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梅花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梅花落

梅花落

乐府篇名。属《横吹曲辞·汉横吹曲》,见《乐府诗集》卷二四。《梅花落》本笛中曲。按唐《大角曲》中也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乐府诗集》收有鲍照、吴均、陈后主等十人所作《梅花落》歌词。其中鲍照所作一首为:“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诗中歌颂了梅花傲霜耐寒的品质,语句有长有短,灵活自然,不拘一格。

☚ 紫骝马   企喻歌辞 ☛

梅花落

 

[南朝宋] 鲍 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释〕
 ①本篇选自鲍照《鲍参军集》。《梅花落》为汉旧曲,属横吹曲。郭茂倩说它“本笛中曲也”(《乐府诗集》)。②中庭,庭中。③咨嗟,赞叹。④君,指作者。这句是杂树的问话。⑤其,指梅花。作花,开花。⑥作实,结实。⑦尔,指杂树。
 
 〔分析〕
 古人认为诗词的起结最难。沈义父《乐府指迷》曰:“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咏物尤不可泛。”此诗的起句恰合这种要求。庭院中的杂树何其多,借物抒怀的诗人偏来称赞梅花。咨嗟,叹息、赞叹,此处更有称美意,一如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诗:“李师琴纹如卧蛇,一弹使我三咨嗟。”破题毫无隐讳,径直提出了己见,顺理成章地引出下句:“问君何独然”?“君”,作者也。诗语自由活泼,一开始便表现出乐府诗虽明白如话却耐人寻索的特点。
 接下来五句,两用“念”字,虽所指各异,其义则同,即思考或考虑。《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考虑之后,诗人直述对梅花的看法:“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爱梅,在我国历史十分悠久。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或誉“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种植梅花,大约起于商代。在殷商出土文物铜鼎器皿上,有梅核图案,竹简上有梅形,并成为馈赠和祭祀的礼品。见于文学作品记载的,《诗·召南》有《摽有梅》篇;《诗·小雅·四月》有“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句。可见很早以来,梅花便成为人们很喜爱的一种花。另外,梅花是冰中育蕾,雪里开花,“万花敢向雪中出”(杨维桢);“凌厉冰霜节愈坚”(陆游)。明人徐文长作《梅赋》集赞梅之大成:“孤禀矜竞,妙英隽永,肌理冰凝,肤曲屈。留连野水之烟,淡荡寒山之日,蕊一攒而集霞,葩五出而争雪。”看来一因其历史渊源,二因其清雅耐寒,无论在鲍照之前或之后,赞梅之作,皆不可胜数。这里说“霜中作花”“露中作实”,不过举其一端。以概其余,用意尤在于是用来和杂树作对比的。
 “摇荡春风媚春日”。春风,春日,景色美好,气象融和,一片和平温馨。只有在这样的时刻,你们才会搔首弄姿,逞奇显能。摇荡:鼓动、鼓舞。《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这里在“鼓动”中有自我表现义。看似多么称心如意! 可是“念尔零落逐寒风”。此一“念”字又是诗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看法。而你们一到寒风瑟瑟之时呢? 凋谢、飘零、衰败、以至死亡! “零落”有二义:一、凋谢,脱落。《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王逸注:“零落皆坠也。草曰零,木曰落”。二、比喻死亡、飘零、衰败。陆机《门有车马客行》:“亲友多零落”。此处二义兼有,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杂树的狼狈不堪情状。
 末句一言九鼎,力重千钧,是对杂树的讥讽,鄙薄之情,溢于言表:你们之中有的可能在霜中开花,结果仍是随着寒风零落而没有耐霜的品质! “霜华”,其美形之于外;“霜质”,其美隐之于内。前者虽也眩人眼目,究其实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吧。因此这“霜华”与“霜质”一样,也就“徒有”而已了。
 借物喻人,为这类诗之常法。梅花坚贞自守,喻不为邪恶势力所曲的正直之士;杂树喻趋炎附势而无节操的人。本诗题是乐府旧题,属汉乐府《横吹曲》,诗体(句法)却是五七言错杂,这样其佳处是:“以古诗声格作乐府,以五言性情入七言,别有奇响异趣”(《古诗归》)。加之本诗又以诗人与杂树对话的形式,“异趣”之味更浓。而所失在于“识解未深,寄托亦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与后来的咏梅之作,颇有浅深之别。但从诗的发展来看,这种杂言乐府,在音调、句法方面,都有全新的创造。沈德潜谓本诗“以‘花’字联上‘嗟’字成韵,以‘实’字联下‘日’字成韵,格法甚奇”(《古诗源》)。他又以总结似的口吻说:“明远(鲍照字明远)乐府,如五顶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引同上)。对后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评说〕
 钟惺《古诗归》:“‘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钟情不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念其’字多少爱惜,多少鉴赏,能使梅花有知,起而感谢。”
 张玉谷《古诗赏析》:“前二以杂树衬醒,独为梅嗟作领笔。中四,推原其故,先就可爱作一开势,花实叠句,而用韵却收上领下,格比汉乐府《有所思》篇,更为奇横。”

