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棉花枯萎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由尖孢镰刀菌侵染棉株维管束引起植株萎蔫的真菌性病害。1891年,美国阿拉巴马州首次发现。 棉枯萎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培养型 不同生理小种对寄主的侵染
R: 不侵染 S: 侵染 棉花枯萎病在田间的消长,与品种抗感性、生育阶段以及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经测定土温在20~27℃发病最重,28~31℃有所降低,32℃以上停止发展。土壤含水量在60%~75%,发病率最高。棉株现蕾阶段是棉花枯萎病发病高峰,一般6月至7月份雨水多,分布匀,发病重。棉田线虫与发病关系密切,美国在选育品种抗性时,将线虫与棉枯萎病作为复合病害同时考虑。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棉花枯萎病菌在土壤中通过根系侵染棉花植株,为害维管束系统,导致棉株萎蔫。萎蔫发生的原因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菌丝体穿过内皮层进入导管,并在导管里迅速繁殖,菌丝体堵塞导管,阻碍水分运转而引起植株萎蔫,与菌丝体堵塞的同时伴有树胶和凝胶体的聚积,也影响水分的运转; 另一种解释认为由于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植物细胞组织中毒,例如植株在感染反应中形成酚类物质毒害组织而导致萎蔫。镰刀菌毒素的存在既降低细胞保持水分的能力,又破坏原生质膜的渗透性。近年来,菌丝堵塞和毒素为害经组织切片和生化分析所证实,且趋向一致。 病株各个器官均带菌,在病害传播中,以带菌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为主要侵染源。带菌种子可远距离传播,土壤中的病残体能借水流或机具携带等作近距离传播。棉田一旦传入枯萎病菌则很难铲除,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 病害控制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检疫,禁止病区种子调入,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供种基地,保护无病区,确需引进调出棉种,需进行硫酸脱绒,402温汤浸种半小时,或用0.3%多菌灵胶悬剂冷浸14小时,消灭种子带菌,达到检疫标准; 零星病株,可选用氯化苦乳剂、溴甲烷“棉隆”原粉等药剂消毒土壤,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水旱轮作,实行三年水稻一年棉花的轮作制;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减轻重病田的产量损失,中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几次更新棉花品种,先后推广的有川52-128、陕401、宁86-1、盐48、中棉12号等,至1990年中国抗病品种种植面积约占棉田总面积的44.1%。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棉花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中国植物检疫对象。分布世界各棉花主产国。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 (Ark.)Snyder et Hansen〕。幼苗期即发病,定苗后至现蕾期进入发病高峰。病株导管黑褐色。病株常萎蔫、畸形,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或变紫变黄,有时萎垂,表现急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分为Ⅰ 、Ⅱ 、Ⅲ三个生理型。在中国,生理型Ⅰ和Ⅱ分别分布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生理型Ⅲ仅在新疆发生。病田土壤、带菌种子、棉籽饼及病残体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6~7年。带菌种子或棉籽饼的转运造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发病适温25~28℃。砂质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连作地病害重。根结线虫的危害可削弱棉株抗病性。宜严格实行植物检疫制度,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药剂处理种子及土壤.水旱轮作加强栽培管理等进行防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