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张九成著。为答问形式的语录,内容大多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强调“心”的绝对作用,认为“心之所存,治乱安危,得失成败所自生也”。他引禅入儒,主张“仁即是觉,觉即是心。因心生觉,因觉有仁”,把释家的“身心皆空”与儒家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视为同一境界。认为佛家超脱世俗、泯灭是非的人生态度有其一定合理性。要求常保真心而不受外物影响,并重视践履工夫,主张“稍自涵养充实,则自然蕴藉可观”,产生“圣贤气象”。此书对陆九渊心学有开启作用,但受到朱熹的抨击。初附刻于《横浦集》,后单独成书。
横浦心传
宋代理学著作。三卷。北宋张九成著。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浙江钱塘人。青年时师事杨时。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任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兼侍讲等职。因反对与金人议和等,遭放逐,谪居南安军(今江西大余)。蛰居十四年,终日闭门读书解经。秦桧死后方被起用,出知温州。四年后病卒。理宗宝庆初,被赠太师,封崇国公,赐谥文忠。张九成的思想是从二程理学到陆九渊心学的中间环节。
《横浦心传》为答问形式的语录。内容涉及道德涵养、问学方法、天理人情和外物本心等。
《横浦心传》强调“心”的绝对作用。张九成说:“心之所存,治乱安危,得失成败所自生也。”要求保持“心”之“真”而不受外物的影响。“凡物之形于外者,常有以泄露之真,吾逆知其形而不为之泄。”意谓万事万物都是吾心所造。由此进一步发展,即陆九渊的“心即理”。
《横浦心传》所说的“理”,近于指存在于自然事物内部的法则或秩序,也指封建伦理纲常原则。日常生活中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被视为“天理”的表现。张九成认为理不离人情,道不离事物。他说:“理之至处亦不离情,但人舍人情求至理,此所以相去甚远。”“圣人以天理为人情。”“形而上者无可名象故以道言,形而在下散于万物,万物皆道,故不混言耳。”“理”和“道”相对于“情”和“器”有决定和主导作用。
《横浦心传》提出“仁,人心也”的思想。张九成说:“仁即是觉,觉即是心。因心生觉,因觉有仁。”以生觉、知觉论仁,由二程发其端,谢良佐继续发挥,张九成则作了进一步的综合与发展。“觉”和“心”都是人的心理和思维活动,“仁”则是这种心理和思维活动的内容。这就把作为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与作为心理活动的“心”、“觉”混为一谈了。
由此出发,张九成强调平日的“践履工夫”。认为“士大夫不必孜孜务挟册看书”,“凡古人书中用得处,便是自家行处,何问古今。”主张“稍自涵养充实,则自然蕴籍可观”,如此便可达“圣贤气象”。在教育上也就主张对儿童应“先教以恭谨,不轻忽,不躐等,读书乃余事”。这些思想开陆九渊“心学”之先,一直影响到王守仁的“六经注我”思想。
张九成的这些思想代表了洛学心学化的发展方向,明显地受到佛教的影响。他与禅师宗杲交游甚笃,思想受其影响甚大。因此,受到朱熹的猛烈抨击。其实,张九成基本上还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借禅言儒,而不是站在佛学立场上,借儒谈禅,黄宗羲正确地指出这一点。他说:“横浦虽得力于宗门,然清苦诚笃,所守不移。亦未尝讳言其非禅也。”(《横浦学案》,《宋元学案》卷四四)
被附刊在明万历《横浦集》中。又收在清新安吴虞氏本《横浦文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