧心如捣痛断肠。 佌佌彼有屋(38),卑劣小人住好屋, 蔌蔌方有谷(39)。鄙陋家伙有五谷。 民今之无禄,如今人民最不幸, 天夭是椓(40)。天降灾祸命真苦。 哿矣富人(41),富人享福哈哈笑, 哀此惸独。可怜穷人太孤独。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正月:指夏历四月,周历六月。②讹言:谣言。③孔:甚。将:大。④京京:忧虑不止的样子。⑤癙(shu)忧:心上忧惫之病。痒:病。⑥瘉:病。⑦莠言:丑话。⑧愈愈:益甚。⑨惸(qiong)惸:愁思的样子。⑩无禄:无福、不幸。(11)侯:维。薪:柴。蒸:草。(12)梦梦:昏聩不明的样子。(13)皇:大。(14)盖(he):“盍”的通假,何(15)局:弯腰、曲身。(16)蹐:小步轻走。(17)伦、脊:《毛传》:“伦,道;脊,理。”(18)虺蜴:毒蛇、四脚蛇,比喻恣意害人者。(19)阪田:山坡上的田。(20)菀:茂盛的样子。特:指独生之苗。(21)扤(wu):摧折。(22)克:制胜。(23)则:语助词。(24)仇仇:傲慢的样子。(25)正:通“政”。(26)厉:暴虐。(27)燎:放火烧草木。(28)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幽王因宠爱她以致朝政昏乱,终于亡国。(29)永怀:深忧。(30)辅:车厢板。以喻辅佐国君的贤臣。(31)输:堕。(32)将:请。伯:对男子长辈的敬称。(33)员(yun):增益。辐:曾钊《诗毛郑异同辨》曰:“辐当作輹。”其说是。輹(fu)即车伏兔。舆下方木,亦称钩心木。在车轴中央,使与舆相钩连而不脱离。(34)炤:显明。(35)洽比:融洽亲近。(36)昏姻:指亲戚。云:周旋。(37)慇慇:心痛的样子。(38)佌(ci)佌:卑小。(39)蔌(su)蔌:鄙陋。(40)天夭:指灾祸。椓:打击(41)哿(ke):乐。 [赏析] 这是一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政治诗,作者是周室大夫,矛头指向周幽王。正如《诗序》所说,“大夫刺幽王也”。三家诗对此无异议其诗的历史背景,据《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正由于周幽王荒淫,重用佞人,朝政昏乱,终使国家走上了覆亡之道。面对即将崩溃的西周王朝,作为正直而清醒的大夫,怎么不感慨万千,倾诉心中的忧愤与不平呢! 全诗十三章。第一章由“正月繁霜”的时令失常以及民间谣言四起的现象写起,预示国将大乱,而为国忧伤的却只有他孤独一人,因而忧愁郁结得病了。第二章自伤生逢乱世,深感谗邪小人之可怕,处境险恶。第三章忧虑国家崩溃后后患莫测,不仅自身无辜遭殃,而且还要连及奴仆;人民将流离颠沛,无处投奔。第四章写小人、恶人充斥朝廷,人民处于危急存亡的困境之中,寄希望于上天来干预解决。第五章写讹言不止,是非纷纭,真假难辨。第六章言当时环境险恶,人人自危,己虽独醒,但无地能容。第七章说自己在朝孤立,有如在瘠薄的山坡地里生长出的一株壮苗,任其风雨飘摇,不被重视。第八章直刺周幽王朝政昏乱暴虐,其咎在褒姒,显赫的宗周,将被褒姒毁掉。第九、第十章,以大车输载逾险为喻,极言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第十一章讲贤既不用,亦必难以容己,自伤进退维谷,故特忧之。第十二章叙说当权小人朋党乱政,诗人更感孤独。第十三章控诉社会不平现象,不仅富人与诗人之间的地位相距悬殊,而且人民不但无禄,还要遭受富人打击和压榨,因而诗人更加深感孤苦无依。全诗至此作结。 这首诗虽长,但在结构上却层次井然,前后衔接紧密,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这是由于诗人把全诗十三章分为三个层次的缘故。第一层次一至六章,着重描写当时社会是非颠倒,环境险恶;第二层次七至十一章,侧重指责统治者用贤不专,致使仁人贤士不容于朝廷;第三层次十二、十三章,重在指出当时社会的日趋腐败和衰弱之势已无力挽回。而且诗人还别具匠心地在头一章以“念我独兮”开始,在最后一章以“哀此惸独”作结,自始至终贯串一个“独”字,就像一根红线,把全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于是一个“举世混浊我独醒”的忧国忧民的孤独者的诗人形象凸现在读者面前,并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对昏君乱臣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予以深刻的揭露与抨击,是西周末年社会政治的一面镜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由于作者忧国忧民,又深知内情,因而陈词激烈,感情迫切,哀痛感人。实开屈原《离骚》之先声。 这首诗在比喻手法的运用上也有独到深刻之处。如用“瞻乌爰止,于谁之屋”,一方面说明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的情况下,连乌鸦也无处栖息,同时比喻人民的颠沛流离,无处投奔,其情其景是多么沉痛。又如“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这两句,把在昏君统治下的人民处在人人自危、局促不安的险恶处境中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些比喻用词互相对应、整齐,从而增强了诗的整齐美与和谐感,至今还有借鉴意义。 正月父母生我,胡俾我瘉?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 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 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 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 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天之扤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杨,宁或灭之?