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楚辞新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楚辞新注 楚辞新注楚辞注本。今人聂石樵撰。本书只收录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等二十三篇作品。另外还收有宋玉的《九辩》、贾谊的《吊屈原》。聂氏认为,《卜居》、《渔夫》作者不可考,《远游》在内容上宣扬道家神仙思想,在形式上抄袭司马相如《大人赋》,且亦非屈原作品,故不选入。而《大招》则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是对《招魂》的模拟之作,所以也不收录。本书在前言中,概括叙述楚辞的产生、屈原生平、战国时代政治形势和楚国社会现实以及屈原的政治思想、爱国主义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等问题。在注释上,本书博采历代众家之说,以文字训诂和标明词句含义为主,并善于把史料和作品结合起来,注意吸收他人成果和地下发掘的文物资料,注释比较简明。不足之处是很少对文义进行串讲,缺乏对作品整体的分析。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 屈赋新编 离骚纂义 ☛ 楚辞新注 楚辞新注聂石樵注。此书是较新的一种《楚辞》选注本。选录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作品27篇。注释包括训释文字词句和历代重要注本的异文,注意吸收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新成果,以史料印证作品。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 屈赋通笺5卷 屈赋新编 ☛ 楚辞新注 楚辞新注❶楚辞研究专著。清代屈复著。8卷。此书收录屈原、宋玉和景差作品,始《离骚》止《大招》,定《招魂》为屈原所作,而以《大招》为景差所作。又以《天问》错简至多,作《天问校正》1卷附于《天问新注》卷三后。其说叶韵本于毛奇龄《古今通韵》,随文注之。此书颇重旧注,谓“《离骚》有注,自王叔师始,后诸家论著,即有详细处,要自王氏发之”,故其采录旧说,必“先王而后诸家”,并于《章句》训诂多所依傍,痛斥后世疑古之妄说。此书亦不拘泥于字义训诂,其重点在整体把握,阐发各篇大义,乃分段落、明条贯,以《离骚》为五大段,求其各段相承相转之枢机,终贯以“忠君不忍去故乡”之义。其论平允、中肯,颇得骚人言外之意。但此书多存寄时伤世之慨,亦时或羼入主观臆说。版本有清乾隆三年戊午弱水草原刻本,1936年《关中丛书》本等。 ☚ 楚辞新论 楚辞新探 ☛ 楚辞新注清屈复(1668—?)撰。八卷,附《天问校正》一卷。复有《弱水诗》已著录。是书只注屈原赋二十五篇及《九辩》、《二招》,余皆不注。《自序》言注书缘起时说他读《楚辞》时“一吟其可解者,则回风雨雪,身置沅湘。而美人芳草,盖渺渺兴怀,乃集《<楚辞>新注》,始乾隆三年(1738)正月,三月而毕。复为著名诗人,故注楚辞可道出骚人言外之意,此与前人拘于事理、字注句疏、零碎训诂者比自高出一筹。与此同时,于考证训诂方面功夫欠深,时有臆断之词。他认为《天问》错简极多,故下力重排分为九段,两大截,前问天象怪异,后问人世兴废。并详论条理脉络。惜其未详考证,故成就有限。有清乾隆三年(1738)戊午弱水堂原刻本。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朝邑刘氏《青照堂丛书》本。 楚辞新注八卷。附《天问校正》一卷。清屈复 (1668—?)撰。屈复,字见心,号悔翁,晚年号金粟道人,蒲城(今陕西蒲城)人。乾隆初年,不赴征召,以诗文自娱。为人耿直,不拘俗礼,知识广博而扎实,有《玉溪生诗意》、《弱水集》等。《楚辞新注》是屈复晚年研究《楚辞》的重要成果。屈复自幼酷爱《楚辞》,但不满于前人注解。加上他祖上为楚人,对屈原作品与楚国遗风、故物、芳草,充满向往缅怀之情。于是乃注《楚辞》,从乾隆三年(1738)正月开始,至三月注成此书。所参照者仅有王逸、洪兴祖、朱熹、林云铭四家。协韵则依毛奇龄《古今通韵》。本书所注只限屈原、宋玉、景差作品。又认为《天问》错误很多,作《天问校正》一卷。内容顺序为: 自序(道光本有崔希骃序,列前),目录,《史记·屈原列传》,凡例十二则,沈亚之《屈原外传》,附《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正文,卷末在《天问》篇后附《天问校正》,末附班固《离骚赞序》,王逸序,洪兴祖序,刘勰《辨骚》。正文卷一为《离骚经》,卷二至卷三为《九歌》《天问》,卷四至卷五为 《九章》、《远游》,卷六为 《卜居》、《渔父》、《九辩》,卷七至卷八为《招魂》、《大招》。注释体例为:每篇前有解题,正文分段注疏,音义注释写于正文之下,段意写于段后,篇末为全篇大意。特点:一、充分肯定前人研究成果,又以自己新意加以疏解。《凡例》中说明任何研究工作,都不是少数人一朝一夕完成的,前人的可取见解,标姓名列出,不敢掠美,就是错的,也可以开发人的思路。特别肯定了《楚辞》第一部注释著作。因为屈氏认识到“天下事创始难,继者差异”,所以此书采集旧说时将王逸之说列于众家之前。一是表明“筚路蓝缕之功,二是表明“存古”(引文均见《凡例》)。作者并非照录旧说,还提出自己新意。如对《离骚》、《天问》《九歌》在解释上提出新看法,在未看汪瑗、王夫之《楚辞》著作时提出《礼魂》是“前十篇之乱辞也”的说法,认为《七谏》、《九怀》、《九思》诸篇之后皆存乱辞是模仿屈原的作法。所以崔希骃在《后序》中赞屈复:“持论之高,尤多出人意表,实有默契乎千载之上者。”二、从文学整体角度,不拘一章一句释《楚辞》。屈复认识到《离骚》难解之处在于大义,所以他不囿于无关宏旨的词语注释,如“初度”二字,各种解释都顺文气,无损大义,俱不深辨。加之屈氏工诗,对每篇诗作从解题,归纳段意,总括篇旨,加以疏解,颇能揭示屈原作品言外之意。版本有:乾隆三年(1738)原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四册。厦门大学藏本,有澹园批跋。同年弱水草堂刻印本,清华大学藏,四册。易居堂刻印本,浙江、吉林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五年(1936)陕西道志馆印《关中丛书》本,浙江图书馆藏。又南京图书馆藏屈来泰(屈复曾孙)抄本《新录楚辞全集》八卷,或录于刻本之后,文字略有出入,当有所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