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歌风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歌风台 蒿棘空存百尺基, 酒酣曾唱大风词。 “蒿棘”,即野草。“空存”,即白白存着。“百尺基”,即指歌风台。“大风词”,指大风歌。汉十二年(前195)冬十月,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之后,于归途中经过故乡江苏沛县,逗留了十余天。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 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这支歌即是后人所说的《大风歌》。本诗的前二句即咏叹这一历史故事。着一“空”字,一“曾”字,顿使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作者回首历史,遥想当年不可一世的汉高祖,目睹如今已经成为废墟的歌风台,不禁感慨万千。由此,又想到刘邦曾经夸下的海口,“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 《书》”云云。不无嘲讽地说道,不要夸口是马上征战得到的天下,自古以来的英雄都懂得马上得的天下,却不能于马上治之。只有讲究文治,才能真正巩固政权。这里的“解诗”即为懂得文治,而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懂得诗歌。“马上得天下”一语出自《史记·陆贾传》: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说《诗》《书》,引起刘邦的反感,刘邦于是骂陆贾,我是在马上征伐而得的天下,要什么《诗》 《书》?陆贾告诉他,马上得的天下并不能在马上治理,并以汤武为例加以证明,终使刘邦注意到总结历史经验,巩固汉朝天下。 这首咏史之作虽短,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文治与力征关系的大问题。说明即使是凭借力征(“马上得天下”)上台的统治者,也不能用力征来治理天下;治理天下只能用文治。当然,懂得这一道理的必须是“英雄”,必须是愿意并且懂得如何治理好天下的“英雄”。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亭臺部 > 臺名 > 歌風臺 歌風臺 gēfēngtái 臺名。舊址座落於江蘇沛縣東泗水西岸。漢高祖征英布還,宴父老於此,置酒擊築,作《大風歌》。後人因築“歌風臺”。臺上有亭,亭中立有二篆文石碑。明·唐順之《歌風臺》詩:“我來擬上歌風臺,豈意臺空只平地;琉璃古井亦崩塌,斷碑無字苔蘚蘙。”參閲《嘉慶重修一統志·徐州府·古蹟》。 歌风台 歌风台位于沛县文化馆内。为纪念刘邦回故乡时吟唱《大风歌》而筑。原在旧城东南、泗水西岸,后毁,1984年重建于此。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平定淮南王英布谋反后,刘邦返回长安时途经故乡,“置酒沛宫”,酒酣之时,有感于昔日亡秦灭楚的戎马生涯,欣喜于既成帝业,与未来宏图,即兴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沛人于吟唱处筑高台纪念,名“歌风台”。今台内有《大风歌》碑,明清人题咏歌风台碑,台前立刘邦汉白玉像。大风歌碑有汉碑、元碑、今碑三块。汉碑,篆书,高近4米,宽1.4米,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书。碑已残损,仅存上半部,文辞尚清晰可辨。 元碑为元代大德年间,按汉碑摹刻而成,较汉碑略小。今碑于1984年按汉碑临摹重刻。 ☚ 4. 沛县 工艺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