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樛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樛木向下彎曲的之木。《詩·周南》有《樛木》篇。班固《幽通賦》:“葛緜緜於樛木,詠《南風》以爲綏。” 樛木 樛木《诗经·周南》篇名。全诗三章,章四句,采用叠章的手法,只在相应的地方替换意义相近的动词,反复表达的是祝福“君子”安享福禄。方玉润《诗经原始》云:“观纍、荒、萦等字,有缠绵依附之意,如茑萝之施松柏,似于夫妇为近。”认为此诗以葛藤牵樛木,借喻夫妻相爱,是妻子祝颂丈夫之词。有人以为臣下祝颂君上,或祝颂贵族,亦可通。《毛诗序》称“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当是臆说。 ☚ 卷耳 螽斯 ☛ 《樛木》南有樛木,(一) 南山弯弯的树呀, 葛藟累之。(二) 野葡萄儿缠着它。 乐只君子,(三) 快乐的人儿呀, 福履绥之。(四) 幸福降给了他。 南有樛木,南山弯弯的树呀, 葛藟荒之。(五) 野葡萄儿蒙着它。 乐只君子,快乐的人儿呀, 福履将之。(六) 幸福添给了他。 南有樛木,南山弯弯的树呀, 葛藟萦之。(七) 野葡萄儿绕着它。 乐只君子,快乐的人儿呀, 福履成之。(八) 幸福全给了他。 注 释 (一)朱熹:“南,南山也。木下曲曰樛。” (二)马瑞辰:“窃疑葛藟为藟之别名,以其似葛,故称葛藟。……此诗疏引陆玑云:‘藟,一名巨苽,似燕薁。《易释文》引草木疏作葛藟,一名巨荒。以葛藟二字连读。……’宋开宝《本草》注云:“蘡薁是山葡萄。’则葛藟,盖亦野葡萄之类。” (三)陈奂:“只,词也。……凡只,或在句中,或在句末,皆为语词。” (四)毛亨:“履,禄。绥,安也。” 马瑞辰:“《释诂》:‘履,禄同训。’《大雅》:‘天被尔禄。’《传》:‘禄,福也。’是福与禄,对文则异,散文则通。” (五)毛亨:“荒,奄也。” 陈奂:“奄与掩通。” (六)毛亨:“将,大也。” (七)朱熹:“萦,旋也。” (八)毛亨:“成,就也。” 陈奂:“《尔雅》:‘就,成也。’成就二字互训。……凡成皆有义也。” 注 音 樛jiu鸠 藟lei垒 累lei雷 乐luo洛 樛木南有樛木, 葛藟纍之。 乐只君子, 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 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 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 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 福履成之。 南山有棵老树弯又弯,葛藤紧紧把它缠。和乐的君子啊,欢乐安宁福禄来。 南山有棵老树弯又弯,葛藤紧紧把它盘。和乐的君子啊,欢欣安宁福禄长。 南山有棵老树弯又弯,葛藤缠绕往上爬。和乐的君子啊,福禄来到永安康。 《樛木》三章,章四句。这是一首祝福别人得到幸福的民歌。《小序》谓:“后妃逮下。”而《大序》又曰:“无嫉妒之心。”到宋朱熹《诗集传》也因其说。今多不从。今人蓝菊荪先生认为,《樛木》这首诗,是对劳动者的歌颂,希望能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见解很符合诗的本义。 诗中 “乐只君子”句中的 “君子”是指何人?历来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1)指剥削阶级统治者,如《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小雅·采薇》:“君子所依,小人所腓”等;(2)宋朱熹认为指“小君内子”即后妃姨太太;(3)指劳动者。在《诗经》中的“君子”指一般劳动者也是有的,如《王风·君子于役》篇中的“君子”就是指当兵的征人,反复体味诗意,本诗的“君子”指善良的劳动者,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首诗共12句,只调换6个字,反复咏叹。这些都是为了避免平淡,使之更新颖,便于抒发感情,这也是民间歌谣的特点,有鲜明的个性,富有表现力,有艺术魅力。高尔基说:“接近民间语言吧,寻求朴素简洁健康的力量,这力量用二三个字就造出一个形象。”《樛木》篇亦然。 樛木
