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槿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槿花jǐn huā木槿花,早上开放,晚即凋落,常被用来比喻人心易变。孟郊《审交》: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 槿花 槿花
禅师在向人示法时,常有两个特点。一是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周围环境中的常景,巧设譬喻,使你顿悟。因为在禅宗看来,万物皆具佛理,“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般若即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 每个人无时无地不生活在佛理之中,因而用不着向更远处、更深处去刻意寻求,只要在自家身上或自家身旁参悟就够了,关键是看你能否将近在咫尺甚或就在你身上的这种佛性发现出来。这就是禅宗所讲的“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二是在用这些小事常景示法时,并不沾染世俗的善恶美丑的成见。因为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境界,在体现佛理这一点上,鲜花并不比屎尿优越,骷髅也并不比美人逊色,在佛法面前似乎一切平等。因而他们在设譬时也就不矜美,不避丑。正如慧照所言:“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 ( 《古尊宿语录》 卷四引) 而禅宗尤喜以花、树为喻,从最初的问祖师西来意,答以 “庭前柏树子”开始,以花、树示法的例子不胜枚举。《居士集》卷二十六还记载了一段这样的故事:“初,鲁直 (黄庭坚) 诣晦堂禅师问道,晦堂曰: ‘《论语》 曰:“三三子以吾隐乎,吾无隐乎尔,”公居常如何理论?’ 鲁直呈解。晦堂曰: ‘不是,不是。’ 鲁直迷惘不已。一日,侍晦堂山行,时木樨盛放,晦堂曰: ‘闻木樨香否?’ 曰: ‘闻。’ 晦堂曰: ‘吾无隐乎尔。’ 鲁直释然,即拜之。” 这首《槿花》诗即很典型地体现了上述的两个特点。它借助于人们能常见到的木槿花来阐发禅理,而“老僧非是爱花红”一句更明确点出作者并非是矜于它的美色,更无意对它进行主题性的描写,而仅仅是把它当作示法的譬喻物。而作者借助于槿花要宣扬什么思想呢?无非是由它的朝开暮落而感慨“色即是空”的这一古老命题罢了。佛教中所说的“色”,是同“心”相对的概念,指一切有形体的、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和我们今天所说的 “物质世界”相仿佛。但佛教又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它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一切都是虚幻的,即使是能造作出一切色法的“地水火风”也不例外,这就是“空”,或曰 “四大皆空”。出于这样的世界观,佛教让人们摒弃尘世生活和物质追求,潜心到心性的修养中,以期在这一修养中达到彼岸世界。这首诗所宣扬的思想虽没有什么新意,但它在写法上还有可取之处。它在所有的花木中单选用了槿花这一形象,因为槿花朝开暮落,开花期很短,这有助于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一切看来仿佛实有的事物,哪怕是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过都是过眼烟云,都会在瞬息间归于幻灭,从而使人们在悲伤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跌入到佛家的怀抱中,而这正是作者所希冀的效果。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一般人都是从《宋诗纪事》中读到此诗,而《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第一句却作“朱槿移栽释梦中”,“释梦”两字在这里无解。《宋诗纪事》引此诗出处为《全芳备祖》,今查北京图书馆馆藏徐氏(徐乃昌)积学斋手抄本《全芳备祖》乃为“释梵”,“梵”在这里即指代“梵宇”、“梵刹”,亦即寺庙、禅院,这样该句才有解,故尔可知《宋诗纪事》的“梦”字当是因形近而误作 “梵”字。 ☚ 绍隆 正觉 ☛ 槿花崔道融
