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梅雨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梅雨 梅雨独幕话剧。田汉编剧。发表于1931年《读书杂志》第2卷第1期。写上海工人潘顺华一家的悲剧。潘顺华从农村来上海做工,因年老多病被工厂开除,靠做小生意度日。女儿阿巧在工厂里被机器轧断手指而失业。梅雨季节,潘顺华无法去做生意还印子钱和交房租,家境十分困难。这时阿巧的未婚夫又无辜被捕抓去。潘顺华因不堪忍受种种折磨,举刀自杀。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苦难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并且明确指出被压迫阶级的工人们必须“团结起来争取大伙儿的活路”。《梅雨》情节紧张动人,结构简明严谨,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标志着田汉在戏剧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 放下你的鞭子 乱钟 ☛ 梅雨 江淮春夏之交多雨,其俗谓之梅雨也。盖夏至前后各半月,或疑西北,不然。余谓东南泽国,春夏天地气交,水气上腾,遂多雨,于理有之。 宋·陈长方《步里客谈》卷下 【评】这是较早对“梅雨”一词下定义并解释其成因的文献。 吴俗以芒种节气后遇壬,为入梅,凡十五日;夏至中气节后遇庚,为出梅;入时三时,亦十五日,前五日为上时,中五日为中时,后五日为末时。入梅有雨为梅雨,暑气郁蒸,而雨沾衣多腐烂,故三月雨为迎梅,五月为送梅,夏至前半月为梅雨,后半月为时雨,遇雷电谓之断梅。 元·高德基《平江纪事》 梅雨méi yǔ江南黄梅天的连阴雨,也泛指连阴雨。温庭筠《西江上送渔父》:“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蓬舟宿苇花。” 梅雨méiyǔ指夏初出现在江淮流域的连阴雨。那时梅子黄熟,故称。也说黄梅雨。 梅雨méiyǔ〈名〉指江南初夏连绵阴雨的季节性天气:梅雨季节。 梅雨江南梅子黄熟时,常阴雨连绵,称梅雨或黄梅雨。《初学记》二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注:“江东呼为黄梅雨。”《文苑英华》二唐太宗《咏雨》诗:“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也泛指连绵雨。 眉宇;梅雨◉ 眉宇méiyǔ 名 两眉上面的地方,泛指容貌。〈例〉~不凡/ 此人~间透出一股英气。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氣象部 > 雨 > 黄梅雨 > 梅雨 梅雨 méiyǔ 亦稱“霉雨”。即黄梅雨。《太平御覽》卷九百七十引漢·應劭《風俗通》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爲信風。又有霖霪,號爲梅雨,沾衣服皆敗黦。”唐·李賀《江樓曲》:“鼉吟浦口飛梅雨,竿頭酒旗换青苧。”宋·莊綽《鷄肋篇》卷中:“二浙四時皆無巨風,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至夏爲梅雨,相繼爲洗梅。”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水一·雨水》:“梅雨或作霉雨,言及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芒種後逢壬爲入梅,小暑後逢壬爲出梅。又以三月爲迎梅雨,五月爲送梅雨。” 梅雨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唐太宗《咏雨》:“和风吹绿野,~洒芳田。” 各时的雨 各时的雨春天的雨:春雨 春膏 春泽 桃雨 桃花雨 催花雨 榆荚雨 鹎鵊雨 ☚ 各种雨 大雨 ☛ 不好的天气 不好的天气云多无阳光的天气:阴天 哭丧脸 ☚ 好天气 天气变化 ☛ 梅雨 39.梅雨(p1582.3)书证之二题作:文苑英华二唐太宗咏雨诗。 ☚ 桃笙 棋战 ☛ 梅雨meiyuplum rains初夏季节出现在江淮流域的一种连阴雨。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梅雨。又因气温较高, 相对湿度大, 衣物极易生霉, 又叫霉雨。梅雨的开始叫入梅, 梅雨的终止叫出梅。一般在6月上旬入梅, 7月中旬出梅, 这是正常梅雨。有的年份5月就入梅, 叫早梅雨。出梅最晚的在8月初(见入梅和出梅)。梅雨期间的降水可以是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或阴天, 暴雨是常见的, 但也有短暂的晴天。梅雨期间, 地面高压中心常在日本附近, 四川为低气压, 气压场呈东高西低的形势。江淮准静止锋是形成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准静止锋位置大致沿长江呈东西方向。阴雨时期就是准静止锋出现的时期。短暂晴天就是准静止锋离去或消失时期。700和850百帕等压面天气图上多有近东西向的切变线与地面锋相配合, 阴雨区大致位于700百帕等压面上的切变线和地面锋线之间。梅雨期内, 如有西南涡东移,地面图上容易出现江淮气旋, 常发生暴雨。准静止锋越强越持久, 梅雨累积的总雨量越大。向准静止锋输送暖湿空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和位于印度缅甸的低压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进退同梅雨的关系密切, 当此脊在120°E附近北移到20~25°N时, 梅雨开始(入梅); 移到26°N以北时, 梅雨结束(出梅)。若此脊在20~25°N停留的时间长, 梅雨期就长。如果不在这个地区停留而突然移到26°N以北,梅雨期就很短。有的年份梅雨期长, 雨量大, 造成洪涝灾害。例如1931、1954、1983年, 梅雨期最大的降水量可达到常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以上。