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细菌学phytobac teriology研究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生物学特性的科学。是植物病理学和细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植物病原细菌有300种左右,目前国际上已确认的约250个种、亚种(subspecies)和致病变种(pathovar)。有些种类因尚不能人工培养,无法鉴定并明确其分类地位。 简史 荷兰吕文虎克(A. van Leeuwenhock)于1683年发现细菌,但未能证明细菌与植物病害有关。1850年德国米泽尔里奇(Mistcherlich)借助显微镜观察到活动的液状体能引起马铃薯细胞壁崩解,认为可能是一种弧菌(Vibrio)。他被公认是第一个发现细菌可引起植物病害的科学家。美国的布雷尔(Thoma J.Burrell)于1877年在伊利诺斯州证明梨和苹果的火疫病是由细菌引起,且用病树上的胶状溢脓进行人工接种获得了成功。奥热尔(J.C.Arthur)于1885年在纽约州采用火疫病的纯培养细菌进行人工接种和再分离,从而证实细菌是植物病害的先例。美国F.史密斯(Erwin F. Smith)对瓜类萎蔫病、甘蓝黑腐病和茄科植物青枯病等多种细菌性病害作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并与德国费歇尔(A.Fischer)于1905年出版了《细菌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Bacteria in Relation to plantDiseases)一书,是世界上第一本植物细菌病害的专著。20世纪20年代以后,植物细菌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对病原细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培养性状试验,深入到生理代谢和生物化学特性的研究。196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植物细菌病害会议,标志着植物病原细菌学初步形成一个独立学科。以后先后多次召开了植物病原细菌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出版了论文专集。国际植物病理学会专门设立植物病原细菌学委员会。 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细菌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长与营养、生理和生物化学特性、血清学特性、遗传和变异、鉴定和分类(见植物病原细菌分类),致病特性、地理分布、传播方式、流行生态、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细菌病害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技术。 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向其它生物学科渗透,目前植物病原细菌学的研究已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 植物病原细菌学plant bacteriology,phytobacteriology研究植物病原细菌所致病害,以及病原细菌的生物学特征、分类鉴定及细菌病害防治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病原细菌引起植物病害的各个类群的鉴定;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与生化特性;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植物病原细菌病害的特点及诊断要点和植物病原细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原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