【注释】 ①樛(jiu 纠)木;《毛传》:“木下曲曰樛。”葛藟:均为藤类植物。累(lei 雷):缠绕。②只:语助词。履绥:《毛传》:“履,禄。绥,安也。” ③荒:《说文》:“荒,……一曰草掩地也。” ④将:《郑笺》:“将,犹扶助也。” ⑤萦:《毛传》:“萦,旋也。” ⑥成:陈奂《诗毛氏传疏》:“《尔雅》:‘就,成也。’成、就二字互训。” 【译文】 南山大树高又弯,葛藟紧紧往上缠。祝愿君子常快乐,多福多禄永平安。南山大树高又弯,葛藟茂盛遮树干。祝愿君子常快乐,多福多禄遂心愿。南山大树高又弯,葛藟缠绕往上攀。祝愿君子常快乐,多福多禄合家欢。 【集评】 宋·李樗:“所谓‘乐只君子’,但是众妾祝愿其上之辞,欧阳公谓如万寿无疆之类是也。先言累之,后言荒之,继之以萦之;先言绥之,后言将之,继之以成之,诗人之辞多重复也。《诗》中之辞多重复亦有先后之序,亦有不可为先后之序。如《关雎》之诗先言琴瑟友之,后言钟鼓乐之,此先后之序也。如《卷耳》之诗,先言维以不永怀,后言云何吁矣,此其先后之序也。若此诗则不可为先后之序也。”(《毛诗李黄集解》卷二) 宋·辅广:“此诗虽是兴体,然亦兼比意,与《关雎》同。故郑氏以为木枝以下垂之故,故葛藟得累而蔓之,喻后妃能以惠下逮众妾,故众妾得上附而事之。但先儒皆以君子为指人君而言,故张子曰:室家安和,故其君子无所忧患。”(《童子问》卷一) 明·季本:“苏氏曰:凡诗每章有先后浅深之异者,固自有说若《樛木》、《螽斯》之类,皆意不尽申殷勤而已,欲强求而说,则迂杂而不当矣。东莱吕氏曰:《诗》亦有初浅后深,初缓后急者,然大率后章多是协韵。按此二说,可以为诗中通章复咏而文句相同者之通例。”(《诗说解颐·正释》卷一) 清·方玉润:“观藟、荒、萦等字有缠绵依附之意,如茑萝之施松柏,似于夫妇为近。……君臣夫妇,义本相通,诗人亦不过藉夫妇情以喻君臣义,其词愈婉,其情愈深,即谓之实指文王,亦奚不可?”“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诗经原始》卷一) 近·吴闿生:“此诗但言君子盛德福履之厚,本与后妃无涉。‘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者,言木下曲,则葛藟缘之以致其高;君子作人,则士依之以成其德。诗意止此。”(《诗义会通》卷一) 【总案】 此诗是祝贺男子新婚的赞歌。而传统的说法,认为此诗是众妾赞美后妃能宽容和庇护下人,而无嫉妒之心。《诗序》和朱熹《诗集传》皆持此说。清人王先谦则认为:“《文选》潘安仁《寡妇赋》云‘……顾葛藟之蔓延兮,托微茎于樛木’。李注:‘……言二草之托樛木,喻妇人之托夫家也。《诗》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按,潘以女子之奉君子,如葛藟之托樛木。李引诗为释,是古义相承如此,不以‘樛木’喻‘后妃’,‘葛藟’喻‘众妾’也。”(《诗三家义集疏》卷一)王说为是。此诗诗意集中,节奏明快,情致柔婉。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这一评点,可谓概括了该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樛木
本篇的题旨,当为妻子祝贺丈夫得到幸福之意。 全篇共分三章,每章前两句都是比兴。“南”,为 “南山”的简略。“樛”,是枝向下弯曲的树木。“葛”,为多年生的长茎蔓草。“藟”,葛类,一名巨苽,也连蔓而生,古人因其似葛,故以葛藟并称。此言,南山上枝杈向下弯曲的樛树,葛藟缠绕着攀附它。此以葛藟缠绕攀附樛木比喻妻子围绕着依附丈夫而生活。二、三章将首章的 “葛藟累之”换为 “葛藟荒之”,“葛藟萦之”。以 “荒之”、“萦之”,反复表明对丈夫的依附与爱护之情。接着,便是祝福丈夫: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此两句是说:快乐的丈夫啊,幸福将降临给你。妻子对丈夫的真挚热烈的情思溢于言表。二、三章将首章“福履绥之”换为“福履将之”、“福履成之”。“将”,扶助。“成”,成就。即扶助你幸福;成就你幸福。其所以换了两个与“荒”、“萦”字义相近的字:将、成,是为了与 “荒”、“萦”字押韵。 三章的前两句描绘出:在向阳的南山的枝杈向下弯曲的樛树上,攀附、缠绕、覆盖着长茎蔓生茂盛的葛藟,烘托出生动形象、色泽鲜明、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接着,后两句便进入直接抒情。