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梨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梨花lí huā比喻雪。 梨花钱起
梨,是甜的佳果。当我们一看到梨的时候,不由得就会想起山东的莱阳梨;苏皖豫的砀山梨;安徽的乳梨;天津的鸭梨;北京的京白梨;山海关的铁梨…… 梨,在《礼记》上早有记载。周秦时代就把梨树作为经济作物来栽培。我国古代就已经培育出了许多供观赏和食用的珍贵品种的梨树了。 有梨,当然就要有梨花了。梨花,淡白色,冰姿玉骨,恬淡潇洒,许多诗人把梨花比喻作“玉树”、“玉雨”,有的甚至说它“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当然,梨花并不全是白色的,有一种梨花叫叶梨花,就是红色的。) 美丽恬静的梨花啊,好象皎洁的明月。天上的星星,是天穹上的鲜花;天上的明月,是穹庐上的玉盘。诗人并没有直叙梨花如何姿艳,而是通过精巧的比喻,用“笼月”把梨花那娇巧洁白的身姿一下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一幅淡雅水墨画,读来令人欣慰,令人陶醉。和暖的春风徐徐吹来。它不仅没有冲淡梨花的芳香,而且把梨花那温馨的芳香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梨花的颜色是美丽的,动人的。如果说白莲象少女的皮肤,玉兰象无瑕疵的白玉,月季象月下的白雪……那么,梨花却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她是白色花种中王冠上的明珠。 诗人爱梨花,却没有用一个字去直叙梨花之艳姿,而是只用了“艳”、“静”、“香”三个字,和“笼月”这一生动的比喻,把梨花洁白绚丽的身姿、娴静的品质、芳香的气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诗人使用了点睛之笔把梨花刻画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 作者巧于用笔。紧接着,笔锋一转,直写桃花。那烂熳的桃花啊,映照着广阔的大地,人们一般都称颂她艳丽的红色。作者点名道姓,直写桃花;开门见山,写她艳丽的红色。前两句和后两句手法各异,大相径庭。前两句,诗人立意写“梨花”,但却没有一个“梨”字,也没有一个“花”字,更没有 一个字谈到梨花如何美丽,却把梨花刻画得淋漓尽致,神彩飞扬;而后两句,开口就讲“桃花”,提笔就写“妖红”,“妖”字显示出贬意。作者通过这一“隐”,一“现”,一“褒”,一“贬”,把梨花和桃花进行了深刻的对比,诗人热爱梨花之情便显而易见了。 钱起(722—约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天宝十年中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前人对钱起的诗歌评价很高,唐人高仲武在他所编的《中兴间气集》中说,钱起的诗,“体格新奇,理致清淡”。钱起的诗,多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少数诗篇对安史之乱有所反映。其中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出追慕隐逸之意。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词采清丽,很值得一读。 梨花元好问
这首诗所咏的是白色梨花。诗人没有具体描绘花的形状、颜色与味觉,而是着力赞美了她的神韵。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诗一开篇就用了一个比喻。“静女”本是《诗经》中的篇名,后来泛指文静幽娴的女子,也有人将其比作蜡梅,如明代的袁宏道就曾在《小竹林蜡梅盛开兼赠主人》一诗中写道:“月下高真梦,烟中静女图”。诗人在这里把梨花直接比喻为“静女”,也有间接地将其比喻梅花的意思,联系后文便可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意图。因为梨花开放是在暮春时节,各种春花已先后凋零,各种鲜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胜的情景已经结束,所以园林中倒显得有些冷清寂寞了。而正是在这种群芳殒落的时节,梨花却甘守寂寞,独自开放,来装点这已显得冷落的河山,这种品格本身不就很可贵吗? “春工惜天真,玉颊凝风露”二句进一步渲染其高洁的品格。春天这位大自然的娇子也非常珍惜爱护梨花单纯贞洁而不受尘垢所污染的品性,使她的花片上凝聚了许多清洁的露水。