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歌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歌声

歌声

散文。吴伯箫著。载1961年10月1日《光明日报》。后收进散文集《北极星》。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和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几件往事连缀起来,加以集中和强化,编织成一朵精美的艺术奇葩,突出地表现了延安时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篇以歌声为线索展开联想。以《国际歌》起调,以《东方红》收束,中间穿插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昭示着胜利和解放的歌。重点描写了一次由冼星海指挥的、蔚为壮观的《生产大合唱》,创造了一个特定的抒情氛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赞美之情。作品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如虚实结合、通感转移、比喻联想等,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 事事关心   青山翠竹 ☛

歌声

 

欧阳山


 小队副区茂曾经因为一段在别人听来也许会感到爱悦的歌声而深深地不安起来。他带着特务营里的十几个武装巡逻兵,整天在村落里爬动着,爬上小山冈,穿过无人的深林,或涉水渡过小溪河,愚蠢无知——可是他硬要使用残暴的方法使人害怕,当他知道了并没有谁真的在害怕他的时候悲伤起来了,就胡乱搓擦自己的眼睛。一对小而圆,兔子一样的眼睛。
 他们的任务是严密地监视着各地的灾民的移动。那时候许多乡村都在闹水灾,到处都是满生着浮肿病的饥饿的农民。
 在一个峻峭的山坡底下,区茂最先注意到有人在唱歌了。他提醒他的弟兄们的警戒只用了很短的句子:
 “开心了!”
 一个姑娘在唱着女性的最高音,农民们拍着手或敲着瓦片。歌声尖锐而高扬,一支箭似地直射上空中,流走得很快。
 孤舟岑寂晚景凉天,
 斜倚在篷窗思悄然。
 耳畔听得秋声桐叶落了,
 又只见平桥衰柳锁住寒烟。
 亏我这种情绪悲秋同宋玉,
 况且客途抱恨哪,
 你说好对谁言?……
 她唱完了,一群男子的声音鼓噪起来。在荒山的黄昏里这股宏壮的声音仿佛很可怕,另一个姑娘又开始唱了。她的歌声是粗大而没有修饰的,好像她在那里任性地嚎叫。——盘绕着整个山冈和那上面的丛林,以一种湿润的重量沉落,又从地面缓缓地反弹起来,这一首歌是好听而动人的。
 水会退呀,
 又会回呀——流,
 水呀,
 你既退,
 又要回流,
 看见你日夜呀——不休!
 临走——自古说,难分手。
 为什么分手到如今,
 又在别处逗留?……
 大抵人世相逢,
 都凭个呵——气候:
 “花行春令。月到中秋。”
 当初总怕爱情不透,
 一讲到情深总不顾后头!
 在我却说会少离多,
 情会更厚!
 唉,你要想透:
 要是天天见面,
 你说怎么不生冤生仇!
 她的尾音拖得很长,慢慢地收束了。……这首歌给他们带来很久的静默。从山岭上望下去,只看见一个人擦亮了火柴,静悄悄地吸着烟卷。
 到了听到他们回复过来的欢乐的笑声,小队副区茂叹息起来了。
 “他们要做什么事了呀! ”
 随即向弟兄们发问道:
 “看见什么没有?”
 “没有。你自己呢茂叔?”
 “恐怕是一窝贼。”
 “我有点担心,也有点吃惊。”区茂对他的部下,现在是亲热而平等的。“你们只散开去,顾住你们的长火。……所有的眼睛监视着他们,看你们能够找出些洞罅……我总疑心那些契弟自己不会量力,要做些愚蠢举动了。”
 “唱歌的那班女仔? ……” 一个光头的矮小弟兄以为区茂的过虑毫无价值,这样问了。
 “不要拿女仔来扰乱我。”
 区茂不耐烦地走开了。他一个人钻进十丈以外的树林里,那儿地势较低,以缓慢的斜度下倾着。荒凉的紫色的烟雾涨满了岭上各处,把那装束和省城里的练习警察一样的小队副吸进树林里,看不见了。
 一会儿他大声唱着“柳营遇美”走了回来,对弟兄们说:
 “耕田佬不过是些小猫。谁怕小猫吗……忽然有人——自然当当有这种坏蛋——对他们说了些话,他们相信了,那就搅他妈妈的不通了……他们会变成吃人的老虎! ——好,现在我们……收旗走吧!”
 