全诗仅有四十八个字,其间只调换了六个义近而音不同的字,即将妻子对丈夫真挚而热烈的祝福感情表达出来。其音调十分铿锵和谐,其语言相当通俗精练。 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反复咏叹是民歌的形式特点,这首诗十二句中,只调换了六个字,居然成章可诵,这种手法在《诗经》中是寻常可见的。 “樛木”为向下弯曲的树木;“南”是“南山”之省略,人在语言省略中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倾向,即略同存异。譬如你住的环境依山靠水,在表达山上有何物水中有何物时,为了不致混淆,一般要说“山有某某”、“水有某某”。但假设你住在四面环山的地方,就必须说明“南山有某某”,“北山有某某”了,如果要省略,显然“山”可略去,“南”、“北”不可略去,否则即生混淆。这就是“南有樛木”的省略道理。 “葛藟”,均为藤葛之类爬蔓附缘生长的植物,依附他物才能爬得高,是这类植物的生长特点;“纍”为缠系盘绕之状,“荒”为掩没遮覆之状,“萦”为纠缠勾结之状,可以想见到一棵树木挂满了附炎趋势的藤萝而压弯了腰的情景。 “乐只君子”一句,“乐”是乐陶陶的样子;“只”是语助词;“君子”是“诗经”中最常见又最难解的一种不确定称谓,所指系何人,几乎每首诗都可存疑,姑且按朱熹先生的说法,此处指“小君内子”,仍是后妃姨太太的代称。 “福履”即今天所说的“福禄”;“绥”为安稳状;“将”乃“扶助”义;“成”是成全造就的意思,今天仍用于成语“功成名就”中。 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什么信息呢?直言释之; 南山上有一棵向下弯曲的树,被无数葛藤植物纠缠盘绕掩没。如同藤萝附木一样的姨太太们乐在其中,因为她们有君王撑腰,可以自自在在消受现成的福禄——这是传统的讲法,且不论作为君王象征的樛木自我感觉是受罪还是享福,反正有本事牢牢攀住大树不放并拼命向上爬,此即“后妃之德”之大观。当然,如果将“君子”安在象征君王的“樛木”头上,虽有离经叛道之嫌,却可悟出另一番哲理,不妨游戏为之。先秦时代,《诗经》中的句子多被援引用作外交辞令,大约与它本身具有的不确定含义有关,谁来用,用在哪里,怎么解释都可以。 在表现手法上,朱熹先生认为此诗属于“兴”,但仔细品味一下,以葛藟依附樛木来比喻后妃之依附君王,实在是非常贴切形象,因此说此诗用的是“比”的手法也无不可。 从比喻的角度看,这首诗是赞美还是讽喻呢? 从今人的眼光看去,理解为讽喻似乎顺理成章,因为今人一想到依附寄生,就会联想到卖身投靠,吸血剥削等不名誉的作为。我以为今人这样去理解也无可厚非,属“古为今用”之例。但平心而论,这实在不象初民的观念,如硬说为诗作者的本来意图,实在是强奸古人。古人对“合理”的理解是建立在当时的生产认识水平上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剥削,什么叫阶级斗争,与其说他们受历史局限性限制,倒不如说受此限制更大的恰恰是今人,因为古人甚至不晓得“历史局限性”这个词。他们即使有痛苦,也不会从阶级、剥削角度去找根源。受原始的自然神论的影响,初民观念中更倾向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一切造物及其相互关系都是自然和谐的,尽管如葛藟依附樛木,也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关系,以此引申出人与人的社会、自然关系,这显然是正向比喻,因而主要倾向是“美”而不是“刺”。 樛木 樛木〔原文〕 ☚ 卷耳 螽斯 ☛ 樛木 樛木弯曲的林木。《周南·樛木》一章:“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毛《传》:“木下曲曰樛。”郑《笺》: “木枝以下垂之故,故葛也,藟也得累而蔓之,而上下俱盛。”《小雅·南有嘉鱼》三章:“南有樛木,甘瓠累之。”朱熹《集传》:“樛木下垂而美实累之,固结而不可解也。” ☚ 樛 聪 ☛ 树木 树木树(~丛;~阴;果~;老~) 木(花~;独~;林~;苗~;乔~;果~) 另见:植物 木材 木板 树荫 种植 砍树 ☚ 树木 各种树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