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非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昏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 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 哀此惸独! 《正月》是一首著名的贵族政治讽刺诗,大约产生于西周末年幽王时期。作者是周王朝的一位失意官吏,他看到当时的西周王朝已经四面受敌,岌岌可危,而周幽王仍然宠幸褒姒,荒淫腐朽,君臣在朝纵饮狂欢,不知自警。又加之世风日下,善恶颠倒,处处呈现出乱世的衰亡景象。诗人忧国哀民,愤世嫉俗,写下了这首感时伤遇之诗。 全诗共十三章。第一章是全诗的总昌。言天时不正,人多谣言,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深忧孤愤。开首“正目繁霜”一句是从天时着笔。正月指周历六月 (相当于夏历四月),本是孟夏时节,然而却出现了多霜的反常现象。这在古人眼中是一种灾难的预兆,因而感发了诗人的忧伤之情。不仅天象已显示出亡国的征兆,而且民间也是谣言四起,传播很快,好似变乱已经迫在眉睫。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感慨万千: 可叹忧时的只有我孤独一人,更教我悲愁难释。我这样小心谋虑,忧愁抑郁酿成大病。流露出一和睦举世均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浓郁的孤独和感伤。 人在痛苦和绝望的时候,常常会呼唤父母。第二章,诗人正是从这一普遍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出生不逢时,遭遇乱离的自伤自叹。诗人通过自己的深重忧伤反而遭到谗人的欺负诋毁这一不合理现象,揭示了谗邪的可怕,世风的颓丧。 第三章诗人由自身的不幸联想到无辜百姓也将同样遭受沦为亡国之奴的凄惨命运,更加悲慨万分。诗中借乌鸦不知将在谁家屋上止息的比喻,寄寓了国人不知道何所依归之意,表达出对后患难测的深深忧虑。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忧国忧民思想感情,使我们不禁想起了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当他在遭到“入门闻号啕,幼子箴已卒”的不幸时,仍然能够“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表达出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里采用的比喻,也使我们回忆起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只是曹操用它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诗经》对后代诗人的深刻影响于此也可见一斑。 第四章诗人以“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起兴,看看那森林之中,灌木和草丛都分明可见。这就与下文人民现在处境危险,而老天爷还是睡眼昏昏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因而极自然地引起了下一层含义。诗中写道: 世上的一切都是由你主宰,没有人能够违抗天命,试问伟大的上帝,你心中究竟憎恨怎样的人?对至高无上的主宰之神提出了大胆的责问。元代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窦娥喊出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声可谓它的回响。 在第五章中,诗人直言不讳地讽刺执政者的昏庸愚昧。他们对民间的谣言不加追究,只知道搞一些宗教迷信活动来推测吉凶,求福于神,而那些故老,占梦者又都个个自夸高明,各执一说,使人是非难辨。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昏聩,才使得他们能够如此狂妄,从侧面斥责了执政者的治国无方。 第六章的开头四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状况: 无论天怎样高,人还是不敢直腰; 无论地怎样大,人的脚步不敢不小。说明天虽高,地虽厚,人在其间却时刻危惧,不得舒展。正如《小旻》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描绘之残酷情状。最后两句则生动形象地绘出了一幅人民象虺蜴一样东奔西逃的乱世图画。 第七章中诗人回顾了自己的出仕过程,自伤在朝庭孤立无援,不被重用。一二两句以山坡田里一株茂盛的壮苗比喻自己立身高洁,与众不同,同时也可以看作诗人解褐前托身草的生活反映。三四两句则把国君征求其任职于朝庭作是老天对他的降灾。以下四句道出了这种想法的原因所在。诗人怨愤地指责周幽王纳贤之举不过是为自己装潢门面,制造声望,徒有征贤之虚名,实无用贤之诚意。抒发了自己不逢盛时,不遇明主,理想破灭的悲慨之情。 诗人在第八章中,犀利地指出: 幽王宠幸褒姒,即将导致周王朝的灭亡,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开首四句言政事腐败丑恶; 自己义愤填膺,愁肠百结。以下四句,以方扬的燎火比显盛的宗周,说明燎大虽烈仍然可以灭,宗周虽盛亡国并不难。