崔道融的这首小诗,短短二十字,不加雕饰,没有着意刻画槿花姿色如何,紧紧抓住槿花虽易凋谢,但也易开的特点,既表现了诗人对槿花“一日一回新”的赞誉,也从中引发了对桃李难得再见,重开须到明年的叹惋。 木槿花,又名朝开暮落花。据《群芳谱》载:“有单叶千叶之殊,五月始开,朝开暮落。”历代诗人,往往抓住其“朝开暮落”的特点,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佳句。诸如:“朝荣殊可惜,暮落实堪嗟”;“爱花朝朝开,怜花暮即落。颜色虽可人,赋质无乃薄”;“朝开暮落复朝开”等等。 诗人根据槿花易开易落的特点,赋予其朝气蓬勃,终年不衰的形象。全诗写得自然流畅,清新活泼,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木槿是夏秋之花,盛开之时,三春已去。诗人以木槿和桃李之间的强烈对比,写木槿花之易开易落及桃李花之难得。木槿花虽无桃李之艳,但她却开于百花凋谢之后,而且一日一回新,应更觉可贵。这情形拨动了诗人的心弦,春天里,群芳争妍,其景甚美,桃李虽艳,但无奈春天已逝,再想看到东风吹绽桃李的春景,只有等待来年了。在木槿与桃李的强烈对比中,写出了槿花之可爱。 槿花王冕
王冕是个农家子弟出身的诗人,为人清高不俗,生在元末政治昏暗的年代,避世隐居,以其余才吟诗作画,寄托情志。他写了许多借花寄志的诗,以咏梅诗为最多,也有咏幽兰的。诗中咏梅、咏兰者屡见不鲜,唯咏槿花之诗绝少。究其原因可能是槿花太朴素了,从不在百花争艳的春天显露姿容;再加上槿花往往因其有编篱笆的实用价值而受农夫的欢迎,生身无贵地,也不受贵人的青睐。所以,自命高雅的骚人墨客也往往忽略槿花之美。而王冕的身世和境遇本与槿花有共同之处,加之他出身农家而又隐居深山,以“饭牛翁”为号,更未脱农民的淳朴,所以才以他真正高雅不俗的眼光发现了槿花之美。槿花,即木槿花,花色或紫或白,于夏秋之际开花,不与俗花争春。 首联开宗明义,从槿花花期的特殊性着眼,欣尝槿花避流俗、不争春的超群高雅,当春不花,而在百花凋落的秋天开花:“不与百花期,多从桂子时。”宋词称“三秋桂子”,民歌说“八月桂花遍地开”,则槿花虽不知名却与清香耐寒的桂花品格相仿。槿花虽不鲜艳,却素雅清淡,别有一番情致。故诗人在颔联中写槿花开放的魅力说:“低昂如有序,红白自相宜。”首言其高下分布之巧,自然而有层次;次言其颜色,不论紫红色或月白色,都极耐看。正如苏东坡用西施之美以喻西湖之美的名句“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这里,槿花的神韵美即已被诗人牢牢地摄入心底,那么就不论花色如何,都觉得美不胜收。正如一个才德极高的人,他本身的价值是客观存在,不论处贱还是处贵,都不影响其做为一个人的魅力。恐怕王冕欣尝槿花的感受也一定包含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充分肯定吧?颈联则写到槿花的实用价值:“农为编篱识,蜂因课蜜知。”正因为木槿的枝条可供农民们编篱笆,其花粉可供辛勤的蜜蜂酿蜜之需,因此,木槿同农夫、蜜蜂成为熟悉的朋友,相互帮助、理解。这就象隐居中的王冕,与劳动人民和下层文人为友,自有自己生活的天地。尾联:“想渠根本盛,未畏霜雪欺。”呼应首联关于槿花在秋天开放的意韵,从情理上加以引伸发挥:诗人推断槿花之所以不怕寒冷、当秋开花的原因,大概是由于其根系及枝干非常强壮,所以才有这样坚强不挠的性格。这也正如诗人不辞贫苦,坚持隐居,是因为学有根底、具有非凡精神力量和高雅节操一样。既是咏槿花,又是咏自己的情操。亦花亦人,人中有花,花中有人。意境高远,诗风朴素,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花杰作。 《槿花》朱槿移栽释梵中,老僧非是爱花红。 朝开暮落关何事,只要人知色是空。 禅师在向人示法时,常有两个特点。一是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周围环境中的常景,巧设譬喻,使你顿悟。因为在禅宗看来,万物皆具佛理,“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般若即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 每个人无时无地不生活在佛理之中,因而用不着向更远处、更深处去刻意寻求,只要在自家身上或自家身旁参悟就够了,关键是看你能否将近在咫尺甚或就在你身上的这种佛性发现出来。