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棉花害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棉花害虫cotton pests

世界棉花害虫约有1 300余种,中国约310种。就一个地区而言,对棉花生产造成损失的一般仅10多种,能明显造成产量损失的关键性害虫仅数种。
分布 世界各植棉区内都有几种重要害虫,如美洲棉区的棉铃象甲、美洲烟夜蛾、棉叶夜蛾; 非洲棉区的红色棉铃虫等。有些害虫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发生,如红蝽一般只发生在接近热带的棉区,粉虱在高温棉区发生较重。红铃虫、棉铃虫类、叶螨类是世界各棉区的重要害虫。
中国棉区分布自18°N的海南岛直到42°N的东北及新疆。华南棉区(包括云南、海南、广东、台湾)主要害虫有翠纹金刚钻、红铃虫、棉叶蝉、棉红蝽等;长江流域棉区(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苏灌溉总渠以南和上海、浙江)主要害虫有红铃虫、叶螨、绿盲蝽、中黑盲蝽、鼎点金刚钻,其次为小地老虎、棉蚜、棉铃虫、棉大卷叶螟、亚洲玉米螟、棉叶蝉、同型巴蜗牛等; 黄河流域棉区(包括甘肃黄河以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及安徽淮河以北、江苏灌溉总渠以北的棉区) 主要害虫有棉蚜、棉铃虫,其次为叶螨、地老虎等; 东北特早熟棉区(包括辽宁东南部及西部棉区)。主要害虫有棉蚜、棉铃虫: 西北内陆棉区 (包括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新疆棉区) 主要害虫有棉铃虫、棉长管蚜、牧草盲蝽、黄地老虎、警纹地老虎。本区为红铃虫检疫保护区。
为害特点 各种害虫因习性不同,有的仅为害棉株某一部位,有的则为害几个不同部位。为害棉株根部的有菜豆根蚜、种蝇、金针虫、蛴螬、棉珠蚧、线虫等; 为害叶片的有棉蚜、蓟马、叶螨、棉叶蝉、褐带卷叶蛾、小造桥虫、大造桥虫、焦条丽夜蛾、棉大卷叶螟、袋蛾、蛅蟴、粉虱、棉盲蝽、棉尖象等;为害顶芽及茎部的有地老虎、蜗牛、野蛞蝓、棉盲蝽、金刚钻、玉米螟、棉茎木蠹蛾等;为害蕾、花铃的有金刚钻、棉铃虫、红铃虫、棉盲蝽、棉尖象、玉米螟、棉红蝽等。
棉花害虫在不同棉区和棉种之间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陆地棉和海岛棉类型的品种比亚洲棉和草棉受害重,陆地棉和海岛棉的生产潜力大,纤维品质优良,已迅速扩展成商品生产的主要棉种,因而对这两种棉花的害虫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害虫总体造成的棉花损失估计为20%左右。
各种害虫在棉株各生育阶段的危害影响也不同。棉花是无限生长的植物,有较大的营养体和现蕾能力,早期棉叶或花蕾受害后有足够时间补偿,对产量影响较小,但幼苗期受害过重而使其生长受阻,也会影响正常发育。棉花结铃后受虫害,因无补偿时间,损失较大;棉花成熟后叶片受害一般不致减产;棉蚜造成卷叶后,若雨水充足棉苗迅速恢复生长影响不大;花蕾被害后的脱落数若在生理脱落范围以内,且有足够的补偿时间,影响也不会很大。个别害虫形成的危害不能直接按损害数估量,如地老虎造成的断茎若是分散的,可通过群体补偿消除影响;若形成断垄,影响单位面积定苗数时就会造成损失。因此了解棉花生育过程中各个阶段能承受的危害量,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防治简史 中国植棉历史悠久。早在1639年刊行的《农政全书》中已有稻棉轮作减轻虫害和冬灌春耕治虫的记载; 1641~1877年在《嘉定县志》中曾提出过棉花害虫问题;1908年在《植棉纂要》中记载了用铜绿,锡、醋等诱杀棉铃虫和防治地老虎的方法,同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刊印了《棉花图说》一书,论及防治棉花害虫问题; 1919~1920年上海附近的南汇、奉贤、川沙等县大造桥虫猖獗为害,1921年东南大学农科在南汇县设立棉虫研究所,由张巨伯主持,吴福桢协助从事大造桥虫的研究;同年,苏北盐垦区棉花受金刚钻的严重为害,促成1922年江苏省昆虫局的建立,该局成为中国最早的害虫防治研究机构;1922年在南通三余镇设立棉虫田野实验室,从事金刚钻、地老虎、棉大卷叶螟等重要棉虫的防治研究;1933年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1940年改称植物病虫害系),1934年成立中央棉产改进所; 1936~1937年在河北省推广棉油皂防治棉蚜的成功经验; 1937年在陕西泾阳、四川射洪、云南宾川等地设立田野实验室,对西北、西南棉区虫害进行研究;1947年重建棉产改进处,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合作从事棉虫研究(见中国近代农业昆虫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棉花害虫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对棉蚜、棉铃虫、红铃虫、红叶螨、金刚钻、棉叶蝉、地老虎、蜗牛等主要害虫都作了详细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952年起应用农药防治棉花害虫的技术迅速普及和发展,1955年开始使用飞机大面积喷药治虫,1959年开始对棉蚜、棉铃虫、红铃虫、叶螨等重要害虫预测预报,为防止红铃虫向西北新疆棉区扩展,1954年试行检疫保护措施。1959年朱弘复等编著了《中国棉花害虫》一书,概述了1949年以来的防治研究成果,列述了19种重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并列举了48种重要棉虫及其分布。
由于防治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一些常见的害虫如棉大卷叶螟、棉叶蝉及北方部分棉区的红铃虫被基本控制,20世纪40年代后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相继问世,农药防治迅速成为主要手段,致使一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棉田生态结构遭到破坏,棉蚜、叶螨、棉铃虫的猖獗频率增加,对棉花生产形成新的威胁。1974年起倡导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多种手段配合的综合防治策略。为此,开展了对赤眼蜂、金小蜂、蚜茧蜂、瓢虫、草蛉、小花蝽、蜘蛛、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等天敌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利用,并开展了品种抗虫性鉴定、昆虫性信息素,不同光谱的诱虫特性、害虫为害的经济阈值、施药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以害虫综合治理(IPM)为目标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国各棉区得到应用和发展。

棉花害虫

cotton pes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