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竹茹汤❶《金匮要略》方。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水煎,分三次服。功能益气和胃,降逆止呕。治久病体弱,或胃虚气逆不降而致的呃逆或呕哕;现也用于妊娠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呕吐以及腹部手术后呃逆不止而属胃虚气逆者。方中橘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竹茹清胃热,止呕逆;人参益气和胃;生姜和胃止呕;甘草、大枣补虚安中。诸药合用,补虚理气,温而不热,气顺热清,胃得和降,则呃逆可止。 ❷《济生方》卷二方。又名济生橘皮竹茹汤。赤茯苓、橘皮、枇杷叶(去毛)、麦门冬、竹茹、半夏(汤洗七次)各一两,人参、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❸《寿世保元》卷三方。陈皮三分,人参二钱,炙甘草、竹茹、柿蒂各一钱,丁香五分。为末,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胃虚膈热而致的呃逆。如身热作渴,去丁香,加柴胡、黄芩。 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卷中【组方药物】 橘皮12克 竹茹12克 大枣5枚 生姜9克 甘草6克 人参3克 【制剂用法】 上药6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3次服。 【主要功效】 理气降逆,益胃清热。 【适应病证】 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大病后发热,误用汗法,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𥆧、恶寒,食则反呕,谷不得入者。 【临床验证】 返流性食道炎:将69例分为甲乙两组治疗,甲组用本方,乙组用胃复安和甲氰咪呱治疗。均在治疗后2周复查胃镜。好转率中药组32.3%,明显高于西药组(14.3%);中药组总有效率88.2%,明显高于西药组(65.7%)。(《中医药信息》1988(5): 19~20) 【方义分析】 本方治证,为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故方用橘皮、竹茹清热和胃,理气行滞;人参、大枣,补虚安中,健脾扶正;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甘草合人参、大枣健脾益气,并可调药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理气降逆,益胃清热之效。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橘皮汤”(《三因方》卷五)。 橘皮竹茹汤júpízhúrútānɡ❶《金匮要略》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八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水煎, 分三次服。功能益气清热, 降逆止呕。治久病体弱, 或胃虚有热, 气逆不降而致的呃逆或干呕。 ❷又名济生橘皮竹茹汤。《济生方》方。赤茯苓、橘皮、枇杷叶、麦冬、竹茹、半夏各一两, 人参、炙甘草各五钱。为粗末, 加生姜五钱, 水煎服。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又名陈皮竹茹汤。《济生方》的橘皮竹茹汤、《寿世保元》的橘皮竹茹汤、《温病条辨》的新制橘皮竹茹汤、《温热经纬》的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等,都由本方加减衍化而来。方由橘皮二斤(一作二升),竹茹二升,人参一两,甘草五两,生姜半斤,大枣三十枚组成。上六味,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能理气降逆,益胃清热。主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失和降所致的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 呃逆、呕吐,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所治证属胃虚有热,气失和降所致。治以清补降逆立法。方中橘皮理气和胃,竹茹清胃降逆为君; 人参补益胃气,生姜和胃止呕为臣;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安中,以为佐使。本方理气与补气合用,行中有补,补而不滞,可治胃虚气逆;竹茹清胃与辛温之生姜同用,则清中有温,寒不伤中。诸药合用,共奏益胃气,清胃热,降胃逆之功。使气顺热清,胃得和降,则呃逆呕吐可止。故为清补降逆,治疗胃虚有热,呃逆呕吐的临床常用方。现临床上多用于神经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不完全性梗阻的呕吐,妊娠恶阻的呕恶,以及腹部手术后膈肌痉挛的呃逆不止,属胃虚有热者。呃逆呕吐由于脾胃虚寒者,不宜应用本方。 橘皮竹茹汤(《济生方》卷二) 橘皮(去白)、青竹茹、赤茯苓(去皮)、枇杷叶(拭去毛)、麦门冬(去心)、半夏(汤洗七次)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 上药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能理气降逆,养胃清热。主治胃虚有热,口渴,呕吐少食者。本方由金匮橘皮竹茹汤衍化而成。化痰降逆,清胃养阴作用较显著。 橘皮竹茹汤(《寿世保元》卷三) 陈皮(去白)三分,人参二钱,甘草(炙)一钱,竹茹一钱,柿蒂一钱,丁香五分。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温服。功能降气止呃,寒热并调。主治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新制橘皮竹茹汤(《温病条辨》卷二) 橘皮三钱,竹茹三钱,柿蒂七枚,姜汁三茶匙(冲)。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功能利气降逆,清热和胃。主治胃热呃逆,胃气不虚者。 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温热经纬》卷五) 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水煎服。功能清胃化湿,理气降逆。主治湿热呕吐。 ☚ 旋复代赭汤 丁香柿蒂散 ☛ 00004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