那朵朵白色梨花上再挂上一层透明的小露珠,晶莹碧透,就象洁白的玉花一般。这花儿的本身已够美丽的了,诗人又为其布置了一个富有意境的背景。“素月淡相映,萧然见风度”,满树银花在银白色月光的映照下,朦朦胧胧,隐隐约约,本来就很幽静高雅的梨花形象显得更加妩媚多姿,给人一种圣洁神秘的感觉,无形之中又增添了许多风度神韵。面对此景,诗人产生了无穷的情思,发出了“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的慨叹。“尘外人”是指脱离世俗之心而有洁行操守之人,“雪香”当是指梅花,王安石就曾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咏梅佳句。这两句大意说,真令人遗憾,竟然没有超凡脱俗的高人继续用赞美梅花的诗句,来歌颂这株甘守寂寞而为冷落的暮春天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美貌的梨花。 最后两句用委曲的表达法再度突出其高洁的品格。“孤芳忌太洁”好象是在告诫梨花,不要孤芳自赏,过分的高洁是有害的。其实这是正话反说,花草无知而人有情,梨花本身是无所谓“孤芳”“太洁”的,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的眼中才看出的,只因为诗人觉得她太高洁了,所以才会有如此的说法。“莫遣凡卉妒”则是对大自然的劝告,尽管梨花太高洁,但她是在萧条冷落的暮春时节开放的,所以请天工不要再打发凡庸的花卉来妒忌她吧!最后两句好象是痴语,但也正由于这样,才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梨花无限爱慕与赞赏的情怀,有很强烈的抒情效果。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最主要的是前后呼应,章法严整。首句用“静女”一词已暗中把梨花比拟作梅花,因这两种花形状相关,颜色又都洁白如雪,一个在早春开放,仿佛在迎接春神的光临;一个在暮春绽蕾,又宛如在欢送东君的归去。她们开放的时间都不是百花争艳之时,却都能甘守寂寞孤独,故二者确实有相象之处。接着诗人便紧紧扣住梨花与梅花相近的神韵之处进行描绘,在结尾处又用“为续雪香句”暗承首句,将自己以梨花比梅花的用意再度婉转地表述出来,统摄全篇的意蕴。使首尾呼应,意境浑融,结构完整。 梨花陆游
这是一首吟咏白色梨花的绝句,乍一看来似乎很好理解,意义也很浅近,但如仔细品味,再参之以作者的思想与经历,就会感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容量相当深厚,具有很浓郁的感情色彩。 首句写梨花自身的高雅素洁。“粉淡香清”由两个主谓结构的词组并开列而成。“粉淡”指色彩,形容白梨花的白粉色十分淡雅,“香清”指味觉,形容其馨香的气息很清幽,并不浓烈。仅用四个字便把白梨花色彩与味觉的特征表现出来,然后用“自一家”总收,表示自己对白梨花能够独标风韵、不与凡俗同伍之精神气质的高度赞扬。下句则与桃花李花相比较突现其美。“年华”原指时光,这里引申为大好春光之意。“未容桃李占年华”就是说梨花以她独具风韵的姿容远远地超过了桃李花的美艳程度。不能容许桃李花来占领这美好的春天,言外之意不就是梨花要巧夺天工、独占韶光吗? 后面两句宕开,不再继续从正面描绘梨花的形象,而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权。”每当看到白梨花的时候,诗人就常常思念当年清明时节奔波于南郑路上的情景。那时,他曾带着酒兴看到了一树洁白如雪的梨花。“杈”是树的枝权,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指一棵树。那么,诗人这两句诗所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情感呢? 他一生履历复杂,足迹所至之处甚多,为什么偏偏要思念“南郑清明”时路上所遇的白梨花呢?如不破解这个问题,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便无法窥测,诗的内容也难以说清。 陆游生活在南宋初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金兵不断南侵威胁南宋政权。抗击敌国侵略、收复已经沦陷的中原便成为当时国人尤其是爱国志士的强烈愿望。陆游的一生始终密切关注国事,积极主张抗战,但真正使他意气风发、满怀胜利信心地奔走于抗敌前线的机会并不多,他生活的最高潮便是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的那段战斗生涯。 