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数学Ouzhou zhongshiji shuxue
“中世纪”一词最初是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Biondo,F.,1349—1463)提出的,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476)至文艺复兴前(14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现代一般把从476年开始直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之前均做为中世纪。由于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初) 的欧洲数学发展有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点,需要单独介绍,因此我们沿用此昂多的中世纪概念。
在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11世纪以前的“黑暗时代”,由于基督教会的绝对统治和对死后升入“天堂”的狂热追求, 人们既失去了思想自由, 也失去了探索自然、发展科学的热情,数学知识极为浅显贫乏,在早期仅有博伊修斯(Boethius,A. M. S.,475—526)、阿尔昆(Alcuin,约736—804)等人的著作,包括整数四则运算、少量的分数知识、少量而又删去证明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后来成为教皇的法国数学家热尔贝(Gerbert, 945—1003)介绍了印度—阿拉伯数码, 却又排斥了零号的使用。
1096—1291年的十字军东征,以及在此期间商业活动的增加,使欧洲接受了阿拉伯文化,包括由阿拉伯人保存和发展了的希腊文化遗产。12世纪,阿拉伯的算术、代数学同欧几里得、托勒密等人的著作一起被译为拉丁文。1202年,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 (参见该条)写成著名的《算书》,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欧洲学者们全面了解初等数学的知识源泉。
这一时期数学的一般进展是: 系统介绍了印度—阿拉伯数码及用以进行各种计算的方法;引入了负数:对定解方程与不定方程、一次同余式的初步研究:分数指数及其运算法则的引入; 经院哲学家对无限和运动的研究,产生了“形态幅度”理论,引入了流量、流数、经度、纬度等概念及相应的算法,成为17世纪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的先导。
从11世纪起,意大利、法国、英国等陆续创办了以神学院为中心的大学, 讲授内容中包括初等算术与几何,培养了人们对数学的兴趣,并成为后来数学发展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