 【赏析】 这是一篇很有特点的微型小说,它仿佛是一首多声部合奏曲。
 它是由这样几个“声部”复合交织而成的:
 一、饿殍遍野的悲惨情景。
 小说一开始就用不多的笔墨点明了背景:“许多乡村都在闹水灾,到处都是满生着浮肿病的饥饿的农民。”而这些灾民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救济,还处于荷枪实弹的武装巡逻兵的严密监视之下,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遭到残酷的镇压。
 二、如泣如诉的人生恋歌。
 面对着如此惨酷的现实处境:已成事实的天灾和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人祸,灾民们又如何呢? 不难设想,他们不可能泰然处之,不可能把求生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的施舍,他们似乎想到了反抗斗争(否则,统治阶级为什么会如此草木皆兵呢?)然而,以病弱之躯去对付荷枪实弹的兵警,结果又会如何呢? 自然,他们也不甘默默地等死。此刻,便纵有千愁万绪,千言万语,又说些什么,如何去说呢?“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于是,一腔悲愤竟化作了深情的恋歌冲天而起。歌声“尖锐而高扬”,歌声“粗大而没有修饰”,歌声“以一种湿润的重量沉落,又从地面缓缓地反弹起来”。这是一种生命的冲动,这是一种包含着大悲大痛的祈求,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本能的向往,这是一种面临绝境的而又对人生充满眷念的恋歌。这哀婉的恋歌中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色厉内荏的巡警形象。
 这篇小说是以小队副区茂的视点来结构全篇的。这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矛盾的巡警形象。一方面他奉命弹压骚动的灾民,一方面又怀着一丝恻隐之心; 他一方面跋山涉水、卖力地执行任务,一方面又为自己的渺小而悲伤; 他一方面时刻睁着警觉的眼睛,一方面又对灾民的举动大惑不解。小说在这里表现出了高超的人物描写技巧。作者把艺术焦点对准人物的心灵世界,去探视人物心灵的堂奥。作者没有因为他是统治阶级的爪牙就任意地丑化他,而是始终把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加以描绘,准确而细致地叙写出他心灵波动的层层涟漪: 警觉—→谛听—→叹息—→担心吃惊—→独自省察—→收兵回营,从而塑造了一个特殊情境下的“小队副”形象。
 三个“声部”的复合交织,丰富了小说的生活内容,加深了小说的艺术意蕴,拓宽了小说的审美空间。特别值得欣赏的是,小说并没有把这三个“声部”简单迭加,而是注意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组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三个“声部” 显示了一种互相映照的关系,那如诉如泣的歌声,把灾民的现实处境映照得分外凄惨和悲凉,在凄凉的现实处境中咏唱,又使歌声获得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壮感。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小队副区茂的视点加以描述的,此情此景作用于区茂的视听,使得这个原本有些乖戾的小队副感到了灵魂的颤栗,经过一番省察,思想感情终于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区茂的最终变化,又强化了歌声的感染作用,显示出双方在力量上的消长转化。区茂及其部下的收兵回营,是颇有些落荒而逃的意味的。
 由于这三个声部的互相勾连,互相映照,使得小说具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
 小说一开始首先渲染了弩拔弓张,一触即放的态势,形成了一个紧张的节拍。接下来却又在银瓶乍破之际,故作间关莺语,以两段恋歌接之,使节奏有所舒缓。从小说安排的艺术视点来看,小队副区茂躲进树林独自省察应看作是本篇的高潮,但这个高潮却是以主观思绪,内心波涛的形式出现的,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小说以巡警色厉内荏、空虚慌张的收兵结束,又给全篇留下一个悠长的尾音。小说在向我们昭示这样的哲理:真正的强者是内心充实,充满精神力量的人们。

《歌声》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歌声》

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陡峻,曲折,像一条纠缠着什么的长蛇。我们背负着包袱,流着汗,匍匐似地行进在这艰难的道路上。

肩上的荷负渐渐地沉重起来,有如一种顽强的力拖住人,使人挣扎不脱,然而,谁会住下脚来喘一口气呢?

那正遭受着残酷的践踏的土地——九龙新界底远影,还依稀地隐现在那迷蒙的烟雾中,在那模糊的远山底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线上脱逃出来的吗?