历代诗词精品之《梅花落》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梅花落

 

薛瑄


 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

 
 《梅花落》本为笛曲。此诗咏笛,兼写春风落梅,其佳处全在巧心浚发。诗的首二句是两个对仗的名词性的词组:“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用文法来读这样的诗句是读不通的,因为它只说了“什么”,没有说“怎么样”。但用诗法来读则绝无窒碍。“庭前”“檐外”是同一地方,“双梅树”与“昨夜风”并置,则大是梅花落的意味了。这里的风是春风,梅花较百花开放得早,凌寒先放,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它倒先落了,此所谓“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
 三四两句忽引出笛声,诗中并未明言此笛所奏何曲。但“梅花落”这个诗题,和末句“并起一声中”,告诉读者,它吹奏的正是《梅花落》。所谓“并起”便不止“一声”,至少有两声。很清楚,这两声便是使得“梅花落”的风声,和吹奏《梅花落》的笛声。说它们都为一声,是就其统一于“梅花落”而言。所以这一句实为独到的佳句。“不知何处笛”云云,表面是说莫知笛声之所至,而语气上则是颇具怨意的。似乎有些责怪笛声不该来凑这趣儿,以致加速了梅花的飘落。事实上这没有道理。那吹笛的人,或许正是有感春惜花之心,才对着落梅风吹起应景的笛曲呢。所以这两句很耐人回味。五言绝句虽小却好,虽好却小,有时就靠那么一点巧思取胜。

历代诗词精品之《梅花落》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梅花落

 

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花无霜质。

 
 鲍照为人位卑人微,才高气盛,尝大言“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曰碌碌与燕雀相随乎?”话中自比为兰,而比庸人为艾,有助于理解这首托咏梅而言志的诗。
 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色一是拟人,二是反衬,三是设为问答,四是杂言。题面是咏梅,而以杂树为反衬,而梅和杂树都被人格化了。问答的双方则是诗人和杂树。问答起因,是园树虽多而诗人独叹赏梅花,从而引起杂树的质问,共三句。以下五句则是诗人的回答,赞梅花而贬杂树,歌颂了不惧苦寒,华实并茂的高尚品格。诗用杂言,句有奇偶,韵调别具错综之美。
 “摇荡春风媚春日”句,或按韵脚属上,然而用来形容梅花,与上文“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总觉格格不入。所以此按意属下,标为逗号。

《梅花落》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梅花落》

梅花落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这里的“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杂树, “亦指世间悠悠者流”(《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262页)。即一般无节操的士大夫;梅,指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庭院中有各种树木,而诗人最赞赏的是梅花,观点十分鲜明。