当时,陆游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此时的四川宣抚使王炎,是位有丰富经验的干练之才,有很高的政治、军事才能,担任前敌最高指挥官的职务。陆游的具体职务是前敌最高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兼执法官,工作繁忙而又重要。 乾道八年春天,王炎率领大军从益昌(今四川广元县)进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距前线更近。陆游于三月到达这里。到任所后,他积极工作,不断地四出巡视前线,曾亲自与敌兵遭遇过。以南郑为中心,除东面以外,周围三百里以内的重要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候,他奔忙劳碌,满怀豪情,自以为恢复中原的理想指日可待,而且当时的形势也确实对南宋军队有利。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矛盾与斗争,几个月后,王炎被调回,虞允文接替四川宣抚使,前线大军也开始不战自退。陆游的满腔爱国热情马上凉了下来,在回汉中的路上他写诗道:“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表现了他心灰意冷的沮丧情绪。 当我们了解陆游的这段经历后,再来读这两句诗,立刻会感受到诗人的一颗爱国之心在跳动着。他到达南郑是在三月,清明时正是他雄心勃勃地在前线布署指挥军队作战的日子。可能是在这戎马倥偬的岁月中,他发现了一株开满白花的梨树,那洁白的花朵给他以信心希望和美感享受,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因此,白梨花便成了引起他回忆南郑生活的契机和象征物。在以后的岁月中,每当看到此花时,他就想起南郑时的战斗情景,引起他壮志未酬的悲哀。然而,直到诗人逝世,南宋再也无力收复中原,那棵南郑路上的白梨花树始终未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直忍受着亡国之恨。如此看来,“常思南郑清明路”一句诗就饱含着诗人无限丰富复杂的情感,其中有对往年战斗生活的美好回忆;有壮志未酬的凄怆与感慨;有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深深叹息;也有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怜悯。具有很强烈的抒情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陆游的这首咏花小诗中也贯穿着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情思,今天读来,依然有很感人的力量。 梨花阮南溪
唐以前诗家咏梨花不多见,而宋以后则多起来,愿把自己观赏梨花的美感,介绍给人们。阮南溪这首咏梨花诗,就是其中之一。诗人着重刻画梨树之花色、形象、馨香,饶有情味,如见其形,如闻其香。诗人的美感唤起读者对梨花美的再创造,并幻入梨花美的馨香海洋中。 这是一首七绝,写梨花出形透神,刻画精微,入情入理。 诗的首二句描绘梨花花形美。繁盛的雪白的片片梨花,都浮托出细细如须的紫色花蕊。冷淡的色彩,清丽的花姿,可使玉失色无光。梨树开的花,洁白如玉比雪,花心托出其细如紫线的花蕊。白中点紫,花片托蕊,如众星捧月,描写精细而又层次清晰,点而相映。以其冷香素淡,不妖冶,不秾艳,傲视人间。花形美,色彩更清丽。对于洁白之玉,使之无光。诗家赞美梨花,常比之如玉与雪,取二者色泽相似之点。如李白“梨花白雪香”,“梨花千树雪”。宋人赵福元《梨花》诗:“玉作精神雪作肤。”这已成俗套,既成模式。如用此法,而无新意,流入泛泛的描写。阮南溪虽比梨花如玉,但有新意,用常得奇。 诗的后两句,写感受,即美感。诗人不作直接抒写,而是借用典故,托出梨花形美而味香。梨花色泽犹如晋朝美男子何晏的面容,为此而笑颜逐开;一股花香沁入心脾,犹如三国时荀彧所薰的异香,又产生了绝对爱怜的感情。前句写梨花形色美,比之如面如敷粉的美男子何晏,后一句写梨花香,又比之荀彧所得的异香、长时不绝。用典作比,由梨花外形透入美的内质,托形出神。使读者进入梨花与敷粉何郎、荀令薰香的对比境界中,参与梨花形美味香的再创造。刚笑与绝怜,构词结构相同而又对仗,更准确地刻画出诗人审美感情由浅入深的迅变,由刚接触梨花色泽而喜悦,进而闻香而又产生了绝对爱怜之情,把赞美梨花之情推到高潮。诗至此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这首七绝,咏梨花,靓艳寒香,恬淡潇洒,形神俱美。刻画精工,回环婉转,以典故作比,极富含蓄美。 梨花吴承恩
