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树条溃疡病rubber tree stripe canker由疫霉菌侵染橡胶树新割树皮的一种真菌病害。1909年在斯里兰卡首次报道。中国于1961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首次发现。 分布和为害 分布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产胶园。1962年该病在中国海南省大面积流行,广西和广东的病情较轻,福建尚未发生此病。 条溃疡病初发时在新割面上出现1条至数条、数十条竖立的黑线,排列成栅栏状,病痕深及木质部。黑线病痕扩展或融合成条状病斑、水渍状,潮湿天气在病斑上长出白色雾层,即病菌的菌丝体和孢子囊;天气干燥时霉层消失。病斑向上下扩展,严重的向上扩展到主干的第一分枝以上,造成半个树围的树皮腐烂。 病因 病原物是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属卵菌、霜霉目。国外报道有六个种:棕榈疫霉(P.pal-mivora),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科特迪瓦;簇囊疫霉(P.botryosa),马来西亚、泰国;密氏疫霉(P.meadii),印度、斯里兰卡;柑桔褐腐疫霉(P.citriphthora),印尼、科特迪瓦;寄生疫霉(P.parasiti-ca),印度;辣椒疫霉(P.capsici),巴西。中国海南省和云南省的橡胶树上发现有柑橘褐腐疫霉、辣椒疫霉、密氏疫霉、寄生疫霉和棕榈疫霉5种。病原菌的菌丝体透明、管状,无隔膜、多核;无性态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孢子为卵孢子。主要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传播、为害。孢子囊的形成、萌发、传播和侵染要有高湿条件。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形成厚垣孢子和卵孢子。这些疫霉菌生长最适温度23~27℃,但寄生疫霉在35℃能正常生长,其最适温度25~30℃。病菌的寄主范围广,能侵害胡椒、椰子、柑橘、菠萝、番木瓜、可可等数十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条溃疡病每年3月至12月整个割胶期间都可发生。其发生与品系抗性、植地环境、割胶作业和气象因素有关。芽接树比实生树病重,芽接树中PB86、RRIM600比其它品系病重;湿度高的胶园病重;秋冬季节树干潮湿或低割线树割胶的病重。降雨是病菌侵染的主要条件,高湿并冷凉气温是导致病斑扩展、树皮腐烂的主要因素。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通过割胶切口侵入。落在新割口上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在高湿条件下发芽,穿人新割的树皮幼嫩薄壁组织,在细胞间或细胞内生长,蔓延,在割面形成黑线条纹,潜育期1~3天。潮湿条件下或重复侵染时,条纹扩展或联合成块斑,引起树皮不同程度的腐烂。 条溃疡病有多种侵染菌源,除土壤来源,橡胶树茎干上的溃疡病灶、树冠的病叶、病果和病枝梢以及橡胶园内外的染病的植物都是侵染源。病菌孢子囊或游动孢子主要靠雨水或潮湿气流传播。雨水可将带菌土壤溅散到割口上,树冠病组织上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可由雨水、露水传到割口上。 病害控制 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以化学防治,即:❶加强林段抚管,降低园内湿度。 ❷秋冬季由低线转到高线割胶。 ❸雨后树干潮湿,当天不割。 ❹在离割线上方20厘米处设油毡防雨帽,阻止树冠上病菌随雨流到割口。 ❺初发病时每隔10~14天涂施一次乙磷铝或瑞毒霉缓释剂。 ❻割胶期间对黑线条纹病株涂施高浓度的乙磷铝或瑞毒霉水剂控制病斑扩展;停割后及时切除腐烂病皮、消毒、涂封。 ❼在割线下方的树皮上刮皮涂施5%乙烯利油剂,一年施用2~3次,可以提高树皮对条溃疡病的抗性。 橡胶树条溃疡病rubber tree black stripe橡胶树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的多种疫霉(Phytoph-thora spp.)。割面上出现一至数十条竖立黑线,多时排列成栅栏状,可扩大或愈合成条斑,针刺后无胶流出。病痕可深达木质部,低温阴雨时,在割面或原生皮上出现水渍状斑块,有时有泪状流胶或渗出铁锈色液体。病菌孢子囊主要藉雨水传播,从伤口侵入。低温阴雨或高湿有利发病。可采取降低林间湿度、科学割胶、药剂保护胶面等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