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楚辞与宋词研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楚辞与宋词研究 楚辞与宋词研究关于楚辞与宋词之关系,古代学者早就论及,如宋代王灼、清代朱竹坨、张惠言、江顺怡、沈祥龙、张德瀛、况周颐、刘熙载、陈廷焯乃至王国维等(参周建忠《白雨斋论词的楚辞尺度》,1989年第五期《学术交流》)。当代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在五十年代撰有《楚辞与宋词》专文,至八十年代形成研究热点。王延龄《楚辞与宋词》提出,《诗经》的现实主义后来发展成了“诗”这种体裁和流派,《楚辞》的浪漫主义后来发展成了“词”这种体裁和流派。楚辞和宋词在奇变的格律、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方法和瑰丽的辞藻、爱国思想、正义意志的迸发和郁结、沉郁悲愤的风格几个主要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发展的统一体系(《北方论丛》丛书第三辑《楚辞研究》)。在屈原对宋词的影响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辛弃疾,所以继陆永品《辛弃疾与屈原》(1978年第五、六期《吉林大学学报》)之后,又出现了殷光熹的系列研究。殷氏在《楚骚:华夏文明之光》(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中认为,辛弃疾在四个方面体现出对楚辞的自觉继承、发展:1.“效楚辞体”的大胆尝试;2.从入世的角度用屈抒发失意之怀;3.从出世的角度用屈标榜德行之美与淡化矛盾、净化灵魂;4.表现手法上的幻想与神游、象征与寄托、用典、效仿楚辞体(如自叙式、理“乱”式、提问式、召唤式等)。张健雄《试论屈原对南宋词人的影响》认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积极浪漫主义色彩、丰富多姿的艺术手法,对南宋词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研究论文集》,1987年《船山学报》专号)。殷光熹《继承屈原精神,重奏楚骚遗响——从南宋词作和楚辞研究看屈原的影响》描述了宋词继承屈赋的两个阶段的特点,北宋时期主要在香草美人、比兴寄托、含蓄婉转、情调隐秀方面产生影响,而南宋则是在以婉曲的方式表现爱国情怀方面大放光彩(1991年第五期《云南师大学报》)。关于屈原赋与方回词,古代张耒、王灼、陈廷焯,当代词家缪钺等均有专论,强调方回词深得楚骚余韵。周建忠《屈原赋与贺铸词》分析了方回词在“貌”、“意”、“神”三个层面对屈赋之继承后,提出方回词中明显而丰富的楚辞因子,不仅源于词人的直接继承,而且更多的源于受到楚骚传统沾溉的汉赋、汉乐府、杜诗等“中介”的影响(1992年第三期《南通教育学院学报》)。周建忠《白雨斋论词的楚辞尺度》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为“标本”解剖,提出楚辞主要在沉郁顿挫、比兴寄托方面对宋词产生影响,但词学阐释不可过分“楚骚”化,因为楚辞与词还有差异:1.楚辞博大精深,比兴寄托、沉郁顿挫只是其中的一种风格特色;2.楚辞“沉郁顿挫”的情韵不完全等同于欲吐还吞的词体特征;3.楚辞与词的“比兴寄托”亦有不同;4.“比兴有无寄托”的类型有别;5.“忠厚缠绵,沉郁顿挫”的风格非楚辞所独有,而子建、少陵诗亦具(1989年第五期《学术交流》)。 ☚ 楚辞与中原文化 楚辞研究之出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