吴承恩是明代中叶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年间补贡生。曾任过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坎坷,生活困顿,晚年绝意仕进,专心著述,蜚声中外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即出自他的手笔。 此诗在写法上较为别致,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如火山爆发一样把自己酷爱白梨花的感情一下子就全部喷发出来。世间的花成千上万种,异彩纷呈,仪态万千,或雍容富贵,或妖冶妩媚,或高贵自矜,或清秀娇柔。但这一切都不能引起诗人的兴趣,只有那素淡的梨花白得使他心驰神往,撩拨起他的一片爱心。这两句诗并未对梨花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只点明了她的色彩,其余的都略而不写,留给读者想象,其炽热的情感却表达了出来。这两句虽然重在抒情,但仍属写实,是眼前景,当时情,那一株开满晶莹洁白的花朵的梨树形象历历在目。她引起了诗人对往事的缅怀,于是才翻出后两句。 三四句虚拟,是对往事的回忆。“肠断”是极度悲痛之意,这里表示缠绵悱恻、柔肠寸断的情思。眼前的梨花使他陷入了深思,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往昔的情事来。当年他曾兴致勃勃地携带着酒肴去游赏观光,在某地也曾看到了“一株香雪媚青春”的喜人景象。“香雪”比喻清香而又洁白的梨花。“青春”即指春天,因春季中草木一片青绿,所以才有如此说法。那么,诗人回想起当年“携酒”游春时所见到的一树白色梨花为何就要“肠断”呢?这其中定有缘故,诗中没有明说,又无暗示,没透露出一丝一毫的信息,所以我们也无法揣测其中的奥秘,难下断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当年他在那株白色梨花树下携酒赏玩时,一定发生了一件令他心潮澎湃、激情勃发的风流韵事。这件事使他刻骨铭心,永志不忘,在以后的日日月月中,每当他再看到白梨花的时候,就勾引起他对那件风流韵事的回忆,从而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惆怅情怀。 本诗最值得注意的是“恼”字的运用。“恼”本义是“烦恼”“恼怒”,就人的思想感情来说是表示不快的意思,然而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第一个意义则是非常喜欢、爱得过分之义。因为上句说“千花万花不甚爱”,顺理成章,下句的意思就是只爱梨花。但诗人不用肯定的语气说梨花“喜人”“宜人”,偏说“恼人”,这就增添了几分情趣,为此,这个“恼”字就有反语的功能,对喜爱得不得了的东西才配这么说。但是,不仅仅如此,“恼”字还微微含其本义在内,并由此生发出诗的后两句。因为这树白梨花将作者拉回到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中,引起他的无限情思,这岂不是于无故之中又增添了新的烦恼吗? 所以说这白梨花恼人也未尝不可。于此可知,眼前的梨花既使诗人万分喜爱,得到新的美感享受,又使他产生往事如云烟、美好事物一去不返的怅惘与烦恼。这一“恼”字包含作者的两种情绪在内,关联着诗的前后两部分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转换过程,具有双关的作用。于此也可看出诗人遣词炼字的功力之深厚。 梨花段继昌
不同于江洙的《梨花》诗,金代诗人段继昌的小诗《梨花》运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不但把梨花的风姿色味直接地诉诸读者,而且,通过对“梨花醉人”的典型细节的描写刻画,把梨花的神奇魅力诉诸读者,使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诗的起句:“一枝轻素媚春光”,“轻素”指的是雪白的梨花。媚:是妩媚、可爱的意思。写梨花以它的洁白的风采点缀着春天的时光,给这美好的时光增添了一份妩媚、一份美好。——既对梨花进行了直接描写,又为以后的侧面描写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透骨浓薰百合香”是直接承接上句而来,作者从描写梨花的色美转移到味香,从视觉的印象转移到了嗅觉的感受。此句中的“百和香”是香料配制而成的,香气极浓,在这里代指梨花的芳香,因而,作者觉得有一种“透骨”的力量。联想上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梨花极言其美、极言其香,充满了喜爱的情感。 