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歌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歌德1749—1832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生于法兰克福的中产阶级家庭。幼年时就学会多种现代和古代语言。十六岁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71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结束学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772—1775年在法兰克福任律师,但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并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1775年接受萨克森—魏玛公爵的邀请移居魏玛公国。后厉任公爵顾问、宫廷戏院院长,主持耶拿大学的校务,管理税务、军事和交通等。一生著有诗文五十二卷,科学专著十三卷,日记十五卷,书信四十九卷,还有大量绘画。早期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反映狂飙运动时期青年一代的革命热情。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剧本《伊菲格尼》、《塔索》,批判当时的德国社会,坚持祖国统一的信念;《哀格蒙特》写尼德兰民族的独立斗争。晚年作品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自传《诗与真》以及《东方诗钞》。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以文艺复兴后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述浮士德这一传奇人物终生探索奋斗,最后在征服自然、造福人类之中找到了真正归宿的故事,反映了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被认为是德国当时的先进思想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歌德1749—1832Goethe,Johann WolfgangVon世界文学巨匠,批评家、新闻工作者、画家、剧院经理、政治家、教育家、自然哲学家。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主张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结合,后又强调古典主义须联系现实,为德国民族文学服务;认为各国民族文学的发展将会形成世界文学。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与真》等。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包含在他的文论中,在总体上,他承认艺术与道德的联系,但反对艺术以道德为目的,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一)道德不是艺术的目的。最初,他认为艺术所最适宜的对象是“自然”和“道德”,艺术必须是道德性的,这种道德性有助于人类自身的完善。艺术的完整性表现在反映自然、抒发情感、宣扬道德三者的有机结合中,艺术生命和道德原则难分难解,摹仿自然,既奇妙又含有道德目的和效用的是最好的艺术。后来,他虽承认艺术的道德作用,但又认为美在自身,和它引起的善恶都无关系。真正的艺术家考虑的不是外在效果,而是为作品本身的完美而斗争,“虽然一件优良的艺术作品能够而且也将会发生道德的后果,但向艺术家要求道德目的,等于是毁坏他的手艺”。不过艺术家必须“具有一个爱好真理的心灵,并且不论哪里,这心灵发现了真理,就能接受”。(二)艺术家必须爱自己的祖国。要“终身努力去和有害的偏见作斗争,排除狭隘的观点,启发祖国人民的心灵,陶冶他们的趣味,提高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以上引文均见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第447页、480页、48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艺术也只有和祖国结合并为之服务,才显得善、高贵和美,这也是艺术家高度的道德责任。(三)修炼人格是艺术家的重要任务。“一般说来,作者个人的人格比他作为艺术家的才能对听众要起更大的影响。”(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第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拉·苏丹受法国人的高度崇敬,并非其诗的优点,而是在作品里所表现的人格的伟大。因此,艺术家必须努力学习前辈和同辈的长处,就是天才也不例外。歌德在反对把艺术仅仅作为道德的传声筒的同时,承认艺术客观的道德作用,这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他关于追求纯艺术的思想却是不正确的。 歌德德国作家。生于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去世。1771年获法学博士。从童年到逝世前都在写作,很早就以诗作出名。著名的有风靡世界的散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和历时数十年写成、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诗剧《浮士德》。德国文学史上,称为古典文学的10年(1794~1805)为他和席勒所拥有。是德国第1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确立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歌德 歌德1749~1832Gede,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诗人、作家。德国古典文学的大师。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做过皇家参议,母亲是市长的女儿。歌德幼年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爱好文艺,很小就开始学习英语、法语和希腊、拉丁等古代语言。1765年,入莱比锡大学学法律,但却对文学和绘画更感兴趣。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恢复健康后,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法律,在此期间,他阅读卢梭、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受到法国革命思想的熏陶,并结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和一批青年作家,在赫尔德的引导下学习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品达、莪相的诗歌,注意民间的创作,从而摆脱了宫廷趣味和古典主义的教条,写出了一些真挚、优美的抒情诗篇。 ☚ 海涅 美国文学 ☛ 歌德 歌德1749—1832Gede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完成)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他从小就学会了英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童年时代读过许多民间故事,因看法国剧团演出的莫里哀等人的戏剧,引起他对文学的爱好。在大学期间就读于法律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他的主要兴趣仍在于文学创作和美术作品。他的创作速度很快,六个星期写成的剧本《歌茨·冯·柏立兴根》获得巨大的成功,使他成为德国的优秀作家;《少年维特的烦恼》仅用四星期就完成,并获得了更大的声誉,成为有名的作家。歌德的作品颇丰,剧本有《兄弟》、《塔索》、《伊菲格尼》、《自然的女儿》(翻译伏尔泰作品)、《埃匹蒙尼德斯》等;小说有《威廉·麦斯特》、《埃格蒙特》等等。主要作品是诗歌,如《克拉维歌》、《普罗米修斯》、《罗马哀歌》、《威尼斯短歌》、《赖涅克孤》、《魔术的学徒》、《科林特的新好》、《挖宝者》、《远隔的作用》等等。他的诗句法简单、感情丰富,自然合于音乐,许多作品被朋友谱成了歌曲进行演唱。著名诗篇《亲和力》(1809年完成)是其晚年力作。他的《浮士德》一书更是倾注了一生的智慧和才华,写作前后用了60年之久。歌德喜欢徒步旅行、跳舞、滑冰,他生活于当时德国上层社会,与许多名人为友,如作曲家泽尔特,名作家席勒等人。歌德对军事和政治都不感兴趣,专心于艺术的乐园中,但他对拿破仑非常惊服,相信拿破仑是个天才,是伟大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当德国人民起来反抗拿破仑的统治时,他不相信拿破仑会被推翻,并且不允许他的儿子参加反抗拿破仑的义勇军。但是,当德国打败拿破仑时,歌德甚为高兴,还参加了庆祝活动,足可见作为德国人,他仍不失为一位爱国主义者。 ☚ 圣西门 道尔顿 ☛ 歌德 歌德1749~1832德国文学家、剧作家。1749年生于法兰克福。从小才华出众,学会了英、法、古希腊、拉丁、希伯来等语言。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学习法律,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学业,当了律师。他曾任报纸的撰稿人,应魏玛公爵的邀请,担任枢密院顾问,因心情压抑逃到意大利。法国大革命后,他与席勒合作共同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席勒逝世以后,歌德又潜心钻研,进行写作,直至逝世。歌德的文学创作是多方面的,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文学体裁。他的剧作是他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贯串其一生写作的《浮士德》,名列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该剧通过浮士德的一生,写出人文主义的最具代表性的理想。另外还有《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伊菲格尼在陶里斯》等名剧。他的小说和诗歌同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他的作品气势恢宏,文笔精美,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在魏玛公国时,歌德尝试对戏剧导演职能的确立进行亲自实践。他是人类文学史上巨人中之巨人。 ☚ 莱辛 浮士德 ☛ 歌德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出生于法兰克福城一个富有的市民家庭,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语言训练。1765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求学期间写过一些抒情诗。1770年去斯特拉期堡大学继续求学,积极参加了当时的 “狂飚” 突进运动,并很快成了它事实上的领袖。他的创作也逐渐成熟,进入了最初的繁荣时期。怀着强烈的激情写出了洋溢着狂飚精神的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贝里欣根》(1773)、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及《五月之歌》、《野地里的小玫瑰》等大量抒情诗歌。1775年歌德到魏玛公国任职,创作较少。10年的从政生活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1786~1788年歌德游历意大利,完成了《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和《埃格蒙特》,并且写了《托奈多·塔索》和《浮士德》的一部分。1788年歌德返回魏玛,致力于科研和文学创作,并与席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794~1805),写出了许多重要作品。席勒去世后的近10年时间是歌德创作的消沉时期。1813年以后他的创造力又一次活跃起来,并达到了他一生创作的高峰,写出了12卷的诗集《西东合集》(1819)。1824年以后他在魏玛过着归隐生活,在古稀之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两部巨著《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诗剧《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断断续续持续了60年,差不多贯穿了作者一生。歌德把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加以改造,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歌德在创作中使用了欧洲所有的诗体,表达他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浮士德》为歌德建立了不朽的艺术丰碑,成为与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齐名的欧洲文学四大名著。歌德也因此成为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和德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巨人式的人物。1832年歌德患伤寒逝世,终年83岁。 歌德像 歌德故居 ☚ 赫尔德 席勒 ☛ 歌德1749—1832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早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兴趣在文学与绘画。