“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不啻给最高统治者当头一棒,唱其猛醒。褒姒是西周时褒国的女子,被周幽王纳为妃,幽王因宠爱她而干了许多荒唐误国之事。眼见国家命运已危在旦夕,周幽王仍执迷不悟,诗人痛心疾首,大声疾呼。他自感无力回天,只能希冀昏君能最终醒悟。 第九第十两章,诗人均运用了“六义”中“比”的表现手法,巧妙地以行车安危比喻政治成败。第九章是用大车输载比喻错误的、失败的政治措施。两头两句是作者的自述: 心中已经常常忧伤,又逢阴雨更加凄凉。感叹身不逢时的诗人,面对自然界中的绵绵阴雨,更加忧虑深重,内心怆然。这确实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之妙笔。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周王朝濒于灭亡的象征。诗中的比喻,寓意极为明显,它展现了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 执政者一旦掌握了国家大权,就抛弃了他的辅佐之臣,直到国家将亡时,才想到喊他们救急,但为时晚矣。讽刺意味,溢于言表。第十章,诗人用行车逾险比喻正确的、成功的政治措施。作者认为如果君王能够重用服肱之臣,礼贤下士,采取有力措施,那么国家命运就会转危为安,可惜昏庸的国君却不加考虑。面对着王朝灭亡这个即将发生的悲剧,诗人的心头交织着惋惜、感伤、悲叹、愤慨的复杂感情。 第十一章,开头时从对国家命运的感伤过渡到对自身处境的担忧。诗人用鱼儿在水中也会被人发现暗喻自己遭遇乱世,畏惧灾祸而无藏身之所。结尾处又从个人的不幸追究到朝政的残暴,始终把个人和国家紧密相连。 十二和十三章,诗人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十二章中,以当权小人得意与己之失意比对,刻画那群狐朋狗党肆然得志,作恶乱政,旨酒嘉谷,寻欢作乐之行径,淋漓尽致; 抒发自己孤独感伤之心情,一唱三叹。第十三章,以猥琐卑陋之小人仍然享受富贵荣华和百姓忍饥挨饿,民不聊生对比。从这种不平的社会现象中说明: 可哀的不只是个人的不幸, 最值得同情的是广大百姓。 诚如孙所云:“是深极悲远之调, 新意层出,愈说愈说不尽。” 这首诗是《小雅》中的一篇力作。这不仅因为它篇幅较长,更因为它包含的思想内容极为深广。诗人为我们描绘的那幅周王朝灭亡前的社会动乱图画,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现状,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诗中有关政治得失的表述,颇有见地,诗人甚至愤然指出王宠褒姒,将致灭亡。虽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把亡国之罪归于一个女子身上是不科学的,但我们又岂能以今天的标准来苛求几千年前的古人呢?诗中还大胆地对上帝提出了严厉的责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始终把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沦亡,人民的痛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后代进步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有其鲜明的特色。本诗多次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不仅表现为一章中两层意思的对比,如十二,十三两章,而且九、十两章纯用比喻构成整章的对比,极尽绘形摹神之妙,浑朴自然,明白晓畅。诗中虽然没有字面句型上的复沓,但诗人那种忧国哀民的悲叹,感时伤遇的愤慨却弥漫在整个作品中,收到了令人回肠荡气,涵咏无穷的艺术效果。 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①民之讹言,亦孔之将。②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③哀我小心,癙忧以痒。④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⑤不自我先,不自我后。⑥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⑦忧心愈愈,是以有侮。⑧ 忧心茕茕,念我无禄。⑨民之无辜,并其臣仆。⑩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11)瞻乌爰止,于谁之屋?(12)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13)民今方殆,视天梦梦。(14)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15)有皇上帝,伊谁云憎?(16) 谓山盖卑,为冈为陵。(17)民之讹言,宁莫之惩。(18)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19)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20)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21)谓地盖厚,不敢不蹐。(22)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23)哀今之人,胡为虺蜴。(24)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25)天之扤我,如不我克。(26)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27)执我仇仇,亦不我力。