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歌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歌圩6767唱歌的集会。西南官话。广西。《广西情歌・喊妹唱歌妹就来》:「~唱歌真好听,高一声来低一声;两人开口大齐唱,蚂蚁上墙接紧行!」

歌圩

壮族传统的群众性文娱活动。最早有汉刘向《说苑》载“越人歌”。民间盛传唐代歌仙刘三姐, 有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自宋至今,聚众对歌,称为“歌的圩市”,故名。壮族于每年春秋时节,各地定期轮流举行。是时远近青年男女汇集传统的歌场, 有数千至万人。对唱者三五成群为一方,四六成对为另一方,此问彼答,歌句皆触景咏情, 或托物取喻, 或猜谜盘问,歌声嘹亮动听,以歌颂幸福, 表达感情。各群寻觅对唱,至晚方散。有的持续举行三天;也有入夜始唱,至通宵达旦者,有“夜半歌声犹未歇,又言明晚早些来”之句。有的白天还举办各种庙会活动,形成商品集散盛会。解放后发展成群众性的歌唱和社交活动,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

歌圩

歌圩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她这才答歌。笨嘴拙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个小时姑娘也不答腔的,只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才的青年。女方答腔后,双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拥下,按歌圩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唱到情意绵绵,便唱起深交歌、赠礼歌,互相赠送礼品,这时情人便离开了同伴,双双踱入花间丛林。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等,随编随唱,无所不包。其内容之广泛,其歌才之敏捷,常常使慕名而来的博古通今的专家们目瞪口呆,为之倾倒。

☚ “水手”背   陪楼歌 ☛
歌圩

歌圩

壮族民间的传统歌咏活动。壮族又称“窝埠坡”或“窝坡”、“窝墩”、“欢龙垌”、“欢窝敢”等,原意是到野外玩耍,不含唱歌的意思,由于这种活动是以互相酬唱、彼此对歌为主,故古代文人以“歌圩名元”。民间传说,“歌圩”起于唐代歌仙刘三姐,说她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罪恶,并教给人们优美动人的山歌。刘三姐被财主害死后,人们便于三月三——三姐受害的日子,歌唱三天三夜,以纪念她。另有传说,是为了纪念一对很会唱山歌的青年男女。他们因封建礼教的束缚不能结为夫妻,便在三月三这天双双殉情。民间还有唱歌择婿的故事流传。宋人著的 《太平寰宇记》载,壮族有“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习俗。宋元以后,歌会十分盛行,节日、农闲或遇婚嫁喜庆,人们就欢歌助兴,尽情娱乐,青年们选择对象常常以歌代言,互通情愫。到清代,已形成大规模的歌圩,“每场聚众不下千人”,“竞日唱和”,“俨如唱歌的市场”这种歌圩常选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经过历代沿袭,使三月三的歌圩最为盛大隆重。

☚ 蹦跶会   麦西来甫 ☛

歌圩

壮族聚会唱歌的传统习俗。多在春节、清明或中秋举行。男女盛装赴会,酬唱山歌,男女青年即兴编唱赛歌,并举行抛绣球、抢花炮等文娱活动。

歌圩

歌圩

壮族群众性聚会唱歌的传统节目活动形式。歌圩在壮语中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崇左、宁明一带叫“窝坡”、“歌坡”,意为“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德保一带叫“航端”,意即“峒场圩市”;靖西古时叫“窝岩”,意即“出岩洞相会”;来宾、横县一带叫“圩逢”,意为“欢乐的节日”。这种活动统称为“歌圩”。唐宋以来有史籍记载。《太平寰宇记》载:“男子盛服……,聚会作歌。”明代邝露的《赤雅》中称之为“浪花歌”。它的形成,民间有祷祝丰年,唱歌择偶,悼念殉情者,歌仙刘三姐传歌等传说。学术界则有以下几种见解:一说源于乐神,二说源于对偶婚生活,三说源于祝捷娱乐,四说为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可见,歌圩的形成与原始宗教祀有直接联系,后又从男女欢会社交活动,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因而歌圩活动并非以恋情为唯一内容和目的,它的形式与岁时农事和生活节奏有密切联系。就其举行的时机及特征看,主要有以下形式:节日性歌圩,一般在农历正月至五月,秋季的八九月间的节日里举行;临场性歌圩,在劳动、圩市、婚娶之时会唱;竞赛性歌圩,包括“放球、还球歌圩”、“庙会赛歌”等。有的歌圩则岁时节日性、纪念性、祭祀性兼而有之。歌圩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二是赛歌赏歌,有盘歌、猜歌、对子歌、连故事和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等种类。三是文体自娱,歌圩会期,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博扇(古俗)活动,甚至还有壮剧、师公、采茶等文艺演出,实为歌节盛会。清《浔州府志》载:壮人放浪,“于村之庙附近地段空阔之处,男女聚会,攒簇成堆,歌唱互答,或以环钏、巾帨,槟榔之物相遗。”歌圩所唱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诸方面,几乎无事不歌。凡壮族聚居地区,均有歌圩的活动存在。据调查,广西有640多个歌圩点。歌圩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体现了集体创作和群众聚唱过程。它已成为壮族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并造就出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

☚ 杀猪宴客   对歌 ☛
歌圩

歌圩

亦称“歌墟”,中国壮族聚会唱歌的一种习俗。“圩”即集市。参加活动的,一般有数百人至数千人。此习俗,自古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特别是左、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盛行。相传歌圩与古代打醮、祭神有关,人们唱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逐渐发展而来。时间各地不同,多在春节。清明或中秋举行。届时,男女着盛装,欢聚圩场,圩场一般在小坡地带。歌圩的主要内容是唱山歌,一般是随编随唱,触景抒怀。青年男女参加歌圩是一种交谊活动,他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探测对方的来意,男子若发现意中人,便唱“求歌”或“请歌”,女方答歌后,双方即开始“盘歌”,即含有赛歌的性质,盘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花鸟鱼虫、历史典故,等等。如物色到喜爱的人,便退出圩场,另相约会。歌圩场上还举行抛绣球、放球、碰彩球、舞龙、舞狮、拳术等活动。建国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已发展成歌节,更具风采。

☚ 摔跤节   歌舞伎 ☛

歌圩

壮语称“窝坡”、“窝墩”、“欢龙洞”。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及云南文山州境内者,多有固定场所;其它地区无固定场所。多于春节期间及夏历三月三前后举行,其它重大节日或农闲时亦有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携带五色糯米饭、红蛋、绣球、毽子及各种礼物,分别男女成群结队,前来赶圩,在圩上或附近寻找异性队伍,以歌相认,表情达意,由浅入深,有“见面歌”、“问好歌”、“盘问歌”、“考察歌”、“爱慕歌”、“交情歌”、“送别歌”、“约会歌”之别。间或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文体活动。通过对歌等活动,未婚者便可物色意中人,如情投意合,便交换信物,盟誓终身。歌圩的起源,北宋时已有记载。明代岳和声在《后骖鸾录》中曾详尽描述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月十七日壮族在柳州郊外举行的一次歌圩盛况。明末邝露在《赤雅》中还说:壮族歌圩有春歌、秋歌之分,春歌在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举行,秋歌在八月十五举行。《凭祥土州乡土志》(抄本)亦载:“时属四月,俗有歌圩,男女成群,各有行数,歌声互答,自乐其乐。然乐而不淫,有‘关雎’之遗风焉。”民间相传壮族歌圩起源于纪念唐代歌仙刘三姐,或说起源于古代壮族的“赛歌择婿”,久而成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