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歌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歌谣 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之总称。中国古代以合乐者为歌,不合乐而口头传唱者为谣,后统称歌谣。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诗体。大多内容质朴,形式活泼,风格清新,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具有大众化、口语化等特点。产生甚早,先秦《诗经》和两汉乐府中大部分作品皆采自民间歌谣。初无统一固定格式,魏晋南北朝以后渐趋整一,多为一、二节,每节四句,每句为五、七字,节奏强烈,音韵响亮。 ☚ 慢词 民歌 ☛ 歌谣 歌谣周刊(从第50期起将“周刊”二字收入刊名)。1922年12月17日创刊于北平,中间两度休刊,1937年6月底出至第3卷第13号终刊,共出152期。16开本。第1卷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编辑,从第2卷起先由徐芳、李素英合编,后由徐芳单独编辑,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初由《北京大学月刊》发行,后单独发行。它是我国第一个歌谣研究社团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歌谣学会的会刊,1936年4月风谣学会成立,从第2卷第9期起又兼风谣学会的会刊。它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文学专刊,以歌谣与歌谣研究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民间故事、传说及其研究,少量的童话、鼓词、小调、谚语、谜语与方言等。共发表了3000余首中国歌谣,搜集范围遍及24个省市,以内地的与汉族的居多,也有边疆的与少数民族的,还译载了一定数量的日本俳歌与欧洲民间情歌。刊物还发表了歌谣、民间故事与传说的研究文章100余篇,促进了现代作家的通俗文学创作。顾颉刚关于孟姜女传说及其流变的长文,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 诗 诗学 ☛ 歌谣 歌谣一种民间流传的诗歌,包括民谣、儿歌、童谣等。在中国古代,以合乐的为歌,徒歌的为谣,现代则统称为歌。一般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内容浅显,风格朴实,音调和谐。各民族、合地区的歌谣各具特色,都是人民群众的作品,为他们所喜闻乐见。五四运动以后,周作人、刘半农、沈兼士等人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歌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积极从事歌谣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年代,中国诗歌会提倡诗歌大众化,也注意向歌谣学习,其会刊《新诗歌》曾出版“歌谣专号”。在现代文坛上,有许多诗人尝试过写作歌谣体诗,较为著名的有杨骚的《小歌金陵》,徐迟的《长白山森林的故事》等。 ☚ 𪢲兜儿 儿歌 ☛ 歌谣 歌谣民间诗歌。内容质朴,形式多样,一般押韵,可唱可说。换言之,即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歌和谣的概念,在我国古代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有以能不能合乐作为划分的标准。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有以能否划分章节作为标准。如《韩诗·章句》云:“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有以能否歌唱作为划分的标准。如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将乐歌和谣辞分为两类,乐歌是可唱的,谣辞是只说不唱的。也有对歌和谣不作划分的。如《荀子·礼论》:“歌谣謸笑,哭泣谛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 ☚ 歌行 歌曲 ☛ 《歌谣》《歌谣》
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 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道:贾琏带王大夫给宝玉、黛玉看过病后,正向王熙凤讲述黛玉的病因和王大夫用的药时,遇到周瑞家的来回话,琏二爷听了一半便走了,周瑞家的继续向凤辣子回了几件“没要紧的事”后,便将紫鹃姑娘打算向“二奶奶那里支用一两个月的月钱”之要求转告了凤姐。王熙凤听后,不但说了一大堆“这月钱是不好支的”理由,并且还诉了一顿委曲。话赶话,周瑞家的便将“周瑞回家来,说起外头的人,打量着咱们府里不知怎么样有钱呢”一事告诉了凤姐,末了将她听来的歌谣“宁国府,荣国府,……算来总是一场空”也讲给凤姐听了。 众所周知,歌谣是极受民众喜爱的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是平民百姓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具有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诵,风格清新朴实,内容浅显易懂等特色。 《红楼梦》是部文学作品,书中的宁国府、荣国府都是作者妙笔生花的结晶。所以尽管这首歌谣也有一般歌谣的特色,但从中心思想来看,恐怕不是一首平民百姓创作的歌谣,而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的拟作。 从形式、内容、主要精神来看,不难发现“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与《红楼梦》第四回“护官符”的“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两者前后呼应,互为补充,都是形容贾府非常富有、财大气粗的。这一点,我们从周瑞家的向凤辣子转述“外头的人”如何传说的话中就可以看出来了:“贾府里的银库几间,金库几间,使的家伙都是金子镶了、玉石嵌了的。”“姑娘作了王妃,自然皇上家的东西分的了一半子给娘家。前儿贵妃娘娘省亲回来,我们还亲眼见他带了几车金银回来,所以家里收拾摆设的水晶宫似的。那日在庙里还愿,花了几万银子,只算得牛身上拔了一根毛罢咧。”“他门前的狮子,只怕还是玉石的呢!园子里还有金麒麟,叫人偷了一个去,如今剩下一个了。”“家里的姑娘奶奶不用说,就是屋里使唤的姑娘们,也是一点儿不动,喝酒下棋,弹琴书画,横竖有伏侍的人呢,单管穿罗罩纱,吃的带的,都是人家不认得的。那些哥儿姐儿们,更不用说了,要天上的月亮,也有人去拿下来给他顽。”…… 至于“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一句,与其说是歌谣,倒不如说是《红楼梦》中跛足疯道人和甄士隐之类人口念的谶语。乍一看,似乎太粗俗浅陋,语言平淡,但细细回味一下,却包涵着“家有万贯的达官贵人和一贫如洗的穷人一样,降生时赤条条,死去时两手空空”的哲理。从形式上看,该句可称作是民谣“吃不穷,穿不穷,划算不来一世空”的翻版。但事实上,此句从各方面都极象史书中常见的那种预言祸福的民间“口号”。 《红楼梦》中贾府的败落是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各派政治势力各有靠山和背景,又都善于搞阴谋诡计。因此其勾心斗角所深藏的隐祸,不是平民百姓所能预料的。何况,从内容上看,可以断定这一句既是没落阶级气数将尽的哀叹,又是没落阶级意识的反映。因此,不妨说是后四十回续作者借民歌形式,用迷信观念所制造的政治舆论。 歌谣史书中有民谣童谣,但只当做政治之反映,而不当做文学来看待。 严格说,《诗经》亦歌谣,但人都视之为“经”。 《乐府诗集》亦歌谣收集而成的集子。但那是当做音乐来收集的,并非当做文字。 古代诗选中有收入古歌谣者,那是当做古时之诗而收入。收集当代歌谣者,自清李调元《粤风》始,其后,人便较多收集当代歌谣。自明末公安、竟陵后,要求以当时语言为诗,故《粤风》是受此种风气影响而有的。但他称为《粤风》,是附于“风”、“雅”之“风”,要与《诗经》比较。 自民国八年“五四”后,则承认歌谣本身之价值。 [附]四书文 即八股文。 明八股最盛,是从北宋经义而来,体裁为骈俪。虽说代圣人立言,但又受小说戏剧影响。如作为一种文体看,有小说戏剧意味,解析义理清楚,但其中无甚创作,不是自由文体,只是为考试应用。其地位应在所有文体之下。从未有人把它看做独立之自由文体。 歌谣 史书中有民谣童谣,但只当做政治之反映,而不当做文学来看待。 严格说,《诗经》亦歌谣,但人都视之为“经”。 《乐府诗集》亦歌谣收集而成的集子。但那是当做音乐来收集的,并非当做文字。 古代诗选中有收入古歌谣者,那是当做古时之诗而收入。收集当代歌谣者,自清李调元《粤风》始,其后,人便较多收集当代歌谣。自明末公安、竟陵后,要求以当时语言为诗,故《粤风》是受此种风气影响而有的。但他称为《粤风》,是附于“风”、“雅”之“风”,要与《诗经》比较。 自民国八年“五四”后,则承认歌谣本身之价值。 [附]四书文 即八股文。 明八股最盛,是从北宋经义而来,体裁为骈俪。虽说代圣人立言,但又受小说戏剧影响。如作为一种文体看,有小说戏剧意味,解析义理清楚,但其中无甚创作,不是自由文体,只是为考试应用。其地位应在所有文体之下。从未有人把它看做独立之自由文体。 歌谣ɡēyáo流传民间的韵语,有的可随口唱出。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歌谣 歌谣谣咏 谣讴 谣歌 诗谣 颂谣 欢谣 讴谣 歌诀 另见:歌曲 民歌 ☚ 好诗 报刊 ☛ 歌曲 歌曲歌(~本;~谣;乐歌;山~;儿~;渔~;牧~;军~;国~) 曲(曲子;曲调;戏~;小~;名~;组~;选~) 讴 乐风 阕勾 另见:音乐 歌词 表演 唱歌 演奏 ☚ 歌曲 各种歌曲 ☛ 歌唱 歌唱歌(歌吟;歌呼;歌咏;歌咢;歌讴;歌谣;歌颂;讴歌) 唱(讴唱;咏唱) 咏(吟咏) 讴(讴谣;讴吟) 呕吟 另见:唱歌 歌颂 ☚ 歌唱 吟唱 ☛ 唱的方式 唱的方式用鼻音唱:哼(哼唱;哼歌;~小调) ☚ 唱歌 高声唱 ☛ 歌颂 歌颂歌(歌唱;歌谣;歌讴;歌诵;歌咏;讴歌;颂歌;登歌) 咏(乐咏;诵咏)讼 颂 调讴 ☚ 称颂 传颂 ☛ 歌谣gē yáo❶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的总称。杜牧《怀钟陵旧游》:“~~千里春常暖,丝管高台月正圆。” 歌谣 歌谣Geyao民歌、民谣的总称。简称为 “民歌”。它是人民群众创作,又在人民群众中传诵,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的诗歌创作。它是诗歌的形式之一。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种类。在中国古代,歌与谣分称。“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韩诗章句》)。歌因为有配乐和受曲谱制约, 歌词有与之相适应的句法章法结构,节奏一般比较徐缓。谣不配乐,没有固定曲调,取吟诵方式、章句格式比较自由、节奏比较紧促。古人对歌与谣,常联用统称为 “歌谣”。在阶级出现以前,古老的歌谣产生于原始部落中人们的劳动活动, 因而内容主要是反映当时人们对减轻劳动的要求和征服自然的愿望。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歌谣在内容上日益丰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人们用它表现劳动生活,反映他们的苦难和爱情生活, 也用它来表现劳动人民对黑暗社会的诅咒, 对统治者的反抗意志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歌的种类繁多,因分类角度不一样,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从内容出发,结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几大类。劳动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广义的包括劳动中唱的歌。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时政歌,主要内容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 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有不少是以童谣形式出现,常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生活歌,反映人民的社会家庭生活和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情歌,是歌谣中数量最多,最丰富多采的部分。儿歌,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 大多由大人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的韵语写成。古代称为“小儿谣”、“孺子歌”、“童谣”等。短小、清新、明快、刚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歌谣的显著特征。重叠、铺陈、对比、问答、比兴、双关、连锁、夸张、谐音等是歌谣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歌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诗歌和文学的始祖,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源泉之一。 ☚ 故事 寓言 ☛ 歌谣民间文学的一种。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中国古代以合乐为歌,不合乐而口头传唱为谣,现代统称为歌谣。劳动群众创作的用以抒发情感的一种诗歌形式。一般语言质朴、风格清新,多押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歌谣ballad;folk song 歌谣folk song;ballad 歌谣ballad;folk song;nursery rhym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