下面是诗人与杂树的对话。 “问君何独然?”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呢?诗人答道,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曰,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念其”之“其”,谓梅花; “念尔”之“尔”,谓杂树。全句意为,因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而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在此,诗人将杂树拟人,并将它与梅花放在一起,用对比的方式加以描绘、说明,通过对耐寒梅花的赞美,批判了杂树的软弱动摇。两者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强化,可谓相得益彰。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其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这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鲍照“家世贫贱”,(鲍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饱受压抑。他痛恨门阀士族制度,对刘宋王朝的统治深为不满,因此,他那质朴的诗句中明确表示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这里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快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

这首诗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沈德潜曾这样分析说: “以‘花’字联上‘嗟’字成韵,以‘实’字联下‘日’字成韵,格法甚奇。”诗的构思新颖、巧妙,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树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中的深刻含义得到形象的体现,象征色彩浓郁。假象见义,借此言彼,以生动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诗歌耐人咀嚼的韵味。

陆时雍说: “明远才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世人所未有!”从《梅花落》一诗中可以看出,鲍照无愧于陆氏的评价!


乐府诗《梅花落》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梅花落

 

[唐]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苞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小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辞”,本为笛曲。《乐府诗集》卷二十四有《梅花落》歌辞。此诗抒写一位少妇在春日思念远征丈夫的痛苦感情。
 开篇四句紧扣诗题写梅,景观之中势兼比兴。诗人以传统的“托物兴感”、“因景起情”的手法,将物、情、人交融在一起。景色的变换暗含了时间的推移。由含苞欲放的繁芳梅树,到“春风吹渐落”,再到“一夜几枝空”,这种景物转换,时间推移,与诗中主人公心理层次的逐步加深是紧密联系的。庭院深深,寂寞独处,面对梅花,一天天日渐飘零,主人公的思想变化也暗寓其中。“一夜几枝空”的“空”字,是写梅枝空秃之景,也是抒发女主人公空寂苦闷之情。纷纷飘零的梅花,逗发着主人公的离愁悲苦,景中含情,为下面正面抒情储满了蓄势,接下来直抒胸臆,诗情的发展也就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了。
 最后四句正面扣合“落花”的意境,写这位少妇也正如落梅一样呈现憔悴芳损的悠悠情态。“长城恨不穷”,顺笔交待了丈夫出征“长城”外的辽东。少妇由“思”到“恨”,到“恨不穷”,重笔浓彩,力透纸背,真可谓“思悠悠”、“恨悠悠”,离别的熬煎之苦何时穷尽呢?最后两句突然以反笔逆接,收煞全篇:“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女主人公分明是由庭院的片片落花想到了丈夫的出征地——辽东漫天飞舞的雪花,分明是把“辽海雪”与“后庭中”的落花相比,为什么却说“莫把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呢?如何解释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诗句表层的矛盾现象,蕴含了两种内在的因素交互感应:一是主人公的潜意识在起作用;一是主人公的理念在起作用。潜意识是人类感情领域的深层积淀。“潜意识的深刻性在于其暗中的支配性。平时深层潜藏,触机而动,一旦突然闪现,足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就有这样的感情体验。这位少妇寂寞独处,百无聊赖,她漫步后庭,观赏梅花的初衷,不过是想借以消愁解闷而已。然而,看到纷纷飘落的花片,突然浮现出辽东雪花纷飞的苦寒之景,平日悬念丈夫的感情积淀,不期然的纷至沓来,思妇又陷入无法解脱的痛苦折磨之中。欲待消愁,更添新愁,感觉经验告诉她又将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熬煎之中。女主人公从潜意识中猛醒,欲以理智克制感情,不再思念,然而,想克制感情又无从克制感情的浮现;既无从克制感情的浮现又要强行克制,结果就出现“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这样看似矛盾,又有统一,已有联想比并,又不堪沉浸于痛苦联想之中的诗句,进而形成一种深沉浓郁的韵律,愈转愈深,韵味无穷。
 这首小诗感情醇厚,意若转环,语言流畅,妙手天成。杨慎《升庵诗话》称此诗:“既不用典,又不拘对偶,而工致天然,虽太白未易先后也。”

