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正常新生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正常新生儿

正常新生儿

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28天以内的婴儿称新生儿,其中胎龄满37周到42周、体重在2500g以上者,称足月正常体重新生儿。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呼吸的建立,血循环的改变,开始进食,以及对外界温度的适应,各器官在解剖和生理方面都发生着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新生儿生理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是:
(1) 呼吸:胎儿在宫内有微弱的呼吸运动,但多呈抑制状态。出生后立即开始呼吸,新生儿肋间肌较弱,呼吸运动表浅,节律不均匀,呼吸频率波动大,每分钟40~60次,尤以出生后的两周内明显。新生儿肺泡数量少,支气管管腔狭窄,血管丰富,故通气效能低而易致窒息。
(2) 循环:出生后随着呼吸的开始,肺循环阻力降低,卵圆孔功能性关闭。因胎盘血循环中断,血循环途径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新生儿在最初数天可听到心脏杂音,可能与动脉导管暂时性未闭有关。新生儿血流多集中在躯干及内脏,而四肢较少,故新生儿的肝、脾常可被触及,而四肢易发冷或青紫。新生儿心率一般每分钟为120~140次,但极不稳定,易受啼哭、摄食、骚动等影响,睡眠时心率可慢至100次左右。
(3) 神经系统: 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出生后数日常处于睡眠状态,觉醒时间一昼夜仅2~3小时,大脑皮层对下级中枢神经抑制的功能较弱,故常出现不自主活动如手足颤抖。新生儿具有觅食,吸吮,吞咽,握持,拥抱等无条件反射,但不久就渐渐形成各种条件反射。味觉在出生时即已发达,触觉尤其在口旁较灵敏,响声刺激可引起拥抱反射,嗅觉及视觉较差。
(4) 体温:在宫内时,胎儿的体温和母体相同,为37℃。出生后,室温较宫内温度低,加之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薄,散热快,故必须注意保温,创造条件使之能逐渐过渡到体温调节较完善的程度。测温部位为肛门、腋下及颈前。腋下温度一般为36~37℃; 新生儿腋下温度略高于肛温,肛温略高于颈前温度。
(5) 体重: 正常新生儿初生后3~4天内,由于环境改变,摄入不足,排出粪便,体重可有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其下降量不超过初生体重的4~8%,3~4天后体重开始回升,约第7~10天恢复出生时水平,若体重不增,常提示哺乳不足或患病。
(6) 生理性黄疸: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皮肤和巩膜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染,称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大小便颜色无异常,一般情况尚好,约7~10天黄疸消退,如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以内),发展过快,消退之后再现或持续不退,均为病理现象。
(7) 大小便: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小时(24小时以内),即开始排尿,若伴呕吐则可延缓开始排尿时间,出生后48小时无尿者,则应仔细寻找其原因,注意有无生殖泌尿道畸形。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开始排出粘稠的墨绿色胎便,极少迟至出生后48小时方排便者。3~4天内转为过度性大便,胎便含毳毛,肠上皮细胞,胆绿质及吞入的羊水内容物,若出生后24小时仍无大便排出,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如肠闭锁或无肛等。
(8) 皮肤与粘膜: 初生儿的皮肤覆有一层灰白色的胎脂。胎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物和脱落的表皮组成; 有保护皮肤的作用,几小时后开始被吸收。皮肤的角质层薄而嫩,易被擦破而致感染。基底层发育不全,与真皮的联系弱,故新生儿出生后不久会有生理性脱皮。表皮层血管丰富,皮肤呈浅玫瑰红色,头发缺乏竖立现象,眉毛及睫毛发育较差。新生儿口腔齿龈呈荷叶边状,上腭中线有黄白色小点,称上皮珠,系堆积的上皮细胞,数周后自然消退。齿龈上常有微凸的白色小颗粒,俗称“板牙”“马牙”,这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潴留肿胀所致,不影响吸吮。口腔两侧颊部各有一个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它有助于吸吮。