有的年份没有明显的梅雨, 叫做 “空梅”,例如1934、1958、1978年, 这个地区出现干旱。 梅雨plum rains又称“霉雨”。初夏出现在江淮流域一带的连阴雨。江淮静止锋是形成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它的位置大致沿长江呈东西方向。700和850 hPa等压面天气图上多有近东西向的切变线与其配合,阴雨区大致位于700 hPa等压面上的切变线和地面锋线之间。向静止锋输送暖湿空气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和印缅低压槽。所以前者的进退同梅雨的关系密切,当120°E附近的脊线北移至20°~25°N时,梅雨开始(入梅);移至26°N以北时梅雨结束(出梅);在20°~25°N停留的时间长,梅雨期就长;如果不在此地区停留而突然移至26°N以北,梅雨期就很短,甚至空梅(无明显梅雨)。梅雨出现的地区在宜昌以东,26°~34°N之间,由南向北推进。入梅时间:闽北、赣南、湘南和浙江在5月底至6月初;沿江一带在6月中旬;淮南多在6月底。出梅时间自6月底至7月中,自南而北先后结束。梅雨持续时间江南约一个月,淮南约20天,但年际变化很大。梅雨季节正值作物生长盛期,较多的降水对农业生产有益。但梅雨量的多寡、入梅与出梅早迟,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入梅过早对麦收不利,造成麦类、油菜霉烂;入梅过迟又会引起干旱缺水。 梅雨初夏时期,从长江到日本南部较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时值农历五月(6月)梅熟时,所以又称“黄梅雨”。其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在北纬20°~25°,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作用下而使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到日本一带摆动。按中国历书推算入梅一般在6月6~15日,出梅一般在7月8~19日。 梅雨 梅雨meiyu指从我国长江中下游经朝鲜半岛南部到日本南部,每年春末夏初出现的连阴雨天气。时值江南梅子黄熟,故称“梅雨”。梅雨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侧云雨带(距副高脊线约5~8个纬距)形成的天气,因而梅雨的开始、结束和维持时段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势力强弱、北进快慢密切相关。根据统计资料,一般情况下,6月中旬入梅(或称立梅),7月上旬出梅(或称断梅),梅雨期20天左右。但是每年情况不一样,入梅早的可在5月中下旬,晚的可到7月初,前后可差40天。出梅早者在6月中旬,晚者在7月底、8月初,前后差一个半月。梅雨期间雨量集中,易造成内涝和水灾,如1931、1954、1964、1980年是长江流域多水年份;而有些年份不仅没有持续的大雨和暴雨,而且降水也不多,形成空梅或少梅,易造成干旱,如1934、1958、1965、1978年是空梅年份。梅雨期的长短和雨量的多寡对我国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江南农民流传着“黄梅无雨半年荒”的谚语。 ☚ 寒潮 副热带高压 ☛ 梅雨 梅雨Meiyu每年初夏时节(6—7月)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阴雨天气。时值江南梅子黄熟,故称梅雨。梅雨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北侧云雨带形成的天气。从高压外侧东南和西南方向流来的暖湿空气,同北来的冷空气相交绥形成了时阴、时雨、时晴的连阴雨天气。梅雨的开始、结束和维持时段都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势力强弱、北进速度快慢相联系。有的年份副高势力强、北进快,梅雨开始早;有的年份相反,梅雨开始晚。有的年份副高在长江中下游停留时间长,梅雨结束晚;也有的年份副高从长江中下游很快北移,则梅雨结束早。从过去的气象记录看,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年际变化很大,可以相差一个多月。平均来说,梅雨开始时(又称入梅)在6月中旬,梅雨结束时(又称出梅)在7月上旬,梅雨期约20天左右。有些年份梅雨期长而且雨量集中,容易造成内涝和水灾,例如1931、1954、1964、1980年以及1991年,是长江流域的多水年份。有些年份梅雨期短或没有持续的大雨、暴雨,降水量不多,容易形成干旱和旱灾,如1934、1958、1965、1978年。梅雨期的长短和降雨量的多少对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江南农民流传的“黄梅无雨半年荒”谚语,就是生动说明。 ☚ 寒潮 台风 ☛ 梅雨 梅雨Meiyu从我国长江中下游经朝鲜半岛南部到日本南部,每年春末夏初出现的连阴雨天气,又称霉雨。因该时期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有此称。主要天气特点是天气闷热、风速小、湿度大、日照少、多阴雨。这种天气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侧云雨带形成的,因而梅雨的开始、结束和维持时段同西太平洋副高压的势力强弱、北进快慢密切相关。江淮流域梅雨的开始日期(入梅)和结束日期(出梅),各年并不一致,迟早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20天左右。入梅早时可在5月中下旬,晚时可到7月初,前后可差40天。出梅早者在6月中旬,晚者在7月底、8月初,前后差一个半月。此外,有些年份为“丰梅年”,如1931年、1954年、1964年、1980年,都是长江流域多水年份,而有些年份为“空梅”或“少梅”年份,如1934年、1958年、1965年、1978年,都是空梅年份。