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文化渊源
有以下诸种看法:一、中原文化说。首于淮南王刘安,他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离骚传》)王逸赞同此说,并进一步认为:“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楚辞章句》)晁补之说:“盖诗之流,至楚而为《离骚》,至汉而为赋。”(《鸡肋集》)二、班固认为《离骚》从内容到艺术,“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离骚序》)。朱熹进一步认为屈原是“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者(《楚辞集注》)。三、刘师培认为,《楚辞》是继承了儒、道、墨、法、纵横、小说家等各派学说而产生的,“是知《楚辞》一书、隐括众体。”《楚辞》“撷六艺之精英,括九流之奥旨。”(《文说·宗骚篇》)四、游国恩认为:“《楚辞》发生的原因实在太多,归纳起来,约可分为三种,即(一)与北方文学之关系。(二)与南方文学之关系。(三)与楚国的关系。”(《楚辞概论》)五、姜亮夫认为:“屈原赋的来源有二;一是民间流传的《九歌》;二是楚国文化传统。”(《楚辞今绎讲录》)六、日本藤野岩友认为:“《楚辞》起源于古代祭祀及咒术等仪礼所用的文辞。”(《楚辞解说》)他认为《天问》乃“卜问系文学。”《离骚》、《九章》和《远游》为“祝辞系文学”;《卜居》、《渔父》为“占 卜系文学”;《九歌》为“神舞剧文学”;《招魂》、《大招》为“招魂文学”(《巫系文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