(28)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29) 燎之方扬,宁或灭之。(30)赫赫宗周,褒姒灭之。(31)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32)其车既载,乃弃尔辅。(33)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34)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35)屡顾尔仆,不输尔载。(36)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37)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38)潜虽伏矣,亦孔之炤。(39) 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40)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昏姻孔云。(41)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42) 仳仳彼有屋,蔌蔌方有谷。(43)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44) 哿矣富人,哀此惸独!(45) 【注释】 ①正月:指夏历四月。古人称四月为“正阳纯乾之月”,简称正月。繁霜:多霜。四月陨霜,是气候反常的现象,故作者为之忧伤。②讹言:谣言。孔:甚,很。将:盛。③京京:忧虑深重。④癙(shu 鼠):忧。痒:病。⑤俾:使。瘉(yu 玉):病。⑥这两句说,西周灭亡的灾难正好让我碰上。⑦莠(you 友)言:恶言,谗言。⑧愈愈:忧惧。有侮:受小人欺侮。⑨茕(qiong 穷)茕:孤独。无禄:不幸,没福气。⑩这两句说,国家灭亡,使无辜的百姓也沦为奴隶。并,皆。臣仆,囚虏,奴隶。(11)从禄:获得平安、幸福。(12)这两句说,不知乌鸦将栖息于谁家屋上,比喻国破家亡,人民无处安身。(13)侯:维。薪:粗柴枝。蒸:细柴枝。这两句以林中但见柴枝不见树木,比喻朝廷但聚佞臣,不见忠臣。(14)殆(dai代):危险。梦梦:昏暗不明。(15)克:能够。定:止,止乱。靡人弗胜:没有一个人是无所不能战胜的。(16)有皇:伟大。伊:发语词。云:语助词。按,以上四句意为,天有止乱的意图,天可以战胜一切人,可是天究竟憎恨谁,要惩罚谁,作者对此茫然不知。言外之意是说,天不一定能惩罚坏人,而好人却屡遭灾难。(17)盖(he和):通“盍”,何。下同此。卑:小。冈:山脊。这两句说,有人说山是何等卑小,可它仍是高冈、大岭,比喻谣言不能惑众。(18)宁:乃,却。惩:制止。(19)故老:元老旧臣。讯:问。占梦:掌占梦的官。(20)具:通“俱”。予圣:自命为圣贤,自以为是。乌之雌雄:乌鸦不论雌雄,其毛色形状均相同,难以分辨。以上四句说,周王召故老、占梦者询问讹言情况,可他们意见不一,自以为是,使周王无法分辨谁是谁非。(21)局:弓身,弯腰。(22)厚:大。蹐(ji极):小步走,轻轻地走。以上四句比喻人们处世的艰难、危险。(23)号:呼喊。斯言:指上面四句。伦:理。脊:理。(24)虺(hui悔):小毒蛇。蜴(yi邑):蜥蜴。虺蜴见人就逃,用以比喻人的惊恐。(25)阪(ban板)田:山坡上的贫瘠田地,比喻当时的社会。菀(wan宛):茂盛。特:独特,此指禾苗,作者自喻。(26):扤(wu误):摇动,摧折。如:惟恐。克:制服,压倒。(27)彼:指周王。则:语尾助词。(28)执:指使用。仇(qiu求)仇:通“扏(qiu) 扏”,缓慢不用力,比喻周王征召我之后又不重用我。不我力:与上句意同。(29)正:通“政”。厉:恶,暴虐。(30)燎:野火。扬:旺。宁:乃。(31)宗周:指西周王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南)。宗,主。西周为各诸侯国所宗,故称宗周。褒姒(si四):周幽王的宠妃,不喜笑,幽王为博其一笑,竟点燃烽火,以征调诸侯军,诸侯军到,知受骗,而褒姒竟因此而大笑。后犬戎入侵,幽王复点烽火而诸侯军不至,幽王遂被犬戎所杀,西周也随之覆灭。按,以上四句以水灭野火,喻褒姒灭西周。(32)终:既。永怀:深长的忧虑。窘:困。(33)辅:车两旁的箱板,用以夹持货物,不使下堕。按,这两句以“弃辅”喻周王不重用贤士。(34)(前)载:句首助词。(后)载:货物。输:堕,落下。将(qiang枪):请。伯:对男子的尊称,犹今大哥。(35)员(yun):加固。辐:通“輹”,车箱下面钩住车轴的部件,亦称“伏免”。(36)顾:照顾。仆:驾车的仆夫。(37)逾:越过。曾:岂可。是:代词,指“无弃尔辅”等三项措施。不意:不在意。(38)沼:池。匪:通“非”。克:能够。(39)潜虽伏矣:即“虽潜伏矣”。孔:甚。炤(zhao昭):明,昭然可见。按,以上四句以池鱼昭然可见,难逃网罟,喻自己难逃灾难。(40)惨惨:当作“懆(cao)懆”,悲戚,悲忧。(41)洽:和协,融洽。比:亲近。其:指当权者。邻:指亲近的人。昏姻:亲戚。云:周旋。以上四句描写小人奉承当权者的丑态,与作者的孤独、耿介形成对比。(42)殷殷:痛心。(43)仳(ci 此)仳:猥琐卑小。䔩䔩(su 速):鄙陋。仳仳、䔩䔩,都是指小人。(44)天夭:上天降下的灾祸。椓(zhuo 酌):打击,残害。(45)哿(ke 可):快乐。惸(qiong 穷)独:孤独无依。 【译文】 孟夏四月遍地霜,我心忧愁复悲伤。小人四处散谣言,谣言纷纷远传扬。想到唯我最孤独,又添几分新惆怅。可叹我小心又谨慎,却落得如今卧病床。父母千辛万苦生下我,为何让我遭痛苦。在我生前无灾祸,在我死后灾祸无。美言出自众人口,恶语从人口中出。我整天忧心又惊恐,只因小人常欺侮。孤独无依使人忧,想我如此没福气。人民无罪受牵连,沦为仆役和奴隶。哀叹我辈这班人,欲求安全待何时?看那满天乌鸦飞,不知谁家可栖息。看那往日密林处,如今只有柴枝剩。人民处境正险恶,老天糊涂眼不明。