这就是禅宗所讲的“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二是在用这些小事常景示法时,并不沾染世俗的善恶美丑的成见。因为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境界,在体现佛理这一点上,鲜花并不比屎尿优越,骷髅也并不比美人逊色,在佛法面前似乎一切平等。因而他们在设譬时也就不矜美,不避丑。正如慧照所言:“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 ( 《古尊宿语录》 卷四引) 而禅宗尤喜以花、树为喻,从最初的问祖师西来意,答以 “庭前柏树子”开始,以花、树示法的例子不胜枚举。《居士集》卷二十六还记载了一段这样的故事:“初,鲁直 (黄庭坚) 诣晦堂禅师问道,晦堂曰: ‘《论语》 曰:“三三子以吾隐乎,吾无隐乎尔,”公居常如何理论?’ 鲁直呈解。晦堂曰: ‘不是,不是。’ 鲁直迷惘不已。一日,侍晦堂山行,时木樨盛放,晦堂曰: ‘闻木樨香否?’ 曰: ‘闻。’ 晦堂曰: ‘吾无隐乎尔。’ 鲁直释然,即拜之。” 这首《槿花》诗即很典型地体现了上述的两个特点。它借助于人们能常见到的木槿花来阐发禅理,而“老僧非是爱花红”一句更明确点出作者并非是矜于它的美色,更无意对它进行主题性的描写,而仅仅是把它当作示法的譬喻物。而作者借助于槿花要宣扬什么思想呢?无非是由它的朝开暮落而感慨“色即是空”的这一古老命题罢了。佛教中所说的“色”,是同“心”相对的概念,指一切有形体的、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和我们今天所说的 “物质世界”相仿佛。但佛教又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它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一切都是虚幻的,即使是能造作出一切色法的“地水火风”也不例外,这就是“空”,或曰 “四大皆空”。出于这样的世界观,佛教让人们摒弃尘世生活和物质追求,潜心到心性的修养中,以期在这一修养中达到彼岸世界。这首诗所宣扬的思想虽没有什么新意,但它在写法上还有可取之处。它在所有的花木中单选用了槿花这一形象,因为槿花朝开暮落,开花期很短,这有助于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一切看来仿佛实有的事物,哪怕是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过都是过眼烟云,都会在瞬息间归于幻灭,从而使人们在悲伤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跌入到佛家的怀抱中,而这正是作者所希冀的效果。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一般人都是从《宋诗纪事》中读到此诗,而《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第一句却作“朱槿移栽释梦中”,“释梦”两字在这里无解。《宋诗纪事》引此诗出处为《全芳备祖》,今查北京图书馆馆藏徐氏(徐乃昌)积学斋手抄本《全芳备祖》乃为“释梵”,“梵”在这里即指代“梵宇”、“梵刹”,亦即寺庙、禅院,这样该句才有解,故尔可知《宋诗纪事》的“梦”字当是因形近而误作 “梵”字。 槿花jǐn huā木槿花。以其朝开夕凋,用以形容人心易变。孟郊《审交》:“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落葉木本 > 木槿 > 槿花 槿花 jǐnhuā 亦稱“日及”、“王蒸”。即木槿。唐·孟郊《審交》 詩:“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事物異名録》:“《格物總論》: 槿花朝開暮落,一名日及,亦曰王蒸。” 观赏花名 观赏花名牡丹:花王(百花王) 国花 国色(国色天香) 国艳 姚魏 洛花 洛阳(洛阳花) 茜金 鼠姑 雄红鹿韭 贵客 赏客 木芍药 富贵花 百两金 醒酒花 大北胜御衣黄 天下真花 伊洛传芳 ☚ 好花 荷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