然而,作者仍觉意犹未尽,于是,又从侧面对梨花的魅力进行了间接的描写。“消得太真吹玉笛,小庭散尽月如霜”,“太真”即杨太真(719—756年)唐蒲州永乐人。小名玉环。晓音律、善歌舞。玄宗时入宫,得宠,封为贵妃。玉笛:玉制之笛。在这里,作者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小庭人散尽,月色皓如霜——清幽、寂寥、静谧。但是,在这个夜深人静的小庭之中,太真的玉笛仍在回荡。这里,作者把静谧的夜色、清静的小庭、如霜的月色和太真的玉笛联系在一起写,就创造了一种凄清而美好的意境。给诗句增添了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但是,因为作者要写的是“梨花醉人、夜深忘返”的情景,所以,作品虽有清幽、孤清之情,却无悲凉、凄苦之色。因而,使我们从“消得”一词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梨花的色香、风采,梨花的神奇魅力。这一侧面描写,不仅有力地突出地表现了主题,而且,更创造了一种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就全篇来看,可见作者构思婉曲、情趣深远、文思纵横、笔墨轻松自由。全文既有白天的春光,又有如霜的月色,既有梨花透骨的香气,又有醉人的玉笛。然而,笔墨如此潇洒,驰骋想象如此丰富,却没有离开对梨花的赞美,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因此,诗文既给人以跳跃流动的感受,又给人以梨花美的享受,可见诗人的功力。 梨花文征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用梨花来形容雪花的诗句。反之,也可想见梨花开放时洁白如雪、银装素裹,仿佛群玉山头仙子的风姿。 《广群芳谱》载:“梨树似杏,高二、三丈,叶亦似杏,微厚而硬,色青,光腻有细齿,老则见斑点。二月间开白花,如雪六出。”又据《格物丛话》载:“春二、三月,百花开尽,始见梨花,靓艳寒香,罕见赏识。”其实,梨花花期有早有晚,并非都斗艳于早春二月。 明人文征明这首诗中所咏的梨花,开于早春以后、渐近清明的时光。“翦水凝霜”的花儿,还不容蝴蝶亲近,是隐写梨花之不俗。“曲阑风味玉清温”,点出梨花之淡装素静,宛如一位“雪作肌肤玉作容”的小家碧玉。接下来,诗人描写沾上春天露水的梨花,如粉面含泪;而夜色中轻烟笼罩的梨花,又如冷月断魂。这里,诗人把气氛渲染得过于凄凉了。续下一联,诗人以“十里香云”,极言花事之盛,香飘之远。最后两句是写清明已近,且典衣买酒,举樽酬花,以寄托诗人的惜花之情。全诗画面紧凑,这与诗人本身是丹青高手分不开的。文征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代四大画家。又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称为“吴中四才子”。他的诗,以晓畅清丽著称。 中国古典诗词,咏物抒情,以铺点环境为其特技手法,文征明诗中之“十里香云迷短梦,谁家细雨锁重门”,即为渲染梨花环境之笔。明人杨基也有“重门晚掩沉沉雨,疏帘夜卷溶溶月”之句。以暮雨月色反衬梨花,更显其素雅动人。宋人赵福元在《梨花》诗中咏道:“玉作精神雪作肤,雨中娇韵越清癯。若人会得嫣然态,写作杨妃出浴图。”喻雨中梨花,如美人出浴。宋孝武帝的《梨花赞》也写道:“春时弄色于细雨微烟,恍玉人之初沐也。”可见雨中梨花,别具风韵,晚唐诗人司空图喻梨花为“瀛洲玉雨”,设想可谓高妙。 梨花在唐朝时已为品花,武则天曾在秋天向群臣出示梨花,众臣皆贺,唯有大臣杜景佺说:“阴阳不相夺伦,渎则为灾。故曰‘冬无愆阳,夏无伏荫,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草木黄落,而梨复花,渎阴阳也。”又据《新唐书·礼乐志》载:“明皇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小弟三百,教于梨园”。这就是过去把剧团称为“梨园”的出典。 梨花除白色外,还有红色的,宋人欧阳修曾作《千叶红梨花》诗,诗中有“可怜此树生此处,高枝绝艳无人顾”之句。王安石也有咏《红梨》诗:“红梨无叶庇花身,黄菊芬香委路尘。”梨花可供观赏,花谢结梨实,为水果佳品,食之爽口,并有润肺清热的功效。山东的莱阳梨,安徽的雪梨,都是遐迩闻名的梨中珍品。 梨花江洙