天公定能消祸乱,谁人不被天战胜。伟大上帝我问你,你心中究竟恨谁人? 人说大山何等小,可它仍是高峰岭。小人谣言正泛滥,竟然无人来查禁。召那元老旧臣,询问占梦先生。他们都说“我圣贤”,乌鸦雌雄怎辨认? 都说天是何等高,可是人们不敢不弯腰。都说地是何等大,人们步伐只能轻又小。众人的呼喊和诉说,都有道理一条条。可叹如今天下人,犹如虺蛇蜥蜴忙躲逃。看那山坡贫瘠田,一株禾苗茁壮又特殊。老天摇动摧残我,唯恐不能将我来制服。当初国王把我召,生怕我推托不愿出。如今得到又不重用,对我才能弃不顾。心中忧虑一重重,犹似绳索打死结。如今朝廷施国政,为何这般暴与虐?熊熊野火烧正旺,大水竟能将它灭。强盛伟大西周国,只因褒姒丢王业。我的忧愁既深又长,且又困于绵绵阴雨。车上既已装载货物,却把箱板随便抛弃。货物散落你才呼喊:“恳请老哥助我一点力。” 莫把箱板乱抛弃,你的车辐要加固。经常观照你的车夫,这样才不丢货物。长路险途终能越,牢记三事莫马虎。鱼儿虽在池中游,心中担忧不快乐。虽然潜伏水底下,也是昭然可见被人捉。我心中忧虑复悲戚,只因想到朝政暴虐多。那些小人多美酒,又有佳肴满玉盘。勾结大臣的故友和近邻,更与他们的亲戚相周旋。想到我孤独多寂寞,忧愁心痛肠欲断。猥琐的小人盖起了楼房,鄙陋的凡夫家藏粮食。如今人民却没有幸福,天降大祸将他们打击。富人终日嬉戏寻快乐,可怜人民穷困孤独无所依。 【集评】 清·姚际恒:“《小序》谓大夫刺幽王,是诗中明有褒姒,而《集传》犹疑之,以为东迁以后诗,谓时宗周已灭矣。不知此诗刺时也,非感旧也。若褒姒已往,镐京已亡,言之亦复何益?与前后文意皆不类矣。”(《诗经通论》) 清·方玉润:“此自幽王时诗。然《序》以为刺幽王,则非诗人语气。……此周大夫感时伤遇之作,非躬亲其害,不能言之痛切如此。”(《诗经原始》) 今·余冠英:“这是忧国哀民、愤世嫉邪的诗。大约产生于西周已经沦亡,东都尚未巩固的时期。”(《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总案】 这是一首周大夫抒发其忧国、忧民、忧己之情的长诗。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自《毛传》以来,多定为西周末年幽王之世,只有少数人以为作于平王东迁初期。综观全诗,应以后说为是。一,“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作者明言西周已亡,旧注以为这是诗人“知其必灭周”(《毛传》)、“豫(预)决其必灭也”(阮元《毛诗补笺》),这种曲折的解释实在过于勉强。二,“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言诗人正好遇上大灾难,如果西周亡国的灾难尚未发生,作者就不会有这样的诗句。三,“民之无辜,并其臣仆”、“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哀今之人,胡为虺蜴”,只有在幽王被杀、镐京沦陷、战乱迭起之时,人民才有全部沦为仆役、奴隶的可能,或无家可归的痛苦,人民才会像虺蜴一样,惊恐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四,诗的第七、九、十章是诗人抒发其怀才不遇的感慨,劝谏国王应重用贤人。这种劝谏若是对幽王,则尚未点到要害,而对平王则较为适合。因为对幽王来说,首先最重要的是停止暴政,然后才谈得上重视人才。而平王之时,东周刚刚建立,政权尚未巩固,其首要问题正是任贤使能、整顿朝纲,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才会为人所理解。 正月农历一月称为“正月”,正月读作“征月”。这样的叫法、读法,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据《尚书》《史记》等记载: 正月是每年开始的一个月,但随着古代历法的演变,有些朝代一年开始的月份并不相同,夏朝以寅月为岁首,一月作正月;商朝改丑月为岁首,十二月作正月;周朝以子月为岁首,十月为正月;到汉武帝时,又改行夏历,恢复以一月为正月,一直使用到现在。 古代改朝换代,新王朝为了显示“应天承运”,大都要重定正朔,表示一切从我开始,改旧用新,所以把每年开始的一个月叫“正月”。“正”就是“改正”之意,也有重新建立“正统”的意思。 秦始皇时,因为他的名字叫嬴政。政与正同音,为了避讳,他就规定把“正”读成“征”,故把正月读作“征月”,代代相因,成为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正月正月繁霜, 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 亦孔之将。 念我独兮, 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 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 胡俾我瘉? 不自我先, 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 莠言自口。 忧心愈愈, 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 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 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 于何从禄? 瞻乌爰止, 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 侯薪侯蒸。 民今方殆, 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 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 伊谁云憎? 