梅雨期的长短和雨量的多寡与我国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梅雨来得过早,影响夏收;梅雨来得过晚,影响夏种。梅雨期过长,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反之则往往形成干旱年景。梅雨历来为中国天气气候及天气预报研究的中心问题。 ☚ 寒潮 植被 ☛ 梅雨 梅雨Meiyu在春末夏初,分布在我国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一带,有较长时期的阴雨天气。因时正江南梅子成熟,故名梅雨。又因温度高,湿度大,衣物易霉烂,又名霉雨。自入春到初夏,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增强北上,把暖湿气流不断向北输送。同时在中、高纬上空有一个大至呈东北—西南向的低压槽,槽后有小股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江涯流域及日本南部一带汇合形成准静止锋。因锋面活动不断产生气旋,出现大范围的阴沉多雨带。梅雨期间,雨水连绵,有时间隔着大雨或暴雨。梅雨结束,天晴温高,进入盛夏。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入梅(或立梅),7月上旬出梅(或断梅),为期20天。梅雨不明显的称空梅,梅雨对作物生长有影响,如雨量适中,有利作物生长;雨量过少或过多,引起旱涝;入梅过早或过晚,不利夏种夏收。中国梅雨主要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34°间的江涯流域。梅雨结束后,主要雨带移至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江淮流域降水显著减少,气温升高,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为盛夏季节。随着入梅与出梅,东亚大气环流往往发生大范围调整。入梅期6月,东亚大型环流的突变明显,入梅标志着夏季风到达长江流域,出梅反映夏季风越过江淮一带进一步北上。故梅雨是中国夏季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历来为中国天气气候及天气预报研究的中心问题。 ☚ 高雄 寒流 ☛ 梅雨初夏江淮流域常出现较长的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因此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名。又因器物易霉,故又称“霉雨”,简称“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入霉)、终(出霉)日的记载: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的时间称“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日称“入梅”,结束日称“出梅”。入梅出梅时间逐年不同,梅雨季节长短也不一致,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而进入黄河流域不出现梅雨,称“空梅”。梅雨时间过长,暴雨频现,江淮易致洪涝,而黄河中下游则往往干旱等雨;梅雨时间过短,甚至空梅,江淮干旱,华北喜雨,甚者又暴雨成涝。 梅雨又称“霉雨”。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时值梅子黄熟,也是物品极易生霉时节,故名。 梅雨梅子成熟(初夏)季节出现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一般出现于中国江淮流域。因此时器物易生霉菌,故亦称霉雨。它是由势均力敌的冷、暖空气长时期在该地区交绥,导致锋面和气旋的频繁活动所致。梅雨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但梅雨开始过早或过迟,持续时间过长或过短,雨量过多或过少,则可能带来干旱或洪涝灾情发生。 梅雨 梅雨梅雨是大范围季节性的降水过程,是指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初夏出现的高温高湿多阴雨的天气。安徽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地区在梅雨范围之内。全省各地梅雨量见表1-3-22。由于这段时间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际,故有“梅雨”之称,又因此时物品易霉,亦有“霉雨”之说。 表1-3-22 安徽省各地平均梅雨量 单位:mm
安徽历年平均6月16日进入梅雨,7月10日梅雨结束,梅雨期长25天。但入梅和出梅的迟早、梅雨期长短,年际间差异甚大。历史资料统计,最早入梅5月30日(1971年),最迟入梅7月9日(1982年);最早出梅6月15日(1961年),最迟出梅7月31日(1987年);最长梅雨期57天(1954年6月4日—7月30日),最短梅雨期9天(1981年6月24日—7月2日),少数年份(1958年、1978年)出现空梅。 ☚ 降水强度 雪与雪压 ☛ 梅雨 梅雨春夏之交,江淮流域一带,常出现较长时期的阴雨天气。时值江南梅子黄熟,故称梅雨,或称黄梅雨;此时,天气闷热,湿度且高,衣物易霉烂,也称霉雨。中国历书上均有梅雨始、终记载:入梅(即梅雨开始,亦称立梅),一般在6月6日至15日之间,出梅(梅雨结束,亦称断梅)。总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有些年份梅雨不明显,称为空梅。梅雨季节常常带来大量雨水,正值农作物需水之际,若雨水适中,则有利农作物生长,但若入梅过早或过晚,持续时间过长或过短,雨水量过多或过少,则可能引起旱涝,对夏收、夏种均有不利影响。 ☚ 雪压 黄纬 ☛ 《梅雨》mei yuThe Rainy Season→田汉 (Tian Han) 梅雨plum rain 梅雨plum rain 梅雨plum rains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