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植物病原放线菌plant pathogenic actinomycetes形成分枝丝状体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厚壁菌门。具有生长发育良好的菌丝体,形态分化为基内菌丝体,气生菌丝体,孢子丝及孢子。主要习居于土壤中,大多数放线菌为腐生好气,少数为厌气寄生。某些放线菌对人类牲畜和植物有致病性,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中的一些种引起马铃薯疮痂病。 链霉菌属放线菌的基内菌丝体,生长发育良好,多分枝,一般不形成横隔也不断裂,有的菌丝在生长后期偶尔断裂。气生菌丝分枝,在气丝上生有长的孢子丝链,直或弯曲或螺旋形等。孢子丝链分化为孢子,为横隔分裂。孢子圆形,椭圆形或杆状。表面光滑,附有瘤状物,或有长短粗细不等的刺,毛发状或鳞片状物等,因种而异。细胞壁化学组分Ⅰ型,含有LL-DAP与甘氨酸。糖型C,磷酸类脂Ⅱ型,即含有磷酸乙醇胺。甲基萘醌为MK-9(H4,H6,H8)。DNA中G+C的mol%含量为69~78。 多年来认为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为疮痂链霉菌(S.scabies)。最近报道除疮痂链霉菌外酸疮痂链霉菌(S. oeidiscabies)也能引起马铃薯疮痂病。两种病原菌特征描述为如下:疮痂链霉菌基内菌丝体无横隔,0.8~1.2(微米),有分枝,孢子丝螺旋形,气生菌丝体灰色,孢子表面光滑,产生黑色素,能利用各种糖,不利用黄嘌呤,对竹桃霉素(25微克/毫升),青霉素(10单位/毫升)链霉素(20微克/毫升),醋酸铊(10微克/毫升)及结晶紫(0.5微克/毫升)敏感,典型菌为ATCC49173;酸疮痂链霉菌不同于前者在于孢子丝波曲状,气生菌丝体为白至浅桔黄红,红或黄色,能在pH为4洋菜中生长,而S.scabies只在pH5下生长。不利用棉子糖,对高浓度结晶紫(0.5微克/毫升)醋酸铊(10微克/毫升)、链霉素(20微克/毫升)、竹桃霉素(25微克/毫升)及青霉素(10单位/毫升)不敏感,典型种为ATCC49003。 病害症状主要在块茎上形成褐色小斑点,后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硬质栓皮病斑。有时若干斑块合并,致使薯块表面大部分形成痂斑。痂斑的形成是因病部大量产生栓皮细胞。病部呈干腐状,一般限于块茎皮部,不深入薯内、染病块茎品质变劣,不易贮藏。病菌的菌丝及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也能在薯块上越冬。带菌薯块及土壤为传播源。主要防治措施是选用无病薯块作种,消灭菌源,发病地区进行种薯消毒,避免连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