谓山盖卑, 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 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 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 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 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 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 有伦有脊。 哀今之人, 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 有菀其特。 天之扤我, 如不我克。 彼求我则, 如不我得。 执我仇仇, 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 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 胡然厉矣? 燎之方扬, 宁或灭之? 赫赫宗周, 褒姒烕之! 终其永怀, 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 乃弃尔辅。 载输尔载, 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 员于尔辐。 屡顾尔仆, 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 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 亦匪克乐。 潜虽伏矣, 亦孔之炤。 忧心惨惨, 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 又有嘉肴。 洽比其邻, 昏姻孔云。 念我独兮, 忧心慇慇。 佌佌彼有屋, 蔌蔌方谷; 民今之无禄, 天夭是椓。 哿矣富人, 哀此惸独! 初夏时节竟然降霜,我心里充满忧伤。民间已经谣言四起,势必传播得越来越远。唯我一人为时世忧虑,万千悲愁萦绕心头。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无比烦闷大病一场。 爹娘既生了我,为何使我受苦受难?真是生不逢时,乱世灾祸全让我遇上。好话由人说出,坏话由人传扬,我为时世忧虑,反受小人欺侮。 我的忧思难以排遣,想来命运真是太苦。百姓何罪之有,却使他们沦为奴仆。可怜的人们啊,什么地方能安身度命?看那些飞来飞去的乌鸦,停在谁家的屋顶上? 看那森林之中,只有可作烧材的粗干细枝。人民正处在危难之时,而老天爷还是昏昧不知。世界由你来主宰,无人不被你战胜。皇皇上帝我问你,你究竟恨什么人? 说山多么低矮,却是高峰耸立。谣言既已出现,怎么不采取制止的行动?把元老请来询问,再请占梦预言吉凶。都自夸是高明的圣人,可谁知乌鸦的雄雌? 说天多么高,可人们不得不低头弯腰。说地多么厚,可不得不缓步蹑脚。人们喊出这些话,确实很有道理。可恨今世之人,为何像蛇一样咬人? 看那坡上的田里,有一棵特出的壮苗。老天拼命折磨我,想把我彻底压倒。当初朝廷需要我时,生怕得不到。找到我却又弃置一边,哪里肯委以重任! 我忧心忡忡,如同结疙瘩的麻绳。试看当今朝政,为何这般混乱不堪?野火蓬蓬正在燃烧,难道有谁能浇灭它?赫赫镐京,褒姒将把它毁灭! 心中已是充满忧伤,又逢阴雨绵绵更感凄怆。那车子已装满货物,却把栏板抽掉。等到货物滑落出去,才喊叫 “老兄帮忙”。 请不要抽掉车栏板,车辐还应该加固。要经常关照你的车夫,才不致损失车上的货物。总是能够度过险关的,你却从不加认真考虑。 鱼儿虽游在池水里,可并不快乐逍遥。虽然潜游到深水处,但仍然会被人们看到。我心中无时不在忧虑,总忘却不掉朝政的暴虐。 他有芬芳的美酒,又有鱼肉好菜。和奸佞小人交结联络,在亲朋老友中恣意周旋。而我势单力薄无依靠,忧伤的心隐隐作痛。 猥琐的人住好屋,鄙陋的人有五谷。如今百姓实在不幸,天灾人祸纷纷降临。富人享受快乐幸福,可怜穷人孤独悲辛。 《正月》十三章,八章章八句,五章章六句。《诗序》云: “ 《正月》,大夫刺幽王也。”即刺幽王惑于褒姒,必致亡国之祸。而朱熹《诗集传》等,据诗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语,疑为东迁后之诗。陈启源对此批评道: “夫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何害为西周未亡之时语耶?……篇中所云 ‘具曰予圣’,及 ‘旨酒’、‘嘉肴’、‘有屋’、‘有谷’等语,显是荒君乱臣奢纵淫泆,燕雀处堂之态。若犬戎一乱,玉石俱梦,此辈已血化青燐,身膏白刃,尚得以富贵骄人哉!”(《毛诗稽古编》)多数研究者依从《序》说,否定东迁后之说,认为此诗是在嬖褒灭周其兆既成之时,贤者为之忧伤而作,方玉润概括为“周大夫感时伤遇也”。 诗共十三章,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概括地说,这首诗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揭露了贫富悬殊、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抒发了诗人对时世的忧虑和唯我独醒的悲伤。 从首章到第六章,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主要展示社会黑暗,环境险恶,国将大乱,灾难临头。诗之伊始从反常的自然现象入手:“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正月,指周历六月,相当夏历四月,是孟夏时节。此时出现霜冻,是天时反常现象。古人误认反常的自然现象、重大的自然灾害,是政治黑暗、社会衰亡的先兆,即灾异是人心召来的,恶政是灾异的根源。这种在今天看来并不科学的认识,却是古代先民的共识。