梅花落 - 可可诗词网

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1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2,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兴调绝佳,杨升庵曰:此诗不拘对偶而工致天然。

【校记】

1.花,《全唐诗》一作“苞”。

2.少,《全唐诗》一作“小”。

【注释】

[梅花落] 为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二四“横吹曲辞”:“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按唐大角曲亦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二三“古乐府·梅花落”:“《复斋谩录》曰:‘古曲有梅花落,非谓吹笛则梅落。诗人用事,不悟其失耳。’《渔隐丛话》曰:‘诗人因笛中有梅花落曲,故言吹笛则梅落者甚众,若以为失,则梅花落之曲何为笛中独有之,决不虚设也。’李白《观吹笛》诗:‘何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戎昱《闻笛》诗:‘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崔橹《梅》诗:‘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黄庭坚《侍儿》诗:‘催尽落梅春已半,更吹三弄乞风光。’泛观古人用事,一律可见。复斋之妄辩也。吴旦生曰:梅花落,自是笛中曲,当以胡苕溪之说为正。唐大角曲亦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是也。”

[一夜几枝空] 吴均《梅花落》:“终冬十二月,寒风西北吹。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

[少妇] 陈后主《梅花落》:“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佳人早插髻,试立且徘徊。”苏子卿《梅花落》:“织书偏有意,教逐锦文回。”

[辽海] 辽东。泛指辽河以东沿海地区。晋桓温《荐谯元彦表》:“虽园绮之栖商洛,管宁之默辽海,方之于秀(谯秀),殆无以过。”辽海雪,苏子卿《梅花落》:“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后庭] 宫廷或房室的后园。《艺林汇考》卷二“栋宇篇”:“《武帝纪》:甘泉宫内中产芝,师古曰:内中,谓后庭之室也。”此处代指“少妇”独守之宅园。

【评论】

《升庵诗话·芳梅诗》:“新岁芳梅树,繁苞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此刘方平《梅花》诗也。既不用事,又不拘对偶,而工致天然,虽太白未易先后也。梅花诗被宋人作坏,令人见梅枝可憎,而香影无味,安得诵此诗及梁元帝、徐陵、阴铿、江总诸咏,一洗梅花之辱乎!

《诗薮外编·唐下》:初唐律,有全作齐梁者,王翰“春气满林香”是也。中唐律,有全作齐梁者,刘方平“新岁芳梅树”是也。

又:《巫山高》,唐人旧选四篇,当以皇甫冉为最。然刘方平“楚国巫山秀”一篇亦佳。方平中唐人,题《梅花》五言律,用修谓可配太白。此作于齐梁不多让也。

《删补唐诗选脉注释会通评林·盛五古八》周珽评:芳梅正开,为风所妒,一夜落尽,小妇之薄命类之。故因所触而抱恨更深也。末二句言夫处之雪虽惨,尚远于莫见。若将以比己所之梅,则飘零冷落,不益增其悲思乎?赋梅因以自赋,清彻淡雅之中,怨情可掬。

《西圃诗说》:杨升庵云:“梅花诗被宋人作坏,令人见梅枝可憎,而香影无味,安得诵此诗及梁元帝、徐陵、阴铿、江总诸咏,一洗梅花之辱乎!”余谓不然,“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又“竹外一枝斜更好”,非宋人诗乎?亦何得一概抹杀耶!

梅花落

梅花落

杂言诗。南朝鲍照作。是鲍照乐府诗中的一首名作。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汉横吹曲”,其内容是咏梅“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然而不免“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显然是用比兴手法借物喻人,曲折地流露出诗人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在南朝以前,虽然汉魏乐府民歌中有一些杂言诗,但都不象鲍照的这些诗显得那么光气煜耀,活泼自然。而鲍照以后的一些齐梁文人拟作的这种诗,笔力又远不如鲍照雄健。直到唐李白、杜甫等人,才用这种杂言诗体写出了传世名作。

☚ 绣川雄鹰   梅庵诗钞 ☛
000016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48:32