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经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底旧迹,被砍伐了的树木底残根……还清晰地呈露在人们底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底被蹂躏,被残害的过往。

仰望山头,路还多么悠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险道,不就是自由的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确信,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底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服于艰苦的。

一刻钟之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底控制之下吗?他们盘查着,欺辱着我们,而且武装押送着我们向沦陷区前进。当懂得日语的朋友们听见敌兵们自己底对语——“有几个漂亮家伙呢(指女的)!”的时候,多少人为着这句话而战栗呵!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去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底艰难呢?

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呵!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底希望,我们底渴想,我们底漫漫长路底目的。

微风轻拂着我们底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啊!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啊,三十天以来,在我们底记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战烟和阴雾混和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那时,我曾经想:“香港底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走出了那窒闷的空气底压迫!我们又得轻快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了!

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行旅底疲劳似乎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未尽的旅程。

下坡路特别地易走,人们底脚步都轻松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这歌是谁都熟悉的,几年来,不论是在江南或是河北,敌后或是前方,城市或是乡村,都听得到这歌声。这歌声,已经成了熟套,成了滥调,不容易在人们底心里唤起感动。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地叫人感动啊!

三十多天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歌呢?恶兽们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底生命,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做屠杀的罪证吗?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底那个恐怖的早晨,邻家底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了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恶毒地用手扪住她底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唱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乎成了壮大的歌唱——叫人激动、颤栗的歌唱!

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觉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乎越过了那生和死底界山,踏进了自己人底地土!

(1942年桂林集名书店《旅程记》)

赏析1942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攻占香港,作者未及撤离而身陷港岛。《歌声》就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叙写逃离敌人控制下的香港,回到抗日国土上的情形。这篇作品,始终贯穿着憎恨敌人,渴望自由,坚持斗争这一主题。

在艺术上,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顺叙、插叙交替的方式来表现主题。作品所叙写的,主要是临逃出香港,摆脱魔掌,走上自由国土时的事迹和感触,但是作者的思路却没有受时空的限制。既有对眼前饱经敌人蹂躏的村庄、田野的惨象的描写,也有对敌人往昔兽行的回忆。沿途见闻与往昔回忆相得益彰,突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也使作品的容量加大,使内容显得更为丰满宽广。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敌人烧杀抢掠后,田地荒芜,村舍变为瓦砾,一片凄惨景象,与自由国土上的田地丰饶,麦子成熟,蔬菜发绿,一派生机相对比;敌人占领下的香港,天气阴沉,“战烟和阴雾”弥漫,使人难以喘息,与走出险境后,阳光照耀,天气晴朗,呼吸舒展相对比;在敌人刺刀下,唱战斗歌曲要招来杀身之祸,与摆脱魔掌后,不可抑制的、自由自在地唱战斗歌曲相对比……这些对比,表现了对敌人残暴行径的仇恨,表现了获得自由的喜悦和兴奋,也表现了在反侵略的民族战争中,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敌人斗争的坚韧精神。

另外,作品标名“歌声”,一再提到“道路底艰难”、“漫漫长路”,也是耐人寻味的。在沦陷后的香港,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要用生命作代价的。只有经过这种生死劫难的人,才懂得无拘无束地唱这支歌的非同寻常。所以最初一人“吟哦”,后来终于汇成“叫人激动、颤栗的歌唱”。歌声显示出来的是不可摧毁的抗日意志和巨大的斗争力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作品才标名“歌声”。文章写于1942年,这时正是抗战的最艰苦的阶段。我们已经走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但前面的道路还很艰难。要取得抗战的胜利,走完这段“艰难”的道路,需要有一种精神和意志,这就是那歌词里面表达的精神和意志。如此,虽然“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我们也能够“不再感觉到疲困”地到达胜利。这就是《歌声》所要展现给读者的另一内涵。

歌声

歌声

歌喉 歌响
歌咏声:呜呜
歌乐声:歌吹(~沸天)
(歌唱之声:歌声)

另见:唱歌 歌曲 音色 悦耳 婉转 优美1

☚ 歌声   各种歌声 ☛

歌声/各种歌声/歌声响亮/歌声好听/歌声婉转/歌声优美/歌喉

☚ 语声低   歌声 ☛

歌声

singing voic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