因此,当 “正月繁霜”——霜降失节,不以其时,“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实为不可避免;至于“我心忧伤”“忧心京京”,所“忧”不在于“霜”,而主要在于国,从灾异联想到 “国之为虐”的恶政,预感国将不国,大厦将倾,宗周之灭不可避免。“瞻彼中林,侯薪侯蒸”,其意谓朝廷皆小人也: “既曰中林矣,则似有大木,今维有薪蒸而非大木,犹既在朝廷,则当为贤者,今维是小人。”(汪龙《毛诗异义》)仅此即可窥知“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的恶政之一斑。此时,“哀今之人,胡为虺蜴”,“哀我人斯,于何从禄”,“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在“天则梦梦然其如醉,若无辨于人之善恶也者,是天心已不可问矣” (《诗经原始》) 时,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何其沉痛,何其深切!第七章到第十一章是全诗的第二个层次,主要指责统治者贤奸不辨,使“众贤臣辅之而不足,一褒姒灭之而有余” ( 《诗经原始》)。“瞻彼阪田,有菀其特”,此 “阪田”比朝廷,“特”喻杰臣,意谓阪田有莞然茂特之苗,喻“贤者在闲辟隐居之时” (陈奂《诗毛氏传疏》),朝廷无杰臣矣。“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谓车既重载,而弃其车之栏板,则所载必堕。此以弃辅喻远贤也。十二、十三章为第三层次,贤者被弃置,小人则肆然得志,旨酒嘉肴,呼朋引类。于是在强烈对比中,为我们展现出朋党乱政,宗周将灭的真实的历史画卷。最后,以民弱受害,“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作收。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生不逢时——“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的愁苦,而且关注国运时局,民生疾苦,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所以,这不是通常意义的士大夫文人的孤独哀鸣,而是一曲以悲愤的目光注视赫赫宗周即将覆灭的时代的挽歌。诗中善用叠字,“忧心京京”,“忧心愈愈”,“忧心茕茕”,“执我仇仇”,“赫赫宗周”,“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等等,或增大感情的力度,或强化事物的形象,复而不厌,赜而不乱,与 《诗经·卫风·硕人》之连用六叠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喻运用亦十分新颖: 以 “燎之方扬,宁或灭之”,喻赫赫宗周即将覆灭之不可挽回;以“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喻穷苦百姓的无处安身; 以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喻弃逐贤人,皆“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刘向 《说苑·善说》),既形象生动,又含蓄隽永,具有审美价值和借鉴意义。 正月
【注释】①正月:正阳之月,指夏历四月。②讹言:谣言。③孔:很。将:盛。④京京:深重貌。⑤小心:指忧思细密而缠绵。⑥癙(shǔ)忧:深忧。痒:病。⑦俾:使。瘉(yǔ):病痛。⑧莠 (yǒu):坏话。⑨愈愈:忧惧貌。⑩是以:所以。有侮:受欺侮。(11)惸惸(qióng):忧苦貌。(12)无禄:不幸。(13)并:皆。臣仆:奴隶。(14)从禄:得到幸福。(15)乌:大赤乌。爰止:落在何处。(16)侯:语助词。薪、蒸:柴草之类。(17)梦梦:暗昧不明。(18)克:能够。有定:安定人间。(19)有皇:皇皇,伟大。上帝:天帝。(20)伊、云:语助词。谁憎:憎谁。(21)盖:通“盍”。何。(22)宁:乃,竟。惩:制止。(23)故老:元老大臣。(24)占梦:掌占梦的官。(25)具:俱。予圣:自以为是,自命为圣贤。(26)盖:见注(21)。(27)局:曲身,弯腰。(28)盖:见注(21)。(29)蹐:轻步,小心地走。(30)斯言:指“谓天盖高”以下四句。(31)有伦有脊:有道理。(32)虺(huǐ)蜴:蜥蜴,见人则畏走逃避。(33)有菀:菀菀,茂盛貌。特:突出之苗。(34)扤(wù):摧残。(35)如:唯恐。克:制服,压制。(36)彼:指周王。则:语助词。(37)执:握,指使用。仇仇:同“执执”。持物不力,比喻不受重用。(38)不我力:不重用我。(39)结:打结。(40)正:政治。(41)胡然:为何如此。厉:暴虐。(42)燎:山野之火。方扬:正旺盛。(43)宁:乃。或:有。(44)宗周:周王朝为天下所宗,故称宗周。(45)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来立为皇后。烕:同“灭”。(46)终:既。永怀:忧思深长。(47)辅:车两旁的厢板。(48)载:语助词。输尔载:掉下所装载之物。(49)将:请求。伯:对人的敬称。(50)员:加固。辐:车轴。(51)逾:顺利越过。绝险:十分危险的关隘。(52)曾:岂可。不意:不以为意。(53)匪:非,不。克:能。(54)孔:很。炤(zhāo):明。(55)洽比:协和,亲近。(56)昏姻:指有亲戚关系的人。孔云:往来周旋,关系密切。(57)慇慇:痛心之状。(58)佌佌(cǐ):卑琐渺小貌。(59)蔌蔌(sù):鄙陋貌。(60)天夭:天上的妖魔,指统治贵族。椓(zhuó):打击,摧残剥削。(61)哿(kě):快活、享乐。(62)惸独:孤独无助。 【鉴赏】这是周大夫忧时哀民之诗。 全诗十三章。周幽王是一个昏君。他的罪过主要有两条:一是重用奸佞,二是宠爱褒姒。结果导致政局动荡,国家濒于灭亡。