这是宋代诗人江洙的一首赏花诗。这首诗以一种轻柔、宁静的意境烘托了梨花“女儿”般的风采。清人吴乔在《同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这首诗便如醇酒,读后令人陶醉。 诗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画面——一个刚刚走进晨晓的乡村院落。这就为梨花设置了一个清新、恬静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中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浓重的笔调,没有喧闹热烈的气氛,它只给人以淡淡的清新、淡淡的温柔、淡淡的宁静——这就为梨花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接着,作者对梨花进行了直接描写。首先,写了梨花的色和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对梨花进行了刻画。诗人写道:“花开白雪香”,于是,这枝洁如白雪、散发芳香的梨花就被诗人轻轻地送进了他所构思的画面之中。这样就使画面中那个清新、恬静的背景又增添了一份高贵、纯洁、淡雅的气氛,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意境。当你吟读此句时,便会不知不觉地置身其中,让你自然而然地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念、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就蕴含其中了。可见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然后,作者把视觉进一步移近画面。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最初是以呈梨花之色、溢梨花之香的院落为视点站在远方来观察描绘的。于是,他自然先从宏观着眼,大处落笔,首先写下了“院落沉沉晓”的诗句,勾勒了一个大的背景,接着,作者的目光由整体、概貌转移到了梨花,写出了对梨花的最初感受:“花开白雪香”。但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梨花的一般描写,或者说,梨花深深地吸引着诗人的视线,使他的脚步不得不进一步逼近梨花。于是,便展开了对梨花的特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作者只有深深地被梨花吸引,才能这样细腻而动情地描写梨花,也才会以他的情绪感染读者。当我们读到此句时,便自然想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轻带雨”。江洙的这一诗句就是由白居易的诗点化而来的。白居易是以梨花来喻美女,意在写人,而江洙是以人来喻梨花,意在写花。所以,在诗中诗人用“贵妃妆”比喻梨花,用“泪珠”比喻梨花上的雨珠。这样,就使读者想象、联想中呈现出“人面”、“梨花”;“梨花”、“人面”双双叠现的画面,使之各具情趣,互相映衬,增添了梨花的生机和灵气,也突出了梨花的娇柔、细腻、洁白的特点,同时,使文势活跃多姿,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诗画完美结合的五言绝句,它通过形象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但是,在整体画面中,作者着意勾勒的是梨花的形象和风采,所以,诗人一笔一墨都神聚于此,因而,他笔下的梨花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有形,而且有神。人们常说,把“人”写得形神备俱,但江洙的“梨花”也活脱脱地显示了它的灵气。真可谓妙笔生花了。 梨花lí huā❶梨树: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兼着芭蕉。(十七—十八·354) 古代名物 > 飲食類 > 茶食部 > 茶點糖果 > 梨花 梨花 líhuā 切梨爲片以火焙乾製成之食品。清·汪灝《廣群芳譜》卷三:“《製用農桑通訣》:西路産梨處,取甜梨去皮,切作厚片大焙乾,謂之梨花,允爲佳果,可充質。”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氣象部 > 雪 > 梨花雲 > 梨花 梨花 líhuā 指雪花。 梨花【同义】总目录 梨花瀛州玉雨 梨花梨树开的花,白色。借以喻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果树花 果树花桃树花:桃花 绯桃 夭彩 春红 千叶桃 ☚ 草木花 木本花 ☛ 梨花 梨花象征冷艳,娇韵。 ☚ 海棠 蔷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