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自然保护区
各大自然区域内,不同自然地带中,有代表性的原生生态系统已遭破坏,但加以保护即可恢复的地区。
如黑龙江的牡丹峰天然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南郊,老爷岭北部。距牡丹江市城区15—22千米,是我国离城市最近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旅游、避暑和度假的胜地。1981年5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次生林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面积20100公顷,森林蓄积量142万立方米。自然保护区内山高谷深,地形地貌壮观,岩石林立。保护区植物繁茂,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杨、桦、椴、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等,有乔木、灌木120种,草本植物300多种。野生动物繁多,栖息着东北虎、马鹿、麝、猞猁、水獭、黑熊等30多种兽类; 鸟类有天鹅、大雁、金雕、金腰燕等170多种,其中以候鸟的数量、种类为最多。昆虫有400多种,其中桔凤蝶、黄凤蝶、绢蝶等共40多种。经济动物有野猪、狍、狐狸、林蛙、野鸭等。
又如甘肃省小陇山麦草沟青枫次生林自然保护区,1982年11月19日,甘肃省政府批准麦草沟自然保护区为甘肃省省级自然保护区。麦草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小陇山林区的中心地带 (东经106°15′,北纬34°18′),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面积为52500亩,基岩为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土壤以山地棕色森林土为主,偶见有淋溶褐色土分布。属秦岭西段南坡,临近分水岭,为嘉陵江发源地之一。麦草沟的主沟沟道宽阔、平坦,支沟呈Ⅴ形。海拔1500—2300米。阳坡较缓,阴坡较陡,平均坡度35°左右。保护区内森林均系次生林。主要以锐齿栎为主,混交有辽东栎、栓皮栎以及椴、槭等,间有小片山杨林或白桦林; 在沟谷及山坡下部常见以水楸、椴、槭、漆树等树种组成的阔叶混交林; 卢家沟,海拔2000米区内有少量红桦林分布。四面环山,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是本林区各种栎类及其他种类的典型次生植被。
再如吉林省查干泡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霍林河末端与嫩江的交汇处,吉林省松源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及大安市境内(东经124°03′28″—124°30′59″,北纬45°05′42″—45°25′50″之间)。总面积506.84平方千米,主体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部分位于白城的大安市和松原的乾安县。1986年查干湖经吉林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仅鸟类一项,已由过去的117种增至目前的239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43种,特别是东方白鹳、白头鹤、白鹤、丹顶鹤、黑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大天鹅、灰鹤、白琵鹭等国际濒危物种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种类、数量,在保护区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呈现物种多样性、珍稀性及生境的典型性等重要特征。在保护区栖息繁衍及过往停歇的鸟类共有239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73%。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白头鹤、白鹤、金雕、白尾海雕、大鸨等八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白枕鹤、灰鹤、白琵鹭、白额雁、鸳鸯等35种; 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共43种。陆上野生动物有狼、狐、貉等25种,两栖爬行类九种,鱼类46种,年产量达5000吨,昆虫446种。查干湖渔场2005年胖头鱼总产量3300吨,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例为1. 5‰,占吉林省同类产品的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