这就是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首二章写生不逢时。时值夏历四月,突然下了大霜,这是不祥之兆。当时政治混乱,加上天时不正,使得民间谣言四起。为此诗人深感孤独,忧心忡忡,以至因忧而病。他埋怨道:父母既然生我,为何使我如此痛苦?祸乱之来不早不晚恰好让自己碰上。好话出自口,坏话也出自口。这种反复无常的议论,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被侮弄,因而怀有忧生惧祸之心。这两章给全诗罩上了忧伤的色调。 三至七章写忧国忧民。三章言国之将亡。诗人的忧伤愈益深重,想到自己太没福气。那无罪的百姓,也都将要沦为奴仆。可怜我们这些人,能从哪里得到幸福。传说周朝将兴之时,有一只“大赤乌”口衔谷种降临在周王宫室之上。如今看那大赤乌,还不知落在谁的屋上,可见周朝就要灭亡。四章言朝中无贤。看那林中,只有柴薪,没有大树,隐喻朝中只有奸佞,没有贤臣。百姓将要遭难,上天却昏暗不明。其实上天并非如此,只要天意有定,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胜过。伟大的上帝,你究竟憎恨谁?这仍是在追究朝政。五章言是非颠倒。有人说山何以如此低,其实它并不低,仍是高冈,仍是大陵。可见当时讹言纷纷,是非混淆。因此朝中召来元老及占梦之官。可是他们各执一说,自以为是,然而,谁又知道乌鸦是雌是雄,哪个又能辨别谁是谁非。六章言处境艰难。天虽说很高,但百姓不敢不低头弯腰;地虽说很厚,但百姓不敢不轻轻行走。百姓呼号着这样的话语,是有道理的。可怜现在的百姓,为何都成了胆小的蜥蜴,这是因为社会环境太险恶,百姓不得不小心翼翼。七章言不受重用。看那贫瘠的田地中,长有一株特出的禾苗。诗以此比喻自己是个突出的人才。而上天有意要摧残我,唯恐不能把我制服。当天子求我之时唯恐得不到我,可是得到之后,也只是随便对待我,根本就不重用自己。 八至十章斥责时政。八章言亡国之因。诗人的忧伤,好像打了绳结一般,难以消释。今天的政治为何越来越坏?其中必有原因。熊熊的大火,竟可能被水浇灭;兴盛的周朝,竟可能被褒姒灭亡。国势如此危殆,原来是褒姒干政所致。九、十章言补救之方。诗人既已长久地忧伤,又遭受无数的灾难。但他依然关心朝政,为国分忧,出谋划策。他把周朝比作一辆车子。这辆车子已装载了物品,却把车子的夹板扔掉,那么所载的物品就会坠落下来。等到那时才请人帮忙,那就未免太晚了。于是诗人规劝道:不要抛弃你的车板(比喻贤臣),要加固你的车轴(比喻国家的基础),还要经常照顾你的车夫(比喻人民),不要让车上的物品失落。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最危险的关隘也能顺利通过。然而当权者对此仍不肯留意。十一章写畏惧遭祸。此章以鱼自比。鱼虽潜在水池之中,但仍不快乐。鱼虽潜伏,但依然鲜明可见。想到国家虐政太多,不禁惶恐不安,忧心如焚。 末二章写贫富不均。那些卑微的小人,他们有美酒佳肴,与亲朋欢聚在一起。而自己却如此孤独,如此忧愁深重。那些猥琐卑劣的小人,他有华丽的房屋,有大批的粮食。而百姓却忍饥挨饿,受到贵族统治者盘剥。富人是多么快乐,而孤独无依的百姓是多么可怜。富人在享福,穷人在遭罪,这就是当时社会广泛存在的不平现象。 此诗作于何时,存在不同看法。《诗序》说是“刺幽王”,认为此诗作于西周末年幽王时。朱熹《诗集传》认为“东迁以后”之诗。分歧的产生主要是对诗中“赫赫宗周,褒姒烕之”两句理解不同所致。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预言,有人则认为它是西周灭亡后的语气。姚际恒《诗经通论》说:“不知此诗刺时也,非感旧也。若褒姒已往,镐京已亡,言之亦复何益?与前后文意皆不类矣。”此言有理,故可依从。 正月 正月〔原文〕 ☚ 节南山 十月之交 ☛ 正月 正月正,zhēng。夏历四月周历六月。即孟夏时节。《小雅·正月》一章:“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毛《传》:“正月,夏之四月。繁,多也。”郑《笺》:“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纯阳用事而霜多,急恒寒苦之异,伤害万物,故心为之忧伤。”朱熹《集传》:“言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即使我心忧伤矣。” ☚ 正 正直 ☛ 正月zhēngyuè农历一月称为“正月”,正月读作“征月”。这样的叫法、读法,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正月zhēngyuè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月zhengyue农历一月:~十五闹元宵|今天除夕,明天就是~初一了。 正月zhēng yuè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彼时~内,学房中放年学,闺阁中忌针,却都是闲时。(二十·444)大~里,少信嘴胡说。(二二·491) 正月【同义】总目录 正月太蔟陬月 正月zhēng yuè〖名词〗 序数 序数第(~五;~十) 另见:次数 名次 ☚ 名额 次数 ☛ 上半年各月 上半年各月一月:陬(陬月) 正(正月;正岁;正春;春正;月正;新正;夏正) 早月 元月 初月 端月 孟月 孟春 献春 上春 首春 发春 春王 三阳 孟阳 开岁 肇岁 献岁 华岁 芳岁 无岁 首岁 太蔟 寅月 寅正 建寅月 十三月 三之日 ☚ 一个月 下半年各月 ☛ 正月zhēng yuè农历一月。《左传·隐公元年》:“春,王~~。” 正月zheng yue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正月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正月Muhara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