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血液、淋巴液等正常体液以及组织中含有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补体、溶菌酶和干扰素。这些物质直接杀灭病原体的作用不大,主要是配合其他杀菌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补体 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为非特异性体液杀菌物质中最重要的成分。其中大部分都以无活性形式循环于细胞外的体液中。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它在抗体参加的免疫溶血和溶菌反应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故称之为补体。补体的主要作用是杀菌、溶菌、灭活病毒和溶解细胞。补体不仅参与自身稳定的保护性反应,还可引起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参见“补体和补体系统”)。 溶菌酶 一种能杀死多种细菌,并能使一些革兰阳性细菌溶解的小分子碱性蛋白质。分子量为14,700。溶菌酶大量存在于分叶核粒细胞中,淋巴细胞中也含有一定量,还存在于唾液、泪液、汗液、乳汁、肠分泌物、尿液、卵白及许多脏器组织液中。能裂解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粘肽成分中乙酰葡糖胺与乙酰胞壁酸分子之间的连接,而使细菌溶解。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粘肽层外面有一层脂多糖和脂蛋白,因而不易受溶菌酶的影响。但溶菌酶能促进补体对肠道杆菌的溶菌作用。 干扰素 这是组织培养或动物机体的细胞在病毒 (灭活病毒或传染性病毒) 或其他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所产生的能抑制病毒增殖的一类物质。首先由Isaacs等(1957)发现。它是一种糖蛋白,对热及酸比较稳定,无明显毒性,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有非常广的抗病毒谱,是抗病毒感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因素。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并非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使宿主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脱抑制。这种脱抑制的基因在细胞内编码产生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可封闭病毒mRNA的翻译。干扰素的发现对解释病毒间的干扰现象提供了理论根据。 除了病毒能诱发产生干扰素外,其他微生物如布鲁菌属和立克次体中的某些微生物的提取物以及人工合成的多聚物均能诱发产生干扰素。此外,淋巴细胞在植物血凝素、抗原或抗淋巴细胞血清的作用下也能产生干扰素。后一种干扰素在理化性质方面不同于典型的干扰素,如对酸不稳定,56℃可灭活,抗原性不同等。过去对这些不同的干扰素有多种不同的命名,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提出新的统一的命名方案,并将干扰素的缩写由IF改为IFN。根据来源加以注明,如人的干扰素称为Hu IFN,牛的称为Bov IFN。 人的干扰素新旧命名比较
为使干扰素能应用于防治病毒性疾病,近年来对外源性干扰素(指在组织培养或其他机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外源性干扰素的优点是抗病毒谱广,毒性小,同种干扰素抗原性弱,反复使用干扰素不致使病毒产生耐受性。干扰素诱导剂的抗病毒谱也广,制备容易,作用时间长,但大分子的干扰素诱导剂如poly I:C,梯洛隆(Tilorone)、细菌脂多糖等,在足量应用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甚至可增加病毒感染的严重性。所以近年来在研究干扰素的同时,更重视对干扰素诱导剂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最近已成功地通过基因工程方法,从细菌中制备出能适用于人的大量干扰素。 在临床上,干扰素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有明显的疗效,也可暂时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复制。对肿瘤的治疗尚在试验阶段,初步证明也有效。 ☚ 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