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鬲考古界对于长江中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陶鬲的称谓。其形状近似鼎,深腹、高足,饰绳纹。鬲口有大小之分,因此有大口鬲或盆形鬲、小口鬲或罐形鬲的称谓。其制作特点是先将器腹与器足分别制成,然后将腹、足互相捏合。捏合时,从鬲腹内壁向足根下按,形成浅足窝:接着在鬲腹外壁与足接合处,另加泥片、泥条贴补,使其结合牢固而成为规整的个体。因此它的足根部分的腹壁,往往有内、外两层的结构。它的早期形态早在商代就开始出现于汉东地区,并与商式鬲、周式鬲共存。东周时期,它从汉西沮漳河流域向周围地区广泛发展,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成为主要的日用生活器类。一些学者认为:“楚式鬲”是楚文化中最典型的器物,其形态变化是研究楚文化形成发展的主要线索,是楚文化考古断代、定性的重要依据。也有学者从所谓“楚式鬲”的流行时间、地域等方面分析,认为它所代表的是江汉地区的土著文化,与楚文化主体并无直接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