(9)免疫: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血清内补体(尤其C)浓度较低,其含量只有母体的50%,故中和病毒及杀灭细菌的能力差;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调理素的作用,吞噬功能减退。新生儿体内IgG除通过胎盘由母体获得外,自身还产生一部分,其血中浓度可略高于母亲,故6个月内的小儿对麻疹等有一定的免疫力。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易感染固紫染色阴性杆菌,如出生时IgM的浓度>30mg%,常提示有宫内感染。IgA浓度在血中不能测得,当有某些感染时 (如先天性巨细胞病毒),IgA则100%增高。
(10) 乳腺及性器官:新生儿不分性别于出生后3~5天出现乳腺肿胀,并有初乳样黄色分泌物,但局部皮肤不红,无触痛,乳房增大于8~10天达高峰,2~3周消退。女性新生儿最初数天内阴道有粘液分泌 (脱屑性阴道炎),少数婴儿在第一周末会有少量血样分泌,称“假月经”,1~3天自然停止。上述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出生前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出生后由于体内雌激素下降,这种影响中断所致。
新生儿护理 对新生儿应予以特殊的护理。刚出生的新生儿经一般处理后(见“接产”),送入婴儿室。婴儿室须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24℃,浴室温度保持在24~26℃,婴儿室湿度为65%左右。婴儿室应定期大扫除,以保持清洁。每天用紫外线照射一次,但须在婴儿离室时进行。每周用乳酸消毒一次,每日通风两次,通风时不抱奶的婴儿须注意保暖。工作人员入室后洗净双手,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定期作体格检查,并作咽拭培养、大便培养、胸透等,患感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疖肿等)须调离出室。新生儿入室后须核对姓名、性别、手臂带及出生记录、手印或脚印是否清楚、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注意有否产伤、畸形、感染及先天性疾病,必要时对高危儿进行重点监护。检查脐带有无出血,如有渗血需重新包扎。注意呼吸道通畅,有无呕吐及吸入,给穿好衣服并置右侧卧位。记录入室时间,开糖水及开奶时间,标上记号,注意第一次大、小便的排出。
新生儿日常护理包括:
❶新生儿每日早晨淋浴一次,浴水的温度以36~37℃为宜,使用无刺激性的肥皂,浴后给婴儿扑粉扑身,注意耳后,腋下,掌心,二鼠蹊部之清洁,同时应检查全身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新生儿要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洗臀部,再涂上植物油或滑石粉,以防臀部发红(俗称红臀)。若有红臀,可涂鞣酸软膏或鱼肝油凡士林等。衣服宜柔软而宽适。
❷正常足月儿可在生后6小时喂糖水,12小时开始喂奶,此时母乳汁极少,但吸吮乳头能促使乳汁分泌,哺乳时间以3~4小时一次为宜。经产钳、臀位、胎头负压吸引器娩出的难产儿应适当推迟首次喂奶时间。注意吸吮力强弱,以及早发现病婴。如在喂奶时发生窒息青紫,应尽快倒置婴儿,轻拍背部,并给氧气吸入。母乳不足者可加喂牛奶或奶粉,奶量按出生天数及体重而定。两次哺乳间喂一次糖水。如果需要人工喂养时,出生后10日内所需牛奶量为:第一日30~60ml/kg;第二日60~90ml/kg;第三日90~120ml/kg,以后每日增加10ml/kg。出生10日后按体重1/5计算,实际奶量仍需按个别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❸每日测体温1~2次,颈前温度高于37℃或低于36℃者应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并查其原因。体温过低者可置入暖箱观察,也可给热水袋取暖(水温50℃),但要防烫伤。
❹使用消毒的奶并及橡皮奶头,以防鹅口疮发生和流行。注意口腔清洁,若口腔中有鹅口疮,可用1%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后,涂1%龙胆紫,每日2次,严重者可用制霉菌素溶液(10ml水内含制霉菌素20万单位) 涂口,每日2~3次。
❺如产母发热、腹泻,患乳腺炎、肺结核或其他化脓性皮肤病者应停止哺乳而改用人工喂养。要随时注意婴儿室中的每个婴儿的眼、口、脐、皮肤、指(趾)甲、乳腺等处有否感染。可疑的婴儿应隔离观察,以防交叉感染及感染扩散。
❻足月正常体重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可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接种方法是用结核菌试验注射器,以25号针头抽取摇匀后的菌苗,在婴儿左臂局部消毒后,将皮肤绷紧,三角肌外缘滴卡介苗1~2滴,消毒针头与皮肤成45°角透过菌液划“++”字,纵横各1cm,间距约0.5cm,深度以不出血为宜,划后再以针头涂沫,使菌液充分渗入,待干后再穿衣服。有发热、腹泻、全身皮肤病、接种局部有湿疹者暂缓接种。

☚ 母儿血型不合   未成熟儿 ☛
000115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