后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并结识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在故乡写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浮士德》初稿等,体现出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1775年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到魏玛,被聘为魏玛国务参议,开始研究自然科学。1786年9月去意大利旅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回魏玛后,摆脱政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完成诗剧《托夸多·塔索》、历史剧《埃格蒙特》、《浮士德》第2稿《浮士德:一个片断》等创作。1794年与席勒订交,完成《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苔》。在《浮士德》初稿和《浮士德:一个片断》基础上完成《浮士德》第1部。晚年仍好学不倦,创作甚丰,重要的有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与东方的合集》。逝世前又完成《浮士德》第2部。歌德学识渊博,经历复杂,一生跨两个世纪,处在欧洲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不断接受先进思想的影响,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对欧洲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参见“美学”中的“歌德”。 歌德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之一。提出艺术应以自然作自己唯一的基础,从特殊中表现一般。要求从现实生活丰富多采的具体形象中揭示美学的秘密。认为艺术是被人精神化了的现实。人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对自然重新安排,以一个完美的“第二自然”还给客观的自然。自然必须显示出它和人的关系才能为人所欣赏。其美学观包含了初步的“人化自然”思想。参见“文学”中的“歌德”。 歌德 歌德1749~1832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学过法律,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国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歌德一生作品极为丰富,有剧本、诗歌、小说、游记等。著名的作品有《哀格蒙特》、《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和漫游年代》、《诗与真》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诗剧《浮士德》。他写这部巨著,前后延续了60年之久,《浮士德》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史诗之一。此外,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很有贡献,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歌德一生除了文学创作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外,还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苦练击剑;年轻时期常进行游泳、滑冰、滑雪、登山、体操等运动;晚年时期主要是散步。歌德最喜欢在江河湖泊里畅游,有时到国外旅行,也念念不忘游泳。曾经游过德国的莱茵河、伊尔姆河等,还游过法国的罗纳河以及瑞士的日内瓦湖。他还很喜爱登山运动,曾经在一个隆冬季节,只身登上了瑞士两千多米高的富尔卡峰,成为当时德国的一大新闻。歌德的滑冰技术令人赞叹,一直坚持到50多岁,并曾担任一个滑冰俱乐部的教练。他写了不少以滑冰活动为题材的诗。长距离行走,也是歌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常常清晨6时起床,开始长距离急行军。为了观赏大自然的美景,锻炼自己的毅力,他大路不走走小路,过高山,穿密林,涉江河……。长年的体育锻炼,不仅使他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而且还练就了健康的体魄,一直活到82岁,成为世界文坛的长寿者。 ☚ 雨果 托尔斯泰 ☛ 歌德 歌德歌德 (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早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兴趣在文学和绘画。 ☚ 曹雪芹 司汤达 ☛ 歌德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生于法兰克福一资产阶级家庭。1765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兴趣主要在文学艺术。这时创作的《莱比锡歌曲》仍带有流行的罗珂珂艺术痕迹。1770年4月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此时与赫尔德尔的结识,对其进步的世界观与文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1773)和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为他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后者通过主人公维特和少女夏洛蒂的爱情悲剧,抨击了德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迸发出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的心声,是德国第一部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品。1775年应邀至魏玛公国供职,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现实很快打破了他的梦想,隐入十年沉寂时期。后悄然出走意大利,潜心研究南欧古典艺术与自然风物,完成《哀格蒙特》、《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等剧作,并继续写作戏剧《托夸多·塔索》、诗剧《浮士德》与抒情诗集《罗马哀歌》。1788年回到魏玛,1794年发表动物史诗《列那狐》,同年与席勒会见,从此二人结下深谊。他们合写《赠辞》,合编刊物,并开展叙事谣曲的创作竞赛,相互配合默契,在十年内,以其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了德国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宝库,将德国文学推向欧洲文学的前列,史称这一时期为德国文学的古典主义时期。1805年席勒去世,此后十年,重要创作陷于停顿,主要发表了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诗与真》。同时将目光转向东方,提出建立“世界文学”的口号。晚年仍居魏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和诗剧《浮士德》的创作,前后历经五六十年时间,概括了歌德一生的经验、认识和理想。前者包括《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上、下两部,描写同名主人公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是一部重要的教育小说。后者概括地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精神发展的历程和德国的现实,被誉为包括《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在内的世界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他较重要的作品还有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悲剧《克拉维果》和《施泰拉》、短篇小说集《德国流亡者的闲谈》等。他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娴熟精湛的艺术,反映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 莱辛 席勒 ☛ 歌德 歌德1749—1832Goethe德国伟大诗人,狂飚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任皇家参议,知识丰富,爱好艺术;母亲精明活泼,富于幻想,善讲故事。歌德童年的精神生活深受母亲的影响。1765年歌德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的兴趣却在文学和绘画方面。1770年转学去斯特拉斯堡大学,第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开始创作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并结识赫尔德,后者介绍他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莪相的诗,一起采集民歌,对他影响很大。1771年8月至1775年10月,歌德积极参加了狂飚突进运动,创作了剧本《铁手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歌《普罗米修斯》等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使歌德名声大噪,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德国新兴市民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维特是一个意志薄弱而富于感情的青年,他离开城市到乡间小住,大自然的清静、美丽,纯朴的农民和儿童,都使他心旷神怡。不久,他结识了一个邻居的女儿夏绿蒂并爱上了她;但她早已和别人订婚。维特决然离去,在一个公使处当秘书,想以社会活动来忘却爱情。可是,他作为一个平民,被排斥于贵族社会之外;他对于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最后找不到出路而自杀。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作者个人的感受,但实际上是迸发出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小说文笔优美,感人心扉。1775年11月,歌德接受魏玛公爵的邀请去魏玛公国任职,繁忙的政务影响了他的文艺创作。为摆脱这种境况,1786年9月他隐姓埋名去意大利旅行。他在那里将近两年,深受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薰陶和感染,同时在创作上也有收获,完成戏剧《埃格蒙特》和《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浮士德》和《托夸多·塔索》也有进展。《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是一部形式上最完整的古典主义诗剧,在内容上则表明纯洁的人性可以战胜人间的错误和罪恶,这充分体现了歌德的人道主义理想。从1794年起至1805年席勒去世,歌德与席勒交往频繁,密切合作,成为两人创作上丰收的十年。这时他们合写《赠辞》,对社会上和文艺界的庸俗鄙陋习气进行了批评;后来又竞相写作叙事谣曲,把这种文艺形式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歌德还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等著作。1805年至1814年,由于拿破仑战争,歌德的主要著作又陷于停顿,但是他写了一部分十四行诗、长篇小说《亲和力》以及自传《诗与真》前三卷。1814年后他好象又恢复了青春,创作了有二百四十多首诗的《西东合集》。特别是在晚年,他以坚韧的毅力和勤奋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以及《诗与真》最后一卷。诗剧《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有12 000多诗行。它的主体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第一部“献诗”是诗人自己的述怀, “舞台序剧”阐述了诗人的文学艺术观点。“天上序幕”说明了写剧目的,是剧情的开端。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非勒司展开一场关于人的争论,天帝表示了对世界和对人的肯定,魔鬼表示了对世界和人的否定,于是以浮士德为双方赌赛对象,从这一赌赛又引出了浮士德和魔鬼的赌赛。作者通过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表现了欧洲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多年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生活发展史。它揭示了奋发进取、追求真理的精神,浮士德在不断的追求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魔鬼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是否定的精灵、恶的象征,但他们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辩证的因素。在艺术手法上,《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作品,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既植根于现实土壤,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歌德除进行文学创作外,还从事自然科学活动。他研究植物学、昆虫学、解剖学、光学、颜色学和矿物学等,并且都有论著。他的一生著作浩繁,是世界文化史上少有的伟人。 ☚ 赫尔德 席勒 ☛ 